耕地“上山、下水、进农宅”,占补平衡:好“经”莫念歪

东东耕耘三农 2024-07-22 00:57:40

在农村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一些建设行为不可避免要占用到耕地。但是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是我国国民的口粮安全线,面积减不得。为了平衡农村建设用地需求和耕地面积整体的稳定,国家于1998年在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中确立了以“占补平衡”为核心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建设占用多少耕地,主管部门就应从他处补充划入多少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这一政策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遏制了盲目占用耕地或贪大求多乱占滥用耕地搞建设的冲动,而且在总量上保证了耕地质与量的整体稳定,为推动实现我国耕地的总量平衡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看到这里,也许大家了解了国家确立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初衷和目的。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保护农民耕地的好政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多地方还是出现了有悖初衷的做法,将好好的“经”给念歪了,什么“水稻上山”“农田下水”,甚至“耕地进宅”,一件件让人感到荒唐、无奈甚至愤怒的事件一次次挑战着公众的认知和底线,影响了国家的公信力。

农田“上山下水”的荒唐“经”

一些城郊地区,把周边良田肥地给圈占起来用来建房子,而占用的耕地却用偏远贫瘠干旱的山地,开垦出来后用来进行置换。甚至南方某地把山下良田的水稻种植给转移到了山上去种植,网上热议的“水稻上山”也就因此而得名。

还有将良田耕地用水域边缘的河滩、湖畔开垦出来置换,当水域遇汛期,这些开垦出来的滩涂农田长期淹没在水位之下。待水位下降后,这些开垦出来的土地也因长期遭受水体浸泡而变成低产田。

还有些地方,强行将农民“赶”出村庄,集体上高楼、住社区,而这些农民腾退出来原农村宅基地则被统一开垦成耕地,由于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清理不彻底,这些变宅为地新开垦出来的耕地往往质量不高,导致很多地方原宅基地被拆后并没有真正得到复耕,反而又荒废了。

“劣地换好地”歪经背后是重经轻农的政J观在作怪

为何这些地方热衷“劣地换好地”?让好地多收点粮食,老百姓多些收益不好吗?

上面提到农村建设避免不了占用到耕地的情况,如果一味地禁止,则不利于农村的经济建设。为了稳定农村的耕地质量和面积,国家提出“占补平衡”政策。可是上哪去找这么多置换的耕地?无奈之下,只有去山上找,去水里找,去老百姓的院子里找。

这些问题的背后还是地方“重经轻农”观念和政J观在作怪。他们认为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比发展农业更能发展经济,更能体现政J。于是上面的好政策被念成歪经,通过国家“占补平衡”的机会,采取“占优补劣”的方式换取城镇用地指标,甚至通过土地指标交易获取经济效益,在他们眼中这才是划算的。殊不知这种短视行为,严重忽视了农业在国家安全中的基础地位和长远意义。

借“进出平衡”规避“占补平衡”

在耕地保护还有一项政策叫“进出平衡”,指的是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政策是要补足同等数量、质量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实现区域范围内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不减少的活动。

可以理解“进出平衡”指的是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和农用设施用地也需要置换补足,而“占补平衡”指的是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需进行置换补足。

同样是一种保护耕地数与量整体稳定不变的好政策,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以“发展农业”之名,行“非农建设”之实,以此来规避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耕地“大占补”时代来临

按照国家新改革部署,调整完善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国家提出了“大占补”政策,也就是说不管哪种类型的耕地占用行为,无论是非农建设还是农业结构调整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还是造林绿化等,以后都将被纳入占补平衡的管理框架之中,都需严格按照“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原则,落实耕地占补政策,这样可以确保每一块耕地的占用都能得到相应占补要求,都能达到高质量的补充。

“大占补”,是对“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政策的深化改革,在国家以补定占、严控占用、严格补充、严守总量的“严要求”、“严追责”下,那些“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借用“进出平衡”规避落实“占补平衡”等现象将会得到明显改善。

0 阅读:0

东东耕耘三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