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活了107岁,曾坦言“爱看美女”,事业与高寿兼得实属罕见

纵横话史 2025-04-01 03:35:3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活到107岁,104岁才宣布退休,百岁大佬邵逸夫的传奇人生背后,隐藏着矛盾与争议。

财富、事业与家庭的冲突,成了他一生无法逃避的难题。

为何他甘心将财富奉献给社会,却与子女渐行渐远?又是如何跨越百年?

长寿秘诀:自律与豁达

说起邵逸夫的长寿,常被归结为他严格的自律生活。

他每天早上五点准时起床,开始一天的修炼,坚持做45分钟的气功,即使年迈也从未间断。

工作时,他每隔一个小时就会站起来活动,确保自己每天行走几千步,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了他不老的秘密之一。

他不是一位偏执的养生主义者,对自己的身体极为讲究。邵逸夫从不酗酒、赌,更拒绝刺激性活动,饮食也非常均衡。

一条信条便是:“勤奋工作、笑口常开、练功”,这些简单的原则,却为他带来了,107年的生命长度。

他的长寿秘诀,还在于他豁达的心态。

邵逸夫的人生中经历过战乱、商业波动、家庭变故,但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特别喜欢看《憨豆先生》,每每看得哈哈大笑,笑对人生,这也成为了他活得长久的关键。

有医生曾表示,邵逸夫的豁达心态,能有效减缓身体的衰老过程。“笑是宽容,是生活的良药”,他说这句话时,眼中满是生活的智慧。

还有一点也是邵逸夫曾经坦言过的“爱看美女”,与一些“好色”的男性不同的是,邵逸夫就秉承的是“风流但不下流”,看美女,对他来说也是取悦自己好心情的一部分,

也正是在这种心态的支持下,邵逸夫的影视事业,也得以快速发展,从初期的艰难,到香港影城的崛起,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却始终走向成功。

影视传奇

1926年,邵逸夫19岁时,随兄长前往新加坡发展,准备打入电影行业。

刚开始的艰辛,让他跌入了深渊,那时,同行的排挤、资本的匮乏,让邵逸夫的创业之路,充满了重重困难。

为了打开局面,他决定免费放映电影,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电影。

这个大胆的决定,让他暂时脱离困境,成功建立了“邵氏兄弟公司”。

冒险赴美购买有声电影设备,这在当时可谓是一场“险棋”,凭着对电影事业的执着,最终购买到了有声设备,成就了中国电影有声时代的到来。

1932年,他执导了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是邵逸夫在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邵逸夫的野心不止于此,他看到电影产业的潜力,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从最初的艰难起步,到后来建立庞大的电影帝国,邵逸夫的成功,是商业上的突破,文化上的影响。

抗战结束后,邵逸夫将目光投向了香港。

在香港清水湾,建立了亚洲最大的私人影城,开始拍摄经典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貂蝉》等,拍摄了大量的影片,还培养了如周润发、刘德华等未来的巨星。

邵逸夫的公司邵氏,成为了“东方好莱坞”,一时风头无两。

在香港电影市场逐渐稳固后,他转向了电视行业,成立了无线电视(TVB),并主导了《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剧集的制作。

自此,邵逸夫成为香港电视界的霸主,影响力巨大。

邵逸夫一手打造的邵氏影业与TVB,成了华语影视产业的重要基石,他的成功,也为香港乃至亚洲电影和电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慈善大业:散尽千金济众生

邵逸夫的财富和事业令人艳羡,他的慷慨大方,尤其是对中国内地的捐赠,更是将他推向了更高的道德高地。

从1985年起,通过邵逸夫基金会,向中国内地捐赠了超过100亿港元。

这笔资金的用途,主要用于建设学校、医院、科技馆等公共设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逸夫楼”。

“逸夫楼”,作为邵逸夫慈善事业的象征,遍布中国大地。

这些楼宇是无数学子求学、病人治疗的希望所在。

根据统计,邵逸夫基金会,所建的“逸夫楼”数量超过6000座,覆盖了全国的大中小城市,给无数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带来了福音。

邵逸夫的名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是他投身慈善的动力。

他从不藏富,每次捐赠都毫不保留,甚至把大部分的财富,都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也没有选择把财富传给子孙,希望自己的钱,能够通过慈善事业,影响更多的人,带来更深远的改变。

邵逸夫的慈善事业,不局限在中国,作为一位国际公认的企业家和慈善家,影响力跨越国界。

设立“邵逸夫奖”,对全球数学、医学与天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者予以表彰。

这一奖项,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每年吸引各国学者参与。

“邵逸夫奖”成立后,为全球科学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荣誉平台,也为邵逸夫赢得了国际声誉。

1991年,邵逸夫奖首次颁发,获奖者包括了,众多世界级的科学家,奖项涵盖数学、医学、天文学三个领域。

除了设立奖项,邵逸夫的慈善精神也被全球认可。

中国政府将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对他在全球慈善,和科学领域贡献的巨大肯定。

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慈善家和企业家。

个人生活与争议

邵逸夫的感情世界中,有过两段婚姻,首任妻子黄美珍,共同育有四个子女。

子女逐渐长大,父子关系逐渐疏远,家庭的裂痕开始显现。

邵逸夫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事业与慈善事业上,与家庭的关系越发冷淡,最终导致了父子之间的疏离。

在邵逸夫的第二段婚姻中,与工作伙伴方逸华结为夫妻,两人共同经营邵氏影业和慈善事业。

邵逸夫与方逸华相伴了40年,最终在邵逸夫90岁时结婚。

两人之间的感情稳定且深厚,方逸华早年曾是邵逸夫的秘书,这段婚姻,成为邵逸夫晚年最为依赖的情感支持。

对于邵逸夫来说,事业和家庭的天平始终难以平衡,他的一生充满了对家庭的遗憾,与对事业的执着。

邵逸夫去世时,他的遗产被估计为238亿港元,子女却选择放弃继承遗产,与他断绝了关系。

外界对此产生了诸多猜测,认为父子之间的代沟、遗产分配不均、以及邵逸夫在晚年,更注重慈善事业而非家庭,可能是造成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

有分析认为,邵逸夫晚年将大量财富投入到社会公益,忽略了对家庭的关爱与扶持。

这种财富与亲情之间的矛盾,成为邵逸夫百岁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折射出财富和亲情的永恒命题:当一个人的财富与事业愈加庞大时,家庭的温暖似乎逐渐被冷落。

邵逸夫被赞誉为“香港的道德标杆”,只是商业手段,也引发过不小的争议。

被批评过于压低演员片酬,偏爱商业片,甚至有媒体指出他“吝啬”。

面对这些质疑,他从不辩解,专注于自己的慈善事业,最终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远超过商业利益的争议。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