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省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接下来“多则惑”。
因为一个“得”字和一个“惑”字,我们已经界定,这两句是关于天地人三才中的“人”的范畴。每一次读到这里总是会联想到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金玉满堂”,不可不为多。“多则惑”,所以“莫之能守”。为什么守不住呢?因为“惑”。惑,就是迷惑,迷蒙,迷失。为什么多了就会惑呢?
这就是人性。这就是人性本身的必然。人性本身就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人类文明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当理性抵挡不住诱惑的时候,自然就“富贵而骄横淫逸”,自然也就“自遗其咎罪应得”。
【补充说明】
老子是有着强大的内在逻辑的,他是从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其中包括宇宙时空天体运动规律和地球作为天体的一部分的客观必然性,和人类社会中的人类个体,人类群体,人类全体等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他的思想的。
所谓,我反对,一开始一上来都直接把各种论述一而概之地视为“人类行为,修真养性,为人处世”,这是最典型的“儒化”老子。最典型的就是本章——
“曲则全”就是(委)曲求全,受尽人间万般委屈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人上人。
“枉则直”就是(矫)枉(必须过正)才能变直。犯了错误必须给予严厉的惩戒才能记住,才能改正,才能学会重新做人。
在释老学界动辄“人文化”的本质,就是儒化老子。不仅扭曲了老子道德经的思想体系,也把这口巨大的黑锅无缘无故地扣到了儒家的头上。
第二点,我们经常说“客观必然”,那么,又没有“主观自然”或者说“主观的”客观自然。也就是说“人性”,看似主观的,实际上却是客观的。
少则得,因为我的东西太少,所以我就会拼命滴去获得。这看似主观的人为的努力奋斗,实际上是人性自身的必然。既然是必然,那自然就是客观的。这就是所谓欲望。
多则惑,也是人性使然,也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也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反之,客观自然反而不成立。小河就是小河,小河的水就是少,小河不可能使自己的水变多。只有人类,个体也好,群体也好,全体也好,整体也好,都可能实现这样的转变,所以“少则得”只有在人类的文明实践中才是成立的。
穷人想变成富人,光棍想要脱单;穷国也想变成富国,弱国就想着怎样才能变成强国。所以,只有人类才能是这句话成立。
同样,“多则惑”也是只有人类才有的现象。
第三,也不是说一般的“人文化”有什么错误,就是当特殊性经过论证成为普遍性的时候,那才可以使之成为普遍的“尺度”,准则,指导意见,回头指导人类的行为,成为人类行为准则。对于文字来说,就是“引申”。由原义引申出来的泛义广义。
但是,至少在老子原本的论述中不是这样,我们首先要搞清楚原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