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刷短视频了,真的会越刷越抑郁!

姗姗说脑洞科普 2024-03-23 23:42:44

收集大家好奇的脑洞知识,整理有价值的学习资料,供一直奔波在学习路上的友友们参考借鉴

刷手机还能刷出抑郁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前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 一位中学生把时间都花在了作业和试卷里,她以为所有的学生都是和他一样的学习作息规律,虽然学习压力很大,但是却不觉得很苦。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下载了某社交软件,随后看到了很多海外留学生的生活vlog,她就像一个瞬间被打开视野的孩子般,羡慕那美好的生活形态,总觉得这是自己遥不可及的平行世界。

她隔着手机屏幕,似乎感受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性,也同时触发了她对生活的苦闷和迷茫。没过多久,他就被确诊为重度焦虑和抑郁。

但是她是幸运的,很快她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的寻求了老师和家长以及朋友的帮助,没过多久,她便调整好了心态和学会正确的使用社交媒体工具,情况也慢慢的好起来。

类似这位中学生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困扰呢?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上行比较

社会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在1954年便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人们会为了评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能力和观点等社会特征,而用自己与他人或群体进行比较。社会比较可以根据与自己某方面相比,更出色相似和更差这三个水平,而分为上行比较平行比较和下行比较。

使用社交媒体导致心理问题,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上行比较”。

平行比较有助于形成更为真实和客观的自我认知下行比较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尊心和满足感,而上行比较则是一把双刃剑,很可能会引发自我贬低和挫折感,也很可能会促使个人努力提升自己。

目前所流行的一些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总是可以“定向的”发现人们爱看的那些滤镜下的人生切片,并且给予大范围的推送,当你刷到自己爱看的内容时,会忍不住的再去看同类视频,系统也会不断地给你推送同类视频,从而将用户构成了上行比较的信息茧房。

大多数的成年人在这些信息茧房中会产生焦虑的情绪,更别说涉世未深的学生群体了,本身他们的性格、三观等等特征,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格式,甚至连自我身份的认同也没有明确,因此没有能力理性客观的去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又对现实社会缺乏了批判性的思维,因此会把晒生活的vlog映射在自己幼小的心中。

他们不会考虑到“这些都是真实的吗?”而是会深深的陷入vlog给出的假象,甚至无法自拔。上行比较,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便会滋生对生活的不满,挫折感,焦虑等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迟迟得不到改善,就极可能引发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和焦虑症。

刷短视频刷出来的焦虑到底能有多严重?

上述的中学生并不非个例,目前中学生这类心理健康问题比我们想象中更为普遍。

根据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全国范围内竟然有14.8%的青少年已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村中学生中的抑郁和焦虑风险分别是20%和43.6%。这足以显现出教育环境和对未来生存的迷茫等等问题,给乡村的中学生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上行比较,更是让他们的焦虑雪上加霜。

在我们的生活中抖音、b站、小红书、虎牙、斗鱼、知乎等各类网络视频已经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国内曾对516名中学生进行研究发现,在中学生使用习惯中排名前三名的分别是抖音、b站和小红书。

你敢相信吗?有85.9%的中学生,每天至少要花出一个小时来刷这些社交媒体,这其中大量的时间都是在看那些网红发布和大v的内容上。

你还在单纯的认为长期刷视频也是给孩子吸取营养的一种方式吗?长时间的刷视频,对他们来说弊大于利。因为在青少年上网刷视频的过程中,时间越长,上行社会比较的倾向就会越强,他们的物质主义倾向也就越强,而自尊也就越来越低。

曾有研究者认为现行的媒体平台所涌现出来的内容往往展现的是积极的一面,形成了一种“鼓励物质占有以获取幸福”的社会环境。这样的社会环境让参与内容输出的创作者,会不断地制造出与物质主义价值观相符的内容。对于心智未成熟的青年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伤害。

大量沉迷于网络媒体的青少年,会逐渐走向自卑、焦虑、迷茫等等负面情绪中,他们十分渴望理想化的生活状态,又找不到正确解决的途径,因此他们在虚拟网络和现实生活中无限徘徊,直到让自己患上焦虑和抑郁的疾病。

走出上行怪圈

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想切断任何人对互联网的接触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项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网民规模达到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77.5%。排到全球第一!

走出上行怪圈的唯一方式就是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以一种理性客观综合的思考方式来看待周围和互联网上的世界。

一定要清楚的知道,这些晒出来的内容终究只是生活的“切片”,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一旦过分的关注了某一些精心挑选出来的生活切片,就会产生巨大的认知偏差,误以为那就是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唯一解。

清华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彭凯平的一句发言,在春节登上了热搜,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他说道“我们的教育培养的都是打工人,我们真的没教如何开心。”

学会主动的去寻找,让自己积极快乐的事情尤为重要。如果沉迷于手机社交平台,让自己产生焦虑的情绪,不如学会放下,生活中有很多行为都可以产生快乐因子,不需要紧紧依靠手机。

当然如果你实在很难控制自己,可以选择暂时卸载手机软件。你要清楚地意识到,卸载的并不是一个软件,而是曾经让你分心和焦虑的干扰器。

▲我是姗姗,目标40岁退休的江南女子。关注我,就是在增长自己的知识点,提升自己的学习力!愿在这个混沌的世界里,遇见纯粹的你,坚持梦想的你,持续充电的你,共观这大千世界里的无限美景!

0 阅读:36

姗姗说脑洞科普

简介:创业达人/科普各个领域的脑洞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