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大妈吃氨氯地平,突发脑梗,医生怒斥:降压药怎么能这么吃?

雨真说品质生活 2025-03-29 11:56:3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资料: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

2. 《中华内科杂志》2021年第60卷第10期,《降压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专家共识》

3. 《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2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

4.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年第40卷第7期,《氨氯地平治疗指南与临床注意事项》

5.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专家讲座《降压药物的个体化治疗与误区分析》,2023年春季系列

“只是吃了一个平时吃的降压药,怎么突然就瘫了?”55岁的王阿姨坐在急诊推床上,目光呆滞,一侧肢体已经无法动弹。医生看着她手里的药盒,眉头紧蹙:“这药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能这么吃!”

“救命药”吃错,就成了“催命符”

在中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3亿人,其中超过60%的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血压。

然而,在临床中却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好端端的药,吃着吃着就出事了。

据《中国卒中防治报告2022》统计,在因脑卒中入院的患者中,有超过40%的人存在不规范使用降压药的问题。

氨氯地平,这款被称为“老年人福音”的降压药,常常出现在药箱里,却也频频被“误用”。

案例中的王阿姨,患高血压已近10年,平时吃氨氯地平控制得还不错。但前几天她一测血压高了点,就自己加了两粒药,想着“赶紧压下去”。

结果几个小时后,突然头晕、呕吐、说话不清,送到医院后确诊为脑梗死。

医生在查房时直言不讳:“不是药不好,是吃法太随意。血压不是用锤子砸钉子,一锤子下去就得服帖。

血压控制是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血压不是越低越好——控制血压的“度”在哪里?

很多人听到“高血压”就色变,仿佛血压升高一点儿就像“炸弹要引爆”。

其实,血压并不是越低越好。这点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中有明确指出:

对于55岁以上的人群,目标收缩压一般控制在130-139mmHg,舒张压控制在80-89mmHg之间,不宜低于120/70mmHg。

血压太低,会导致脑灌注不足,特别是老年人,容易引发脑梗、眩晕、摔倒甚至晕厥。

而王阿姨正是因为连续服用了过量氨氯地平,血压快速下降到100/60mmHg以下,大脑供血不足,触发了脑梗。

就像开车,速度过快会失控,速度太慢也可能被追尾。

血压控制要“稳”,不能“猛”。

氨氯地平虽好,使用有讲究

氨氯地平是一种钙通道阻滞剂(CCB类),主要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其优点是起效平稳、作用时间长、适合老年人长期服用。

但这不是说,它就可以随便加量、停药或换药。

氨氯地平的几个常见误区:

“今天血压高就多吃一粒”——错!血压波动是正常现象,尤其是早上起床前后。

应该观察3-5天的平均值,而不是一次升高就加药。

“血压降下来了就停药”——错!高血压是慢性病,血压降下来是药物起效的结果,不是病好了。

停药很可能导致血压反跳,甚至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朋友吃这个药效果好,我也吃这个”——大错特错!每个人的体质、病史、合并症不同,降压方案必须个体化。

一人一方,不可套用。

医生不是药贩子,是“血压管理师”

在基层医院,有些患者看完病后还会嘀咕一句:“医生就开点药,讲那么多干嘛?”其实,医生不是“卖药的”,更不是“发药机器”,而是健康管理的守门人。

以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2023年的一项研究为例,对500例长期服用氨氯地平的患者进行跟踪管理,发现:

· 经过个体化调整剂量、规律监测、生活干预的患者,1年内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了43.2%;

· 而自行服药、不定期复诊者,发生脑梗、心衰的比例高出近一倍。

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防病。

合理用药、科学管理,是“治未病”的根本。

血压管理“三板斧”:药物、监测、生活方式

中国人常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动补”。

控制血压不是只靠吃药,生活方式的调整才是核心。

一、药物服用要规范

· 定时定量:每天同一时间服药,不随意增减剂量;

· 不随便换药:换药前必须咨询医生;

· 副作用及时汇报:比如氨氯地平的常见副作用是下肢水肿,不适要及时反馈。

二、血压监测要科学

· 家用电子血压计是好帮手;

· 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记录在册;

· 注意测量前安静5分钟、坐姿正确、袖带位置合适。

三、生活方式要健康

· 少盐少油:每天盐摄入不超过5克;

· 规律运动:快走、太极、游泳,每周不少于150分钟;

· 控制体重:BMI保持在18.5-24.9之间;

· 戒烟限酒:烟草是血压“催命符”,酒精可引起血压波动。

高血压不是“富贵病”,而是“沉默杀手”

高血压就像水龙头漏水,平时看不出什么,但长期不修,墙体、地板早晚都要出问题。

心脏病、脑卒中、肾衰竭……很多重大疾病的背后,都藏着高血压这个“幕后黑手”。

而药物就像修漏的工具,用得对,是救命神器;用得错,是隐形炸弹。

医生们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明白:降压药不是吃下去就完事了,而是要吃得科学、吃得安全、吃得长久。

重点提醒:

· 降压药不能随便加减量,必须遵医嘱!

· 血压不是越低越好,合适才最重要!

· 高血压管理是长期战,不是一朝一夕的救急!

· 家庭血压监测+生活方式调整+规范用药=健康长寿的三大基石!

医者仁心,守护健康

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病”,更是“治人”。

每一份处方背后,是对一个家庭的责任;每一次叮咛,都是希望患者能健康、平稳地走下去。

愿每一位中老年朋友都能把血压“管住”,把健康“守牢”。

别再让“好药吃坏了”,让医生的忠告化为耳边风。

正如老话说得好:“药吃得对,病慢慢退;药吃得乱,命就得断。”

让我们一起,把健康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