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孩子若事事巨细,斤斤计较,只会消耗孩子的能量。家庭多一点松弛感,孩子就能多一点幸福感。
我朋友说,回忆起来只要和妈妈呆一块她就超级紧张,就怕出错:
“小时候吃饭不小心掉了块肉,妈妈就会骂我浪费粮食;
走路不小心绊了下,妈妈又会说我做事马虎;
连不小心打破一个碗,妈妈也都会骂我一整天;
她还经常会抱怨我鞋子没放好,水杯乱放,吃饭把衣服弄脏了......
每天都对我大吼大叫,辱骂责怪,仿佛我犯了天大的错。
就算是现在长大了,也经常翻旧账、喋喋不休,好像我从来没有对过一样。
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对我进行纠错,就算是鸡毛蒜皮的事儿。
这样的童年阴影,导致了我从小到大都是畏手畏脚的,也容易敏感焦虑,而且经常处于内耗状态......”
听了朋友的诉苦,我不由得心疼起来。
看看周围,身边的确有很多父母喜欢在小事上纠结,内耗!
孩子只要吃一点垃圾食品,仿佛明天就会病入膏肓;
孩子摔坏一个水杯,似乎家里就破产了;
孩子考试成绩不太好,那简直就是无药可救了,好像未来肯定会去扫大街......
实际上,一个家庭最怕的不是贫穷,而是内耗。
孩子最怕的不是物质匮乏,而是父母无孔不入的数落和打压。父母不断地在小事里消耗孩子,不单单会损害孩子的精气神和积极向上的动力,还会耗损掉家庭的好运势的。
当然,这并不是在说孩子犯错了就不用管,而是做家长的一定要改变管教孩子的方式。应该要用积极的方式去对待孩子,而不是无止境地说教、挑刺。
养育孩子,在小事上切勿内耗。缺少松弛感的家庭,很难养育出来有幸福感的孩子。
演员陶虹说,有一次女儿不小心将桌上的牛奶打翻了。
看着地上的牛奶,陶虹很生气,便吼了一句:“你怎么回事儿?”
结果女儿吓得忘了哭,眼里只剩下恐惧。
陶虹这才意识到,自己做错了。
当女儿第二次再犯同样的错误后,陶虹没有再怒吼,而是抱住了手足无措的女儿,安慰道:“害怕了吧?没事的,没事的。”
这次孩子“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事后陶虹总结说:“妈妈的最高职责是什么?就是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她在妈妈这儿得到的,就应该是港湾、是安慰,是最好的那个拥抱。”
所以说,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错误的应对方法。不要将时间浪费在对孩子的攻击和指责上,而应当用耐心和包容去理解孩子。
换个方式和孩子沟通,你会发现,孩子反而会欣然接受,积极改变。
当爸爸妈妈的不紧绷不焦躁,孩子才能做到乐观豁达,面对任何困难都能积极面对;父母不焦虑不内耗,孩子才能轻松上阵,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父母不控制不束缚,孩子才能内心丰盈,越走越远。
家庭关系中最稀缺的就是“松弛感”,能给予孩子“松弛感”的父母,虽普通平凡,却能治愈孩子一生。
好的父母,不需要太用力,不需要在小事上过于内耗。
只需要用无条件的爱,用顺其自然的松弛与轻盈,为孩子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