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秋叶飘零
看片名,想起现代派的黑色幽默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 知梗概,想起《秋菊打官司》,相似的题材,不同的角度。此片的关注点,不在打官司的百姓要个“说法”,而是聚焦在执法人员和法律条款上,也就是说,审视法律条文本身的合理性。
任何一部法律都是人制定的,不可能一成不变绝对适用,调整变化依据什么? 除了文明进步、社会发展、观念转变、技术创新等诸多因素之外,还有执法过程中发现的法理问题。有失公允的案例,会激发普遍的社会舆情。
片中有三条线索,围绕如何确定受害人的还击或他人的相助,是正当防卫、见义勇为还是故意伤害。主线是恶少刘文经与受害人王永强的生死对峙,副线是检察官韩明儿子在校惹出的“麻烦” 。后者虽与主线平行发展,但作为家事,压到私人空间表现。
再一条若隐若现的副线,是公交司机张贵生一案,当事人不服,一再到京上诉。此为三年前韩明经办,只对个人产生冲击。
全片的看点是男主的前后巨变。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二十多年,成了一枚中年油腻大叔。为了儿子就读重点中学,从县城到市里挂职 的检察官韩明,又变回当年在校见义勇为的壮志少年。
换句话说,当了爹的人,现在跟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儿子一样了,该出声时就出声,这不活回去了么? 应了那句流行语: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一出场,这个人物嘴脸相当难看,拍马溜须见风使舵,功劳塞给领导——因有所求,挂职转正。由此博得上司田检察长赏识,让其介入王永强案,掣肘不听招呼的吕玲玲,后来干脆换成主办检察官。
什么因素唤醒了他的良知? 主要以下几点: 第一,亲眼目睹孤苦无依的残疾弱女子郝秀萍被逼无奈跳楼,良心有所触动。如照此前的想法,劝说吕玲玲放弃追查,按上头的意思和之前惯例,判定王永强故意伤害罪。这对饱受凌辱和惊吓的可怜母女,真是走投无路活不下去了。
其二,儿子出手相助被霸凌的同学,打伤学校领导的贵子。夫妇俩一再委曲求全,让儿子道歉认错,息事宁人,不可因小失大误了前程。对方冷血傲慢颠倒黑白,其子指使混混痛揍自家孩子。前去论理评说,反咬一口诬陷,忍无可忍,老子不忍了。
其三,坐牢三年的公交司机张贵生,不听劝阻又要上访,他开车追赶呼喊,眼睁睁看其交通事故身亡,留下未成年的孤女,抱着压扁的头盔和一摞上诉书哀泣。
当然,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吕玲玲的一番灵魂拷问: 你问我为何如此执着,忘了当年自己说的话? 为了被人猥亵的我而出手,影响毕业分配,却不后悔: “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郝秀萍为何扔下丈夫女儿跳楼?因为绝望 ,对法律、公平和我们。
巧了,三条线索中,都有不谙世故或不向世俗低头的女性。在单位是初恋加同事的吕玲玲,在家里是咋咋呼呼却满腔同情和正义感的妻子,还有案件当事人郝秀萍,还有张贵生的女儿。她们众口一辞地质问、追问: 我们错了吗? 错在哪里?
在知法、执法的领导和同事面前,世故机灵、能说会道的韩明,无言以对。更让他无法面对的,还有儿子的清亮眼神和同样的询问。当初的一腔正义血气方刚,消弭在难以为继的社会氛围中, 睁一眼闭一眼,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胳膊扭不过大腿。渺小的个体,连自家人的权益都难以保障,心力交瘁,还能拯救谁、改变谁的命运?
片中,侦探办案与儿子家庭两条线索齐头并进,人物行动紧张峻急,疲于奔命; 剧情结构张力强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此安排,表现韩明的平凡普通和无奈慨然。
他从儿子的遭遇中,看到孩子们的校园已然与社会同频共振,正难压邪。以自己检查官的身份,加上妻舅的公安关系,都搞不定一个中学的教务主任。处于社会底层的郝秀萍们,怎能对付得了黑恶势力,只有任人肆意欺凌的份儿了。
假如没有这条线索,眼见妻子被逼得豁出去动手,儿子被逼得主动要去道歉,他的血性能否被激发出来,恐怕还两说着呢。感同身受,亲身领教一番,感觉格外深切。将心比心,吕玲玲的话语才能起到振聋发聩唤醒良知的力量。
有人说,吕玲玲凭什么做到洁身自好,不计后果地认真较真,片中没有交待清楚。次要人物,没那么多镜头片段。想起二三十年前的自己,不也一样? 个别学生来“开导”,现实一些。怒不可遏地吼回去: 轮不到你来教育我,我就是堂吉诃德又怎样!
人一上百,千姿百态。韩明的妻子、司机的女儿不也认死理? 郝秀萍还刚烈地以命相胁,为救丈夫孩子,无路可走。至于康村的人 会不会重视一个女子的性命,因此而纷纷开口指证,有点儿怀疑。
包括片尾字幕,一切问题都能解决 ? 我不像小韩同学那么乐观,只要努力,回到县城也能考上好大学。优质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学区房才涨到天价。
最后在公证会上,韩明不在乎个人家庭的得失了,慷慨陈词,掷地有声: “法不能向不法低头”。“法律是让坏人的犯罪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这样的话语属于道德宣教,并未涉及法律的本质——严密的逻辑性。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哪个领域、哪样工作不牵涉“别人的人生”? 医生的手术刀、司机的方向盘、厨师的盘中餐、老师的每堂课、地里的农产品、空中的排放物......自然、社会和人息息相关,各行各业无不如是,直接或间接,眼下或长期。
所以,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