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食评,一直是好吃的王攀最大的业余爱好。也是为了这一爱好,他这个知名央企的“香饽饽”选择丢掉铁饭碗。兜兜转转,从辞职考研到转战大厂,王攀几次跳出“舒适区”。如今创业,他给自己的底线是绝不轻易退出,不管多苦多累,也不会躺平糊弄……
值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我们设计了“我年轻,不躺平”专题,精选了六个独具个性的个案,涵盖了学生、蓝领、白领、拆二代等不同背景的青年,关注了网络时代下的不躺平小组和一位致力于Z世代纪录片的导演。他们勇敢面对挑战、持续进步,诠释了青春的无畏与坚定。
愿这些充满生命力和深度的故事成为时代的低吟,激起青年心中思考与行动的涟漪。
从央企到互联网大厂再到创业,王攀为了理想两次跳出“舒适区”。从十多年前做食评起步,到如今做精品生鲜电商和供应链,“让更多人吃上好东西”的想法一直在王攀的脑海里没有改变过。
“毕业后在央企时,我只用一年多就能独当一面;在大厂,我也早就把业务做到炉火纯青。如果选择躺平,我就看不见后来的风景。”王攀说。
01 从央企到大厂,
做到天花板后没了内驱力
大学毕业后,王攀顺利进入了跟自己专业对口的一家央企公司。2008年奥运会前夕,他来到北京,有单位作依托,他的“北漂”之路开启得颇为顺利。加上领导重视,只一年多的时间,王攀就成了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
后来,单位在南方成立了办事处,王攀成为了机构负责人,从办事处的筹备审批到后来的业务对接,他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支持与认可。
但工作三年后,王攀就选择离开这家知名央企,报考了北师大的研究生。一方面,他想通过提高学历拿到北京户口,结束“北漂”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实践了三年后,他感觉对本科所读的工商管理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脱产学习是清苦的,虽然工作三年攒够了学费和生活费,王攀还是想在学习之余做些兼职,当时的他未曾想到,就是这份兼职影响了他后来的职业生涯。
王攀好吃,自认味觉比一般人灵敏。本科上学期间,他就喜欢把所在城市的小吃点评一番发到校园的BBS上。在央企工作期间,他转战大众点评网写食评,成为最早的钻石会员。
吃,是王攀的爱好
研究生毕业后,王攀又去了一家央企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写食评这事他也一直没丢下,2013年,王攀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继续食评写作。
食评,带来了王攀职业生涯的首次跨越。彼时,各家门户网站正在进行自媒体号的“军备竞赛”。搜狐新闻找到王攀,希望他在搜狐自媒体平台上写一些食评文章,同时帮忙策划活动。后来他还独自创作了一本介绍北京美食文化变迁的著作。
不久之后的一场饭局上,一家资讯聚合类客户端邀请王攀主管他们的美食频道的运营。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黄金期,王攀意识到,这次邀请,是一次能让爱好和工作有机结合的契机,也是一次拥抱朝阳行业的机会。
王攀写了一本介绍北京美食文化变迁的书
在央企工作的那些年,虽然有领导的支持,但央企的工作节奏和条条框框还是让他感到束缚,“别的不说,就出差报销流程这个事情就很繁琐。”
王攀说,那个时候他时常感觉自己的很多想法,无法释放出来。于是,他扔掉了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开始到互联网大厂打拼。
初到互联网公司,王攀先是成为美食频道的负责人,后来又接管了旅游频道,最后成为整个自媒体平台的市场工作负责人。他尝试自媒体的商业化,嫁接起自媒体和商家之间的桥梁。他积极策划了很多线下活动,不仅跟多个省市的政府合办,宣传当地的旅游和美食;还在全国范围内通过自媒体号的征文活动,推广餐饮商家入驻客户端。
此后的几年时间里,王攀又先后去了三家互联网企业,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厂”,他工作的内容也逐渐扩展到与主流媒体合作,再到与央媒合作。业绩足够合格,王攀的职位越来越高,收入也随之增长,但他却不是很开心。
王攀
王攀发现,他这几次在互联网大厂跳槽的原因,越来越被动。第一次离开是因为管理层内斗,第二次离开是孩子出生后他想多陪陪家人,第三次是为了扩展业务范围,延长职业生涯。而在最后一家互联网媒体里,王攀有了一种“无奈感”。
“后来几年,活没少干、气没少生。”王攀说,比如公司要做一个项目,明明已经谈得差不多了,可能因为领导的某个原因而失败,也可能因为对方临时变更需求而失败,“总之就是没有自主性,要看的脸色太多了。”
此外,合作从自媒体谈到机构媒体再到央媒,能对接的口线王攀都已经对接好了,却找不到新的方向,这让王攀感到无聊、郁闷。在那段时间里,一次意外摔伤让王攀只得居家休养。
02 转战电商一波三折,
咬牙挺过困难时期
以前忙个不停的王攀被迫卧床了半年。已经35岁的他,意识到自己到了跟互联网公司相互“嫌弃”的年龄。他开始思索,未来的工作方向在哪里?回答这个问题时,他脑海里一直闪现着最初做食评时的感受。
在病床上跟朋友聊天,王攀发现,身边的互联网大厂的同事平时工作忙,想吃点水果都没时间买,去超市又买不到好吃的东西,想买礼品送亲朋好友也很犯难。
王攀想,既然自己以前做食评,对吃的东西有了解,又有一些不错的产品,为什么不能做一个平台,把好吃的东西打包推荐给大家,减少大家的选择成本,让更多人能接触到真正的美食。于是,他跟自己认识的几个商家聊了聊,大家都表示有兴趣,于是王攀在网上尝试了一些销售类的应用软件及小程序,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电商平台。
王攀在朋友圈安利他认可的好东西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虽然还有房贷和育儿压力,但好在妻子支持他:“你干得不开心,整天唉声叹气也不是办法,反正家里的开销有我一人就够了,你就去做你自己喜欢的事吧。”
创业是需要前期投入的,跟供货商沟通时,需要大量的差旅费,还有选品时的样品费用,这些都要从多年积蓄中拿出来。
经过一番筹备,2022年8月1日开始,王攀搭建的平台鲜锋优选开始小规模试运营,他一边销售一边监控供货商的品质,逐渐淘汰了一些品质有波动、产品不出色的供货商。
过了十一黄金周,王攀的销售数额开始持续上升、小有收获,但打击也随之而来。
“那段时间太难了,我的定位是优质食品,顾客群像也相对高端,可物流跟不上,食品有些又有保质期,时间一长就容易坏或影响口感,顾客的体验感就很不好。”王攀说,为了维护顾客群体,他曾承诺所有订单出现质量问题,无论是食品本身还是物流导致的,他都会先行全额赔付。
王攀回忆,当时有一单羊肉从锡林浩特发到石家庄,结果赶上管控,石家庄的物流配送站完全封闭,羊肉就放在了配送站,他多方沟通也没有办法,等顾客收到货时,肉都臭了。这单几百元的羊肉最后是王攀自掏腰包赔给顾客的,“没办法,那时都这样,谁也怨不了。”
经过对顾客的努力维护,半年的坎坷创业经历也让王攀收获了很多忠实的顾客。王攀说,有顾客去年秋天吃了他卖的大闸蟹,上了瘾,又订了第二批,结果一个多月发不出来货,王攀一度觉得不好意思,想先把货款退还给顾客,但对方死活不要,坚持等到物流恢复。
王攀的坚持换来了客户的信任
好在,到了今年春节前,供货和物流都开始恢复正常。提起那段最艰苦的经历,王攀说,“当时只能咬牙坚持,挺过去。”
“我很清楚我的优势:食材很多都是从源头出货,有专门供货的渠道、质量好、新鲜,不经过中间商,想什么时候吃都可以。”王攀说,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体会到优质货源、优质食材、优质顾客的优点。
03 不躺平不糊弄,
“拼命三郎”半年只休了10天
现在,王攀借了朋友武馆的一个小房间当工作室,工作室桌前是他刚购进的灯光和录像设备,两侧的柜子里全是各种品牌的食品,有水果、米面、调料、零食、小吃。其中每一瓶,每一袋的原料、配料等,王攀都能如数家珍。
王攀的工作室
“比如这个品牌,是内蒙古乌兰浩特的企业,他们90年代就被日资和港资入股,30多年来拿到了欧盟、日本和美国的有机认证,产品主要是出口,国内超市一般买不到。现在他们也想做国内市场,这么好的东西我想让更多的人知道。”王攀指着柜子上的几袋类似咸菜的小吃说,这个北欧根菜,学名叫芜菁甘蓝,当地叫卜留克,他们做了两种,有一种酱香味的有一丝丝苦味,一般人吃不出来,我感觉到了,给了他们一些建议,他们进行了调整,味道已经没问题了。
从王攀手里出货的每一种产品,他都会亲自品尝,只有他吃完觉得至少能给85分以上的产品,他才会上架销售。为了保证供货质量能持续稳定,发出的每个批次的货品,王攀也会亲自抽样检查、试吃。如果有供货商合作一段时间后质量跟不上了,他就会果断中断合作。
每样商品,王攀都会亲自把关
因为要亲自试吃、查验,从大厂离职后的王攀变得更忙了。虽然看起来他不用再去拼命上班,但休息的时间反而变少了。除了每天能有固定的半小时午休,半年多来他真正的休息日只有春节的不到10天,“其实如果我还在大厂,会干得不很爽,但我可以躺平。可是我不想躺平,不想糊弄。现在我如果躺平了,整个供应链就断了,要是糊弄顾客,我自己这关就过不去。”
王攀觉得,过去在公司里忙,精力没有全部用在项目本身。而现在,他哪怕去见一个供货商,发现产品不好,也是排除了一个劣质资源,并不算浪费时间;哪怕是给客户赔款退货,怎么赔怎么退也都是自己做主,只要处理得好反而能维护和客户的关系,并不算损失。
王攀深知,食品是“众口难调”的,每个人口味不一样,为此,他正致力于建立一个相对标准化的量表,让顾客在选择时能有直观的参考。目前,王攀已将水果类产品从酸度、甜度、香气、口感、风味及外观等方面进行了量化,他希望以后顾客购买水果时,就跟买衣服一样,只需按尺码买到跟自己所需相差不大的商品。
王攀正致力于建立一个相对标准化的商品量表
春节过后,王攀又迎来了新的一波销售低谷。“一方面是春节过后走亲访友送礼囤货已经完成,市场上不需要那么多的商品。另一方面,受到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顾客也把钱袋子捂得更紧了。”为此,他又调整了策略,把重点从C端转向B端,尝试社区团购、企业内购之类的渠道供货,还尝试去接触更多的供货渠道。
王攀说,自己创业的初衷并不只为赚钱,而是想让更多人吃上可靠、可口的东西,“只要把这个理念做好了,收入是水到渠成的。”
王攀给自己创业的定位是——退休前的最后一份工作。这意味着他不会轻易退出,也不会躺平糊弄,而是背负着一种责任。他坦言:“创业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困难的一段时间,每天都心力憔悴,但这同样也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间,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情能为别人带来快乐和满足,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不知疲倦的王攀,一直在努力
撰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郝羿 (部分图片为受访者供图)
统筹/林艳 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