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从南京来到兰州,他全职加入兰州大学!

信方校园 2025-03-29 11:50:41

2023年9月,

经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南志标教授邀请,

刘满强从南京来到兰州,全职加入兰州大学,

成为兰州大学萃英学者、教授。

提及入职兰大以来的感受,刘满强感慨道:“舒适的住房条件、优厚的薪资待遇、完善的激励机制,包括成长发展过程中提供专业的建议与指导,兰大为我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

三十年深耕 土壤科研结硕果

上世纪90年代,正值全社会普遍重视经济发展的时期,彼时人们普遍倾向于使用化肥和农药,追求高产,对生态环境及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不足。1994年,刚步入大学校园就读于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的刘满强与“土”正式结缘。

起初,与大多数同学一样,刘满强对这个专业并不感兴趣,“因为刚入学对专业的了解比较片面,认为未来的就业发展方向是改良化肥产品。”刘满强笑着说。

90年代末,国家愈发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逐渐加深了解国家政策背景和提升专业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刘满强认识到只有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才能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生产出健康的农牧产品。对土壤学科认知的转变,也进一步坚定了他研究土壤生态学的决心。

“气候变化、食物安全和生物多样性都与土壤有关。”刘满强的研究方向是生态学与土壤学的交叉领域,即土壤生态学。

他将生态学的知识融入土壤学的研究当中,关注土壤生物多样性,并探索如何将其与土壤健康和气候变化问题有机结合。“提高生物多样性,尤其是隐藏在地下的土壤生物多样性,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这不仅有助于恢复土壤健康,生产健康食品,还能应对气候变化,我们称之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刘满强向记者介绍。

做土壤生态研究,大自然是最好的实验室,‘闭门造车’是绝对不可行的,很多时候都需要出野外。

谈及野外实验,刘满强坦言:“吃住条件的确会比较艰苦。带点馒头之类不容易坏的干粮是解决我们吃饭问题的常态。还有蚊虫叮咬、烈日暴晒、崴脚受伤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克服的。”

在野外开展实验,不仅要克服艰苦的生活条件,更为关键的是还得面对天气不确定性对实验预期带来的影响。刘满强回忆说道:“有一次做一个项目,本来实验一直都做得好好的,结果突然来了台风,连下了两天的雨,我们的野外试验田全部被淹,眼睁睁看着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很是难受。大田实验本来周期就很长,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重新来过。”

科学研究,从来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然是一场需要耐心与坚持的艰苦长跑。在这场科研长跑中,蕴含营养的土壤,为刘满强提供了许多非常具有价值的课题。在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他将一篇篇高质量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为了解土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提供了新的见解”“发展了全球变化下土壤线虫生态策略与生态系统功能联系的概念框架”“从功能性状的角度探究植物氮经济系谱与土壤微生物性状联系的初步尝试”“揭示了覆盖作物生态策略与微生物生态策略协同调控土壤碳氮动态的生态机制”......刘满强的研究成果被更多人所熟知。

三十多年来,从最开始对专业的陌生甚至是刻板印象,到逐渐了解专业建立起对土壤学习的兴趣与热爱,再到现在成长为土壤生态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资深学者,刘满强与“土”的联系越来越深厚。在接受采访时刘满强笑着说道:

搞土壤研究,足够接地气,可能在大家眼里也很不高大上,越搞越‘土’。但在我看来,土壤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大本营,藏着无尽的奥秘,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研究土壤生态系统既有趣、更有用。

西北是科研沃土 也是心之所向

2003年,刘满强在德国吉森大学土壤生态研究小组进行学术交流时,与兰州大学物理学院的一位老师经常在上下班时交流。而他与兰大的缘分的种子,在此便已种下。2013年,生命科学学院杜国桢教授团队主持一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研究草地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相互作用。由于兰州大学此前主要专注于地表之上的植被生态研究,而刘满强专注于看不见的地下部土壤生态世界,杜国桢老师便邀请他加入合作。此后2013年到2015年的每个暑假刘满强都会来到兰州大学,随后前往甘南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

2023年,经中国工程院院士、兰州大学南志标教授邀请,刘满强从南京来到兰州,全职加入兰州大学,扎根西北。

“加入兰大前,南老师与我进行了数次的交流,这些对话极大地增进了我对草业领域的深刻理解。南老师对草业的情感投入已经超越了个人发展的范畴,他不仅从兰州大学的发展视角,还从国家草业发展的宏观角度,向我阐述了其深远意义。这些见解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刘满强告诉记者。

别人眼里或许有些寂寥的西北,对刘满强来说,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挑战的科研沃土。他认为,西部地区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这使其成为研究生态学的理想之地。相比之下,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相对稳定,许多问题已不再那么突出。作为科研人员,需要有问题去解决,需要在挑战中发挥并发展自己的能力。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而西部地区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需要他们的关注和投入。

“我加入兰大以后,之前在南京的很多学生也陆续被吸引过来,先后成为我的博士生或者加入我的博士后团队。”刘满强告诉记者。

我认为西部地区的潜力并不逊色于东部,对科研人员来讲,长远的发展前景更为重要。

促使刘满强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来到西部,除了这里有巨大的研究潜力外,还因为兰大彰显出的吸引人才的诚意。“充足的科研启动资金和灵活的使用机制、‘萃英学者’的评价机制,还有包括我国目前唯一的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等,可以说兰大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与国内外优秀同行合作交流平台。”在刘满强看来,在科研经费和科研环境方面,两地区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存在的差异更多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上的,可能还有一些刻板印象在起作用。

谈到能够心无旁骛投身科研的重要原因时刘满强感慨地说道,“舒适的住房条件、优厚的薪资待遇、完善的激励机制,包括成长发展过程中提供专业的建议与指导,兰大为我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

“是引路人 也是同行者”

一头是土壤生态,一头是三尺讲台。刘满强在土壤生态和教学讲台之间不懈努力,将他从土壤中获取的知识、养分和智慧全力传授给学生。

他认为,带学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开放活跃的思路也会给他带来很多启发。而他的团队成员也秉持着“团结、竞争、和谐、共生”的八字相处方针,一面毫无保留地分享各自在科研中的新思路新发现,一面暗暗较劲,不断告诉自己要往前走。“我们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凭借集体的智慧攻克一个个科研难关,对知识与科研的共同追求让我们师门成为一个有机的共同体。”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博士生邹浩告诉记者。

团队也在刘满强的带领下,一步一个脚印,在土壤生态研究这条路上越走越稳。用刘满强的话说:

这是一个大家一起创造‘生态感’的过程。

在刘满强看来,教师与科研工作者的身份同样重要,因为老师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并最终关乎国家、民族的发展。

“刘老师是一个特别注重和学生的交流的老师,即使他时间非常紧张,也会抽出时间来定期给本科生、研究生开读书分享会。还有哪怕周末,只要刘老师在学校有时间,也会主动告诉学生说,有问题随时可以去找他讨论。”邹浩说。

在学生看来,刘满强亲切和蔼、平易近人。在和学生面对面的交谈中,刘满强会细心关心学生是否需要喝水;学生去到刘满强家里,他会像一位家里的长辈,和学生一起坐在沙发上讨论电视节目;他也会向学生取经,兰州哪里有美食、哪里有美景。

邹浩说,刘老师亦师亦友,是引路人,更是同行者,没有一点导师的架子,始终鼓励支持他们,和学生并肩前行。

谈及未来的规划,刘满强告诉记者:“我们正在着手建立一个专门从事土壤动物研究的实验室,即土壤动物生态实验室。目前,该实验室的筹备和进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们打算从下一年开始,培训一批具备鉴定土壤动物能力的人员。我们的目标是在西部地区建立实验室,使其能够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了解并挖掘极端环境下的土壤动物多样性资源,填补国内外的研究空白。未来,我们还有意成立一个西部土壤动物中心,乃至一个土壤健康研究中心。”

从田间地头的风雨坚守,到国际顶刊的学术突破;从青涩学子的迷茫探索,到资深学者的笃定深耕,刘满强用三十余载光阴诠释了何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刘满强说,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而兰州大学,正是这份情怀的坚定守护者与赋能者,不竭地为刘满强这样的科研人提供生长的养分,让学者的情怀得以落地,让创新的火花生生不息。

千方百计,兰大也在用更好的政策拴心留人。建立自主培养和开放引才相结合,全职引才与柔性引智并重,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相衔接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以绿色通道形式快速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对于学科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设立“萃英伯乐奖”、推动“硬待遇”和“软保障”齐头并进......兰大正在成为引才聚才的“强磁场”。

如今,随着更多人才的汇聚、更多制度的创新,兰大也必将生长出更丰硕的成果,而选择从东部来到西部的刘满强,也仍将坚定如初——在他热爱的土壤生态领域,耕耘不辍,继续当一位“接地气”的“土”学者。

内容来源|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党委人才办

采访丨袁静

文字丨袁静 谢璐瑶

图片丨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袁静

校对|谢璐瑶

责编|李晖

审核|张北辰 肖坤 李晖

0 阅读:106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