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湖南省委、省政府大院的位置在五一中路7号,门口是一条窄窄的五一路,当时只有双向两车道,后门的文艺路更窄,东边隔着一条街是省物资厅相邻,西边则是一个文物商店。
1995年初的一天,眼看春节将近,一位在湖南省政府工作的年轻人刚到省政府所在的二层筒子楼里上班,却发现楼里来了一个五十来岁的中年人。
这人宽宽的脑门,身材不高,戴副方框茶色眼镜,穿一身蓝色的中山装,见了谁都是一脸笑容地打招呼,并且用类似于常德张家界那里的口音自我介绍说:“我是新来的老杨。”
该小伙子不知这人的来历,也是懵懵懂懂地回:“哦,老杨同志你好!”
结果这话刚好被自己的领导某处处长听到,急忙把他喊到办公室里,严肃道:“以后不准这样没大没小,这位是刚来的杨正午代省长。”
当年老杨长这样
小年轻吃了一惊,吐吐舌头喏喏而退,但他也想不到,这样一个没什么架子的人居然是代省长!
省长是多大的领导啊,一个省里的“二把手”,那可不是你说见就能见的,更别提还主动和下面的工作人员打招呼了。
没有几天,在随后的湖南省八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正式选举杨正午为湖南省省长,当年54岁。他不仅是湖南省第一个土家族省长,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土家族省长。
杨正午来自偏僻落后的湘西龙山县,那里是土家族聚居的地区,自古以来都是所谓的“不毛之地”,汉人很少去的地方。
但幸运的是杨正午8岁那年新中国成立,他也得到了入学念书的机会,也是他打小天资聪颖,学习争气,竟然一路念到了大学,估计当时龙山县全县都出不了几个大学生。
今天的龙山县
1960年从湘西第二民族师范(茶洞)中师毕业后,想到自己家乡缺少老师,有许多孩子都念不上书,杨正午毅然放弃了留校工作的机会,回到龙山当了一名普通中学老师。
杨正午勤勤恳恳当了8年老师,因为文化水平高,见识广,很受乡亲们喜爱,并因缘际会走上政工岗位,从此和仕途结缘。
80年代初,随着国家推行干部年轻化政策,才40出头的杨正午由龙山县委书记一举升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常委、副州长,并在短短八九年中就升任湖南省委副书记。
成为副省级干部那年,杨正午也才49岁,有人觉得他升迁如此之快,可能是身后有“后台”,但杨正午却偏偏没有。
他不止一次向记者坦诚,自己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压根就没有当官的人。如果有后台的话那就是老百姓。
和企业职工在一起
杨正午当选省长之后殚精竭虑,每天考虑的头一件大事就是怎么把湖南省的经济发展起来,他是从经济不发达的湘西出来的,那里是个农业占绝对主导的地方,岂料湘西的情况就是整个湖南的缩影。
此时距离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湖南却似乎并没有跟上改革开放的节奏,全省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优势制造业,主要产业基本是农业和农产品加工。
搞笑的是:当年打开电视收看湖南电视台的节目,到了广告时段翻来覆去做广告的都是猪饲料,正所谓有需求才有市场,猪养得多猪饲料才卖得好。
要发展湖南,省政府领导和智囊团们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种认为湖南之所以发展不起来,主要是株洲、湘潭和长沙三足鼎立,分走了长沙的不少资源,因此要集中力量建设长沙。
株洲在解放后成了京广线、浙赣线两大铁路的交汇点,后来又有了湘黔线,因此新建了一批工厂。
1990年,杨正午与郑培民等在吉首考察
而湘潭则是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仅修了铁路,还成了全国闻名的旅游胜地,当年湘潭的名气可能比长沙还大。
另一种思路是以长沙为一点,以京广线沿线的城市为一“线”,即发展长沙,同时也适当投入岳阳,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和郴州这些沿线城市发展。
经过多番讨论,杨正午认为以湖南当年的财力,搞“一点一线”实在是力有不逮,还是集中力量办大事,重点发展长沙。
但是长沙自己的经济实力也不强,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产业,为了让长沙的经济和周边城市互补,按照省社科院提出的“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方案,湖南省政府下决心推动长株潭三市一体化。
没想到湖南的经济发展新篇刚刚开始布局,湖南就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1998年夏天,注入长江的湘江、沅江、澧水、资水等江河同时泛滥,洪水席卷岳阳、常德、怀化、长沙等地,全省受灾人口达2900余万,经济受到严重损失。
杨正午(右一)陪同领导同志在抗洪一线
危急时刻,杨正午带着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嘱托,不断奔走于湖南各市之间,现场决策抗洪抢险。
打开湖南各市的市志就能看到,从6月中旬开始杨正午就一直在抗洪一线了。6月18日,他在岳阳检查督办防汛抗灾工作,7月11日再次到岳阳市抗洪前线指挥督阵,8月11日第三次到岳阳。
经过几百万军民的殊死奋战,1998年的特大洪水终于退去,虽然湖南各地受到了不小损失,但重要的工矿企业、交通枢纽都保住了,人员伤亡也控制到最低。
由于在抗洪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98年10月杨正午接替调中央工作的王茂林出任湖南省委书记,并先后担任此职7年。
98年大水后,湖南全省人民团结一心,积极恢复生产,经过1999年、2000年连续两年的努力,全省的GDP从1998年的3000亿出零上升至2000年的3550亿元,不仅实现了全面恢复,而且涨势喜人。
到长沙县视察工作
湖南是个农业大省,眼看2001年的秋收季节又到了,就在全省上下一片收割机马达轰鸣声的农忙时节,杨正午却遇到了一件让他血压升高的事。
8月1日是农民上缴国家公粮的时间点,国家也出台了粮食收购的价格政策,但在益阳白石塘乡佩林村,排队出售公粮的农民怎么也没想到,村干部和乡里的粮站竟黑了心,用动过手脚的秤巧取豪夺,侵占他们的粮食。
益阳是全国的主要产粮大市,早籼稻常年种植面积达220万亩,早籼稻的总产量为80万吨,收购量一般在25万吨左右。
一个村的粮食收购站一天最起码可以收购10吨粮食,多的时候一天有20吨,在交通尚不发达的21世纪初,还有许多农民头一天就赶着大车到粮站排队的。
根据当年省物价局、粮食局出台的收购价,中等质量标准的中籼稻每50公斤52元,晚籼稻岳阳、常德、益阳三市每50公斤54元。
当年的粮食收购场景
此外,省认定、集中连片种植、市场畅销的优质品种还可以依质论价、优质优价,粮站与农户双方协商定价收购。
从8月1日到3日,佩林村的粮站开了三天,村民交割了了40多吨粮,到第三天下午终于有人觉得不对。
他们从家里称好的粮食拿到粮站买,但粮站称出来的粮总比自己家里称的要轻一些,也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好几个村民都有类似的感觉。
有村民趁着收粮的干部不注意,一把就把秤的托盘举了起来,发现托盘下面竟有一块小小的,黑黑的东西。
大家好奇地把这个黑色的小东西拿起来检查,发现粘在秤上很难取下,原来是块吸力很强的吸铁石。
吸铁石
这块吸铁石才3厘米长,2厘米宽,重量也才20克,但吸力很强,只要粘在秤上,每一秤就能少1.5公斤-2公斤。
有个村民为了验证吸铁石的吸力,就自己站到了秤上,结果显示:原本体重为65公斤的他,上秤之后的体重为63公斤。
一袋59.5公斤的粮食,上秤以后的结果减为58公斤,如果按照平均少了2.5%的重量估算,相当于40吨粮食就被侵吞了1吨。
1吨粮食说多也不多,按照行价折算就是1000多块钱,但可怕的是违法的村干部把这一吨侵占来的粮食倒卖到外地,获利就远远不止1000元,而2001年湖南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才2299.46元。
而且按照一个月的粮食收购期算,他们满打满算可以扣下10吨粮食,更可怕的则是湖南全省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黑秤,又侵占了多少农民的粮食!
谁知盘中餐
这件事情曝光以后很快就瞒不住了,乡里报到县里,县里报到市里,包括《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和新浪网在内的各大媒体都做了报道,一时间社会舆论哗然。
杨正午仍然清晰地记得,益阳是98年洪水中受灾最严重的市之一,当时他曾经多次在益阳蹲守抗洪,当地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并不宽裕。
如今益阳农民好不容易有了一些收成,竟然被这些蛀虫上下勾结大胆侵吞,简直无法无天,猖狂至极。
想到这里,杨正午非常气愤,当即提笔在益阳市的报告上批示道:“如此坑农,党性、良心何在?请督察室督促粮食局立即派员查处,并报结果。”
另外,包括益阳市在内,到底全省还有多少这样的黑秤,还有多少这样贪婪愚蠢的干部?查!
省委书记时期的杨正午
2001年湖南的夏粮、秋粮收购工作经此风波,终于在政府的严格监督下平稳完成了,但杨正午却知道,捍卫农民权益的事业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