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曾说,军队中有两霸:一是许世友,二是韩先楚。
对于许世友和韩先楚这两个名字,不少人都不陌生,他们两人打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猛!
韩先楚将军一生中从来没有败绩,自不必说,就连许世友将军也坦言,最佩服的人就是韩先楚。
这两个人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让江青如此忌惮呢?
许世友曾说:“韩先楚是我在军中最佩服的人,老韩的胆子有鸡蛋那么大!”
韩先楚的“大胆”,在青年的时候就体现的淋漓尽致。
韩先楚出生在湖北省一个贫寒的人家,小的时候家中连吃口饭都是困难的,为了养活家中生计,韩先楚小小年纪就去地主家中,当放牛娃,这才混上了一口饭。
后来他还做过篾匠和短工,只为了能够养家糊口,因为长时间的营养不良,韩先楚整个人都是瘦瘦弱弱的。
适时湖北刮起了一股革命的风潮,韩先楚虽然没有读过几年书,但是他深刻地意识到,只有不断反抗,才能真正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因此韩先楚加入了家乡的反帝同盟,加入了当地的军队中。
那时候的韩先楚根本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名征战疆场的将军,他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让所有和自己一样的人都能吃的上饭。
1930年,随着革命的形势越来越严峻,韩先楚加入了湖北孝感地方游击队,并在不久之后加入了共产党。
刚开始的时候,韩先楚也是从一名普普通通的联络员开始做起的,他在交通队中每天早出晚归,虽然每天的任务就是运送一大批武器到前线,但是作为一名交通员,他却从来没有拿过枪。
尽管只是负责军队的后勤,可是韩先楚在这个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非凡的魄力。
有一次刚刚结束运送任务,韩先楚和几名同志有说有笑的往回走,结果不巧的是他们和十几名民兵团的人撞上了。
“怎么办?要不我们先避避风头吧?”有人担心地提议道。
交通团中毕竟都是没有实战经验也没有武器装备的新人,面对配枪的民团感到害怕也是人之常情。
正当众人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韩先楚率先站出来喊道:“慌什么?大家沉住气,不就是几个拿枪的?咱们趁他们不备,冲上去肯定能拿下!”
一时间,韩先楚成了队伍中的主心骨,剩下的人瞬间就安静下来,认真的听从韩先楚的指挥。
他们悄悄地绕到民团的后面,趁着他们没有防备的时候,韩先楚忽然喊道:“冲啊!给我抓活的!”
众人扔下手中的扁担,拿着趁手的工具一拥而上,将几个人摁倒在地。
要说这几个人为什么不反抗,是因为他们以为来的红军士兵不开枪是为了活捉他们,无法判断“敌方”的实力,他们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就这样,民团的人彻底落入了韩先楚的手中。
很快韩先楚的英雄事迹就传遍了整个军营,韩先楚自然而然也得到了首长的青睐,被晋升为一名排长。
有了配枪之后,韩先楚就连走路都抬高了头,胆子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大。
他开始带领部队作战,只要是韩先楚出手,就没有打不下来的仗,也没有拿不下来的地方。
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地区之后,韩先楚先后参与了劳山战役和直罗镇战役,战役中两次负伤为韩先楚的战斗生涯又添上一笔新的履历。
1936年,韩先楚直接升任为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的师长,不久之后,韩先楚就迎来了他当上师长后的第一个任务,那就是跟随彭德怀西征,扩大革命成果。
韩先楚带领七十八师沿着北路先行单独行动,探查沿途的敌情。
5月20日,韩先楚带领着部队走到定边城关时,收到了第一个敌情消息,国民党马鸿逵部队的一个骑兵营就驻扎在前面,刚好挡在了他们要经过的地方。
韩先楚仔细研究地形之后,认为此战有极大的胜算,便向彭德怀报告了这里的情况,并表明准备进攻的打算。
彭德怀担心在正式战役打响之前节外生枝,便下令:置定边于不顾,急需绕道前进。
彭德怀的一纸令书让韩先楚陷入了纠结,究竟要不要发起进攻呢?
韩先楚看了看敌营并不算高的城墙,一咬牙,说道:“打!一定要把这个地方给我拿下来!”
6月16日傍晚,在韩先楚的指挥下,七十八师开始发起了进攻,双方一直激战到天亮,马鸿逵的这个骑兵营终于被七十八师顺利拿下。
这次战役韩先楚不仅取得了胜利,还缴获了180多匹战马,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后来彭德怀知道韩先楚违背自己的指令拿下这样一场胜利之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还表扬了他。
敢于违背将帅的指令,韩先楚怕是军中第一人了,而违背之后还能够得到彭德怀的赞赏,这更是绝无仅有的事情,可见韩先楚在军事上的造诣有多深。
抗日军政大学毕业之后,韩先楚又带领军队奔赴东北,击退了盘踞在这里的日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解放战争爆发后,韩先楚再次带领部队奔赴解放战场,就算是国民党中颇有声望的杜聿明,也在韩先楚手中吃了败仗。
杜聿明曾这样评价韩先楚极其部队:“最难对付的,就是韩先楚的‘旋风部队’”。
也正因为如此,蒋介石一怒之下将杜聿明调离了东北,换成了其他人。
可是蒋介石不知道的事,这次失败不仅仅是杜聿明一个人的问题,就算换成其他人,想必也是同样结局。
随着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的全面崩盘,1949年蒋介石开始谋划自己撤退的路线,其中他最看重的三个地方,一是我国西北地区,二是海南岛,三就是台湾岛。
为了彻底断了蒋介石的念头,韩先楚决定率先解放海南。
可是当时我军连自主制造军舰的能力都没有,海军的实力更是不堪一击,国民党就是拿准了这一点,才想用海峡这道天堑,隔断解放军的进攻。
接到中央要求攻打海南岛的任务之后,韩先楚第一时间就赶到了这个地方,开始调查两岸的局势。
走访渔民,了解海上的气候变化,调查双方的军力构成,如何以最小的损失拿下海南,韩先楚几乎做梦都在思考这些问题。
最终韩先楚力排众议,在3月份的时候,用改造木帆船和登陆舰艇相结合的方式,用了50多天时间,顺利解放了海南岛。
1950年冬季,韩先楚又接到了祖国的调令,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开始的时候,韩先楚就去往了朝鲜,在第三十八军中坐镇指挥。
他带领着三十八军顺利的拿下了德川、三所里等地,击退了全线入侵的美金,事后彭德怀还亲自在给第三十八军的嘉奖令中写道: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三十八军万岁!
许世友:敢作敢当的沙场将军许世友和韩先楚有许多相似之处,早年间因为家中吃不上饭,他的母亲就将他送到了少林寺中读书学习,所以许世友从小就练就了一身的好功夫和胆量。
长大之后,许世友牵挂家中老母,就拜别师傅回到了家中,结果刚一到家,就因为替亲戚出头遭到了地主家的为难。
许世友无奈之下,只好再次离开家乡,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们的经历更像是那个年代的缩影。
1932年之时,中国的革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许世友在党的号召下,转身就投入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
许世友打仗是不要命的,每次作战的时候,许世友除了配枪之外,总会随身携带一把砍刀,随时做好了拼命的准备。
跟随许世友作战的人基本上也都已经做好了以身报国的准备,谁让这是一位打起仗来连命都不要的将领呢?
当然,许世友虽然作战勇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名莽夫,他的头脑在关键的时候,反而超乎寻常的冷静。
1979年之时,许世友被任命为对越反击战西线的指挥官。
自战斗打响之后,许世友带领着部队一路过五关斩六将,一路打到了谅山地区。
谅山相当于是中越之间的一道“天堑”,古时候就有“下谅山而越王降”这个说法。
能够攻破谅山,也就意味着我国在这场反击作战中已经占据了全面的优势,但许世友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一路向前推进,一直推进到了越南的首都河内外围,才收到撤退的指令。
刚开始,许世友并没有理解为何要在这个时候撤军,毕竟此时中国已经全面掌握战场的局势,只要一直推进,给越南的教训也要更加深刻一些。
他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决定服从组织的命令,毕竟中央在这个时候下达命令,一定是出于大局的考虑。
可是身为一名遭受越南侵犯的军人,许世友并不打算如此轻易地放过他们。
他说:“撤军我们是要的,但是我们要往前再拱一拱,吓唬吓唬越南。”
随着许世友的一声令下,军队又向越南方向推进了十几里地,也正是这十几里地,让越南再次陷入了一片恐慌。
越南的高官们急忙撤走了河北所有的资产,能够摧毁的工业设施也全部摧毁,为的就是防止这些设施为解放军提供方便。
他们没想到,解放军根本没有涉足河内就撤军回国了,也正是这个决定,让河内的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基础的建设都没能发展起来。
越南的工业也一直没有发展起来,用一句话说就是,许世友的这个命令直接拖慢了越南十几年的发展。
许世友在战场上的真知灼见,是他几十年来的积累,也是他对战场运筹帷幄的证明。
他的果断让将士们在危急关头一次次化险为夷,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但是下了战场之后,许世友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将军。
他在视察部队的时候最关注的事情有两个,一是部队的训练情况,二就是将士们的生活状况。
有一次他在视察部队的时候发现将士们围坐一团喝粥,说是粥,实际上就像是稀水一样的东西,许世友看着将士们饿的面黄肌瘦的样子,心疼的厉害。
他当即将炊事班的负责人叫过来训斥了一顿,从这之后,将士们的伙食水平才好了一些。
许世友对下属们的好,也一直都被众人记在心里。
晚年的时候,这两位将领都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工作,生活简朴,一心为国。
虽然在战场上是一个说一不二的将军,但是在生活中,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有着一颗赤子之心。
正所谓,只有被敌人也称赞的将军也是一名好将军,韩先楚和许世友都做到了这一点。
他们在战场上无畏的精神,在生活中的一腔柔情,对下属们的关怀和一心为国的忠心,都值得更多的人学习、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