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问湖北高官,为啥黄梅戏跑到安徽了,对方说:被大水冲去的

芊芊之言 2023-09-16 11:35:34

文|芊芊

众所周知,毛主席其实十分喜欢看戏。

再加上,中国本身就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幅员辽阔的大地上,涌现出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戏曲。

毛主席作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虽然喜欢看戏,但绝不是单纯的消遣时间,更多的时候,他每次看完戏,都会评论一番。

他以领袖的风范和威望,来保护和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艺术,这是老百姓最希望看到的。

毛主席虽是湖南人,但自建国以来,他日理万机,经常听得戏曲就是京剧,大多时间都在北京。

后来他外出考察频繁,对南方的各种戏曲也流连忘返,比如湖北的戏曲和民歌。

有一次毛主席在湖北听了蒋桂英的民歌,感到十分的敬佩,他说,如果翻译成北方话,那个“一小”就成了“小不点”,反而没啥特色了。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毛主席对《洪湖赤卫队》和《穆桂英挂帅》等南方戏曲极其钟爱。

河南自古就是豫剧出名,中国著名剧作家吴光祖就把当时红极一时的马金凤称作是“洛阳牡丹”,《花打朝》等名作更是一飞冲天。

1958年毛主席去河南视察,在河南省委书记的陪伴下,到河南军区考察,期间工作人员就为毛主席安排了一场《穆桂英挂帅》。

观看完后,毛主席对他们的表演十分赞扬,还当面夸了很多小演员。

当然了,去河南欣赏了豫剧,不去湖北怎么行,都说湖北最出名的就是黄梅戏。

这种戏曲很具有地方特色,但是很多人对黄梅戏的印象却是,安徽才是黄梅戏出名的地方,这是怎一回事?

那年毛主席南下,专门让梅白同志陪同,梅白是湖北省委的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还是一名著名作家,他就是地地道道的黄梅人。

毛主席住在东湖宾馆时,就问梅白,这黄梅戏的发源地按理说是湖北,怎么最后是在安徽出名?黄梅戏是怎么到安徽的?

梅白笑着说:“主席,这是大水冲过去的。”

他又说:“黄梅县就是在长江和龙感湖之间,每次发大水,灾民就会流落到安庆一带去卖唱,百年前估计就这样。”

毛主席得知后叹息了一声,原来严凤英的天仙配,娘家人是黄梅县。

后来工作人员就专门安排了一场黄梅戏,让毛主席看看。

那天毛主席在洪山礼堂观看了人家本地的黄梅戏,毛主席一边喝茶一边看,期间不住地点头。

后来梅白问毛主席,感受怎么样,毛主席称赞说,有意思,有风格!

一年后,毛主席从庐山到九江,期间路过黄梅县的一个村庄,当时毛主席问身边的梅白,这距离你家还有多远?

梅白说,大概还有30里地。

毛主席饶有兴趣地说:“于老四,张二女,现在该行时了吧?”

梅白惊叹不已,他无法想象,毛主席虽然没有来过几次,却对黄梅戏有这么深的印象,这就是伟人的风度啊。

后来,关于这个问题,毛主席还多次问过罗瑞卿等人,毛主席还给他们讲述黄梅戏背后的故事。

这里要插个小插曲,说说梅白这个人,毛主席曾说他是“半字之师”。

原来,梅白为毛主席改过诗词。

1959年毛主席回到韶山写了一首著名的七律,《到韶山》,其中有一句是“别梦依稀哭逝川”,梅白读后,建议毛主席把“哭”换成“咒”,这样感情要更为强烈。

此外,最后一句,毛主席原本写的是“喜看稻菽千重浪,要使人民百万年。”梅白认为,后面一句有点喊口号的嫌疑,应该改一下。

最后毛主席和梅白讨论后,改成了“遍地英雄下夕烟”。

所以毛主席才说,梅白是他的“半字之师”。

梅白除了担任省委的一些职位,他还是武汉大学的教授,经常发表作品,还是一个作家。

毛主席常常和梅白在一起交流,也说明了毛主席对梅白同志工作的认可和关心。

毛主席的这些故事,平凡而伟大,从他喜欢听戏的故事就看出来,他时时刻刻都在到群众中去。

梅兰芳说过,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永远怀念伟大领袖。

15 阅读:2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