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和毛主席之间的故事,也感天动地,也众说纷纭。
相爱于危难之际,厮守于患难之中。十年恩爱,相敬如宾,延安一别,竟成遗憾。
曾经给毛主席当秘书的叶子龙说,毛主席是一个对待感情十分深沉的人,他一般不让人看出来。
1984年贺子珍在上海病逝,在她生前有位记者采访了她,并出版了一本书。贺子珍故事才被众人知道,原来贺子珍后半生一直生活在南方,她的故事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
1927年,青年毛泽东和贺子珍相识于井冈山,当时贺子珍才18岁,但是长相十分俊俏,起初毛泽东还以为这是哪个干部的女儿呢。
经过袁文才介绍,毛泽东才知道,原来贺子珍是一个女党员,江西永新人,很早就跟着哥哥上井冈山了,而且读过书,有文化,有时候还敢骑马打仗。
当时袁文才看到毛泽东身边连一个秘书都没有,便让贺子珍临时去照顾毛泽东。
毛泽东三十出头,做事很细心,和贺子珍短暂的接触,他发现贺子珍是一个恬静温柔,而且性格里还带着一种特有的倔强和固执,他十分喜欢。
1928年春,毛泽东打算去永新做调查,但他是湖南人,听不懂当地的方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毛泽东打算带着贺子珍去,让贺子珍担任翻译。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逐渐走到一起,回到井冈山,在袁文才等人的介绍下,两个人正式结为伉俪。
随着革命的发展,他们一起经历了革命最艰难的时期,从1929年开始,一直到长征结束,贺子珍经历的磨难让人难忘。
比如1930年,红一军团成立后,毛主席和朱德按照中央指示,发出向广昌集中的命令,正在学校学习的贺子珍不得不终止学业,跟着毛主席投入新的战斗。
贺子珍在毛主席身边极其重要,除了照顾毛主席的日常生活,她还要担任毛主席的秘书,和古柏的夫人曾碧漪一起整理中央的文件,这些文件都极其重要。
6月底,红一军团离开长汀,当时蒋介石又派重兵对红军发动了“围剿”,在那些日子里,贺子珍可以说是昼夜行军,疲惫不堪。
她曾对曾碧漪说:“现在要是让我躺下来美美睡一觉,我可以睡三天三夜。”
但是在当时那个紧迫的环境中,这些女红军付出了太多太多。
再比如长征前,贺子珍不得不把自己2岁的儿子交给留下来打游击的毛泽覃,贺子珍曾生育了好几个孩子,只有这个儿子陪伴她的时间最长。
据曾碧漪后来回忆,说走的时候这个孩子都可以对着队伍挥手了,大概就是两三岁的样子。
但遗憾的是,后来毛泽覃不幸牺牲,这个孩子(毛岸红)也下落不明,一直到建国后,也没有找到这个孩子,后来倒是遇到一个情况相似的,但因为各种原因,都无法确认身份。
对于贺子珍来说这是巨大的遗憾。
不仅如此,在长征中,贺子珍有一次为了掩护战友,不幸被敌机的炮弹击中,她身负重伤,奄奄一息。
当时跟随红军队伍的医生看了后也忍不住流泪,行军途中缺医少药,条件有限,只能先把身体表面的弹片取出来,体内的弹片一直没有取出来。
所以到延安后,贺子珍一直想出去看病,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弹片一直折磨着她的身体。
1936年冬,贺子珍在陕西保安生下一个女婴,毛主席给孩子取名娇娇,也就是日后的李敏。当时环境相对稳定,贺子珍也十分喜欢这个女儿。
两个人对女儿百般照料,他们也终于享受到了短暂的三口幸福时光。
但好景不长,1937年贺子珍想要出去治病和学习,在毛主席的百般劝说下,她还是离开了。
得知贺子珍去了西安,打算坐上去苏联的飞机,毛主席马上派人去劝说她,但她去意已决,走的义无反顾。
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叶子龙日后回忆说:“我爱人蒋英和贺子珍关系很好,我让她去劝劝贺子珍,贺子珍说,我已经决定了,我非走不可,别说了。”
从那以后,贺子珍便一直生活在苏联,在10年间她不曾回国。但在异国他乡,她的生活并不如意,日后,娇娇把这些故事都讲给了父亲听。
贺子珍回国两三事贺子珍在苏联先是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俄语名字“廖瓦”,但因为孩子身体不好,出生不久后就夭折了。
不久后,贺子珍在报纸上看到了爱人再婚的消息,这对她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一直到1947年,当时中国战场正在经历解放战争,贺子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祖国,她回国的消息也在她昔日的战友和同志中传开了。
那天贺子珍在家忙碌,突然有人喊了一声“子珍”,她下意识一回头,看到了昔日的战友:“这不是曾志嘛!”
曾志是贺子珍在井冈山时期的战友,两个人姐妹情深,如今多少年过去了,两个人都从十几岁的姑娘变成了年近40的中年妇女。
曾志问她:“子珍你还记不记得,我们是什么时候分手的?”
贺子珍想了想说:“记得了,那是1930年6月,红军打到闽西,你和老蔡要去厦门,我们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曾志感慨地说:“是啊,一转眼就过去了17年了。”
贺子珍问她,老蔡去哪了,曾志这才把当年发生的事情告诉贺子珍,原来曾志和蔡协民到厦门后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生活。
后来蔡协民为革命牺牲了,曾志又遇到了一个人,他就是陶铸。后来她和陶铸生活在一起,由于革命需要,她在1936年和地下党取得联系,决定去延安。
所以贺子珍问曾志:“当时我在延安,怎么没有见到你?”
曾志说出详情:“我在路上耽搁了,到了延安已经1937年了。但遗憾的是,你已经离开了。”
说到这里,两个人都伤感起来了,两个人这一晚睡在一起,她们一起回忆着当年在井冈山的故事,贺子珍也对自己的好姐妹曾志讲述了自己在苏联的遭遇。
说完这一切,曾志对贺子珍感慨地说:“我们女人对革命付出了太多了,希望下一代可以记住他们的母亲走过的路。”
曾志和贺子珍感情十分友好,也正是因为曾志,贺子珍在有幸在后半生见到毛主席一面。
新中国成立前,贺子珍曾打算去北京,但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去成,最后无奈南下去了上海。
在上海,她见到了老战友陈毅,陈毅特地请贺子珍吃了一顿饭,两人怀念起来当年在井冈山的岁月,有很多话都说不完。
和贺子珍早就相识的谭震林,邀请贺子珍到浙江工作,贺子珍欣然答应了,最后组织根据贺子珍的功绩和资历,安排她担任杭州妇联副主任。
就这样,贺子珍正式在南方生活,她和毛主席唯一的一面,是在1959年庐山会议时,这场重逢正是缘于曾志。
曾志去庐山开会时,听说贺子珍刚从上海搬到南昌居住,便一路打听,来到了贺子珍的住处。
再次见到曾志,贺子珍十分感动,曾志从贺子珍口中大概了解到,贺子珍这么多年一直一个人生活,李敏在北京读书,南下看望贺子珍的机会也不多。
所以告别了贺子珍后,曾志直接去找到了毛主席,把贺子珍在南昌的事情说了出来,毛主席得知后十分激动,他沉重地说:“我和她是十年的夫妻啊。”
最后他又真挚地说了一句:“我很想见见她。”
就这样,在曾志的传达下,工作人员秘密把贺子珍接到了庐山,和毛主席重逢。从1937年算来,他们已经有22年没有见面了。
那一刻,贺子珍泪流不止,毛主席劝说她别哭了,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见了。贺子珍才擦擦眼泪,和毛主席进行了一场一个多小时的谈话。
他们到底说了什么,没有人知道。带着贺子珍上山的水静同志日后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们说完后,我看到走出来的贺子珍眼眶很红,像是哭了很久。”
毛主席还对水静说,她脑子坏了,不行了,还拿走了安眠药,要时刻注意她的安全。
22年不见,匆匆一面,比一切都珍贵。
从那时起,贺子珍一直以为,有第一面就有第二面,但现实是残酷的,毛主席公务繁忙,日理万机,贺子珍在此后的日子里再也没见到毛主席。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在北京逝世,贺子珍得知这个消息,呆呆地坐在收音机前,不吃不喝,悲痛万分。
此时的贺子珍已经满头白发,她的身体虚弱,但是她想要为人民做点事的热情一直未减当年。
尤其是10月,得知“四人帮”被粉碎后,她激动对哥哥说:“我终于可以干点工作了。”她还对女儿李敏说:“哪怕是让我写写回忆录也好啊。”
但命运带给贺子珍的往往是不公,她还没动笔,就突然的了一场中风,半个身体不能动了,不仅如此,医生又检查出她有糖尿病。
接踵而来的不幸,让贺子珍也看淡了这一生,她默默对女儿提出最后的心愿,那就是想去北京看看,因为她这一辈子还没去过北京呢。
是啊,贺子珍为了革命事业奉献了多少,到头来都没有去过祖国的首都。
1979年9月,在女儿的陪伴下,贺子珍终于来到了北京,她不仅去了天安门,还看到了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还去了毛主席纪念堂。
这是贺子珍一生中第一次到北京,她十分激动。
但在去纪念堂时,她却神情恍惚,尤其是进入瞻仰厅,看到毛主席的遗体后,她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就像20年前在庐山。
对于贺子珍来说,人生有多少个20年呢,从她离开延安,到庐山重逢,从庐山重逢到现在,岁月真的太无情了。
1984年4月,在上海华东医院养病的贺子珍断断续续出现了高烧症状,最后就是便血,医生经过诊断,马上通知了李敏。
4月19日,贺子珍安静地离开了人世,临终前曾笑着和女儿开玩笑:“你们是不是担心我不行了,怎么都来了。”
最后这位伟大的女战士还是去世了,享年75岁。
4月25日,贺子珍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革命公墓举行,中央领导人都送来了花圈,表示对贺子珍最后的哀悼。
在此前,贺子珍的后事如何安排引发争议,有人说贺子珍一生节俭,两袖清风,就把骨灰放上海就行了,也有人说,贺子珍身份特殊,而且为革命付出了汗马功劳,应该提高丧礼规格。
最后,邓小平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把贺子珍的骨灰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中央领导人都要送花圈。贺子珍的家人们感到无限的欣慰。
据贺子珍的外孙女孔东梅回忆,贺子珍的遗体火化后,工作人员在骨灰里发现了几个坚硬的物体,经过鉴定,就是留在贺子珍体内的弹片。
外孙女不禁发出疑问:“当年您没有在上海取出来弹片呢?这东西陪伴了您近50年,终于被取出来了。”
外孙女说:“外婆从此回到了她的战友中间,她其实一直都是一名女战士,只不过失散了40多年,现在才归队,这是外婆的最后一个家……”
贺子珍逝世后,采访她的记者说,贺子珍作为一个女战士,对自己是“夫人”的身份很不适应,她不想让别人叫她夫人。
孔东梅也说过:外公曾说过,贺子珍跟着我这么多年,受了很多苦,她是对我最好的一个女人。
这个曾经在井冈山上,骑马打枪的女红军,为革命付出了很多很多,她和毛主席一起走过的峥嵘岁月,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
她的坚强,她的执着,她的倔强,还有她那颗对爱人,对孩子,对国家真挚的心,即便是今天,也永远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