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出圈”的张辰亮、风羽酱等,他们凭什么?

娱小七 2022-12-08 15:39:32

11月26日,B站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发起的“格致科学传播奖”评选结果正式对外公布。

年度创作者奖项中,UP主“芳斯塔芙”、 “风羽酱-sdk”、 “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等UP主随即“火出圈”。

这些“出圈”UP主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长着四方脸、留着络腮胡、操着一口京片子的“无穷小亮”了。

他,他们,凭什么“火出圈”?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把时针拨回到2004年说起——

2004年,小亮,也就是张辰亮被评为《中国国家地理》的青春版《博物》杂志的“博物少年”。彼时,他还只是一个16岁的少年。

斩获“博物少年”后,小亮这个“别人家的孩子”顺利考入理想大学的理想专业,他还在18岁那年,创办了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协会,并任副会长。也从此时起,他在研究昆虫等小动物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2010年,22岁的小亮开始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此时的他,开始研究半翅目昆虫,并专注于臭屁虫的研究。

在读书的同时,小亮进入了《博物》编辑部实习,之后,他顺利入职《博物》杂志。这也意味着:他两只脚,完全踏进了踏进了媒体行业。而这一步,也为他后来成为B站出圈科普UP主拉开了序幕。

小亮除了对各种小昆虫感兴趣,还有个特点:喜欢网络。没事的时候,他就在挂在网络上,不过,他上网的多数时间,依旧是在看各类小昆虫。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亮”变成了“大亮”,因为业务出色,他做了《博物》杂志副主编,传统媒体向网络媒体转型的关键时期,他做了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主任。

对于这一时期的小亮而言:他的人生已经完全成了他理想的模样,他把心爱的小昆虫和网络完美融合了。于是,上网看昆虫成了他的“本职工作”,别人上网看虫子是“不务正业”,而他上网看虫子则被称为“敬业”,呃,是不是有点太完美!在上网看虫子的过程中,小亮发现了一个大问题: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相伴而生的,是各种各样的网络谣言,尤其是关于各种小昆虫的。

本着科普的意识,小亮开始在网络上帮助广大网友鉴别各种不明生物,起先,他打字,后来发现打字科普不够用,他开始用图片,再后来,他开始上视频科普了。为了科普得更好一点,他开始对图片、视频进行各种技术处理……

再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上B站做了小昆虫、小动物的各种科普UP主。

小亮在B站的工作说起来也挺简单的,曾有专门研究他的人将他最初在B站的工作做过如下总结:

“将网络上近期热门的几条生物相关短视频进行汇总,配以解说,中间插入一些相关知识的画面,没有什么多余的包装。但各种冷门知识配上小亮用他专属的带有冷幽默的相声一样的讲解和喜感的表情,还是让大家欲罢不能。”

在这期间,小亮最经典的节目系列当属“水猴子”。

“水猴子”实际不是猴子,而是中国民间相传的一种生活在水中的生物,因长得像猿猴,而被称为“水猴子”。

从小亮开始做生物鉴定开始,就有无数疑似水猴子的照片、视频被他拆穿。有人曾经把一种叫指猴的动物误认作水猴子,还有人曾经把一片长成猴子形状的水藻看成是水猴子……

因为做“水猴子”打假太多了,现在还有人拿“水猴子”做梗玩儿,B站的属性大家伙都知道:但凡开始出梗,那就是火的开端了。B站的互动机制,让小亮和网友们形成了你来我往的共创氛围:小亮火了。

火了之后的小亮没有飘,流量让他有了更多的思考,他也开始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于是,他开始寻思做一些真正的系列节目。

任何的改变,往往都伴随着脱胎换骨的疼痛,小亮要做的改变也同样经历了很多波折。但改变之后的小亮,也真正走上了一条科普的康庄大道,获得人民日报点赞的《一条溪流上的特有种王国》,正是他走上大道后创作的科普节目,也从这期节目起,他所做的事拥有了更加宏大的意义:让中国人,尤其中国的青少年真正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体会中国的美。

《一条溪流上的特有种王国》这期节目里,小亮探访的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吊罗山找到了一条隐藏着一个“特有种王国”的溪流。

沿着这条溪流,小亮将那些专属中国的特有种一一抓到镜头里做生动有趣的讲解,那些平常即使被见到也会被忽略的小生灵,在他的讲解中,一下子变成了极有吸引力的存在。

抓着实物讲解的最大好处是:生硬的科普知识,居然抓力十足。网友们感叹:真是一边玩儿着就把知识学了,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好的事吗?

小亮的讲解绝不是生硬的照本宣科,他的每句话都像在聊天,介绍孕育特有种的溪流时,他说:

“瀑布把森林里清新的空气砸进溪流,让水温降低,水流湍急富氧,逐渐演化出一些特有的好氧鱼类”。

说完后,他还“不负众望”地抓起一条只有中国才有的保亭近腹吸鳅,装进透明观赏盒,给粉丝近距离查看。

边陪大家看鱼,他还不忘科普“如何真正保护极稀有鱼类”。

讲解中,他也不会忘记随时“主任”上身,来一句高屋建瓴的总结性的话语,比如这句:

“这条海南的溪流,只是中国万千溪流中的普通一条,却养育了如此丰富的中国特有种,这是上天给中国的礼物,也是给中国的责任”。

“深入浅出”,已经被他诠释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因此,他才能在B站斩获800万粉丝。

相比之下,小亮仅仅是B站众多优秀UP主中的一位。近些年来,随着中视频的突出重围,越来越多的中视频博主“火出圈”。

比如,前文提到的用镜头追风的“风羽酱-sdk”,他没事就用镜头记录台风、雷暴这些特殊天气系统。

“追风”是个玩命的爱好,其背后是对安全性的最大考量。不过,这种“玩命”和小亮的探寻一样,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他所记录下的这些文字和影像组成了重要的气象信息,帮助大家提早发现、积极防备极端天气。

它的具体作用和 “风羽酱-sdk”所希望的一样——“用专业影像记录下天气变化,让它经得起反复观看,为气象研究作贡献”。

小亮和风羽酱-sdk之外,还有一位叫“星球研究所”,他为中视频所做的科普也同样意义非凡。他用3年打磨出视频《中国从哪里来?——以地理的视角》,视频里,他将教科书上的白纸黑字变成了连贯的动画内容,生动讲述板块运动的“大碰撞”如何创造中国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传奇。

和所有能“出圈”的视频一样,“星球研究所”的视频也是深入浅出,他用一支支成熟的作品改变了诸多“刻板印象”,改变了对视频制作本身的认知,改变了对中国地理的认知。

有人曾这样评价“星球研究所”的视频:

“在‘杂音’膨胀、知识碎片化趋势明显的今天,人们也能够静下心来,通过这些硬核但有趣、有温度的科普视频,了解自身,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化。”

以上三位,仅仅是中视频领域出圈的UP主之三。

2020年,B站上线知识区,在这之后仅一年,知识区创作者规模就增长了92%,入驻名师学者超过300多名,整个知识区的视频内容涵盖生物、医学、历史、文学等多个专业领域。而在今年,从不久前发布的B站第三季度财报看来,目前已有1.98亿用户在B站浏览知识类内容,超5000位教师入驻B站知识区。

知识区的意义就在于“科普”,科普的真正意义是:提高民众素质,激发学习人情,让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如今看来,知识区科普的意义已经达成。

如今的知识区,已经演变成了一部视频版的“十万个为什么”,这里上至天文宇宙、下至环境生态、地球科学,从数理化、生物、医学健康到历史文化,兼具广度与深度,构建了一片科普学习阵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的科学素养,为国家发展与进步增添动力。

未来,知识区科普的目标是:引导民众科学地思考世界。我们有理由相信:那天,已经在路上。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