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11日,洛阳战役打响了。陈赓四纵和华野孙继先三纵联手攻城。
打洛阳,三纵8师主攻东门、东北门,9师攻北门,四纵攻击南门、北门。
其中,洛阳城东门,是守敌防守的重点,工事十分坚固,东门外有五道铁丝网、四道木马、三层伏堡,过了涅河还有一道城壕,城壕对面,又有背靠瓮城的两座大梅花堡,像虎牙般地钳着一道窄窄的独木桥,瓮城门洞塞满了汽油筒,沙土袋、砖头块,瓮城后面,才是洛阳东门和高耸的城门楼。在城墙、城门、地堡上的枪眼,密如蜂窝,还有很多隐藏的工事。
负责攻打东门的三纵8师,是华野的王牌部队,陈毅称之为“很好的头等兵团”,打过很多漂亮的攻坚战。但是,攻打洛阳这样一个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对8师来说,还是破天荒第一次。他们能突破洛阳东门吗?
晚十九时,孙继先司令员下达开始攻城的命令, “轰轰”的炮声,夹杂着沉重而剧烈的爆破声,震天动地、密集的自动火器,像急风骤雨。总攻开始了,负责突击的是23团1营。担任爆破的战士,一个个抱起几十斤重的炸药包,冒着密集的炮火,顶着雷鸣和闪电,猛虎扑食般的冲向桥头堡。
“轰隆”!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第一次爆破成功了。担任第二次爆破的战士,又一跃而起,奔向火网。这时,突然“哗哗”地下起雨来。顿时,炮声雷声,混成一片,天昏地暗。孙继先心里非常着急。
9师师长来电话了:“部队受阻城下。”
这使得孙继先更加有些着急了。
但是,在遍地泥水中,8师1营的战士在敌人密集的工事群中,来回奔跑,继续连续爆破,把敌人吹嘘为“铜墙铁壁”的“半永久性工事,”炸得七零五散,百孔千疮。厚厚的瓮城门被2连打开了。1营的后续部队,连同后勤人员和卫生人员,源源不断地涌进城去。
但是,城壕上的木桥又窄又滑,稍一不慎,就会掉下壕去。突击队的战士们在漆黑的夜晚,继续在泥滑的小桥上冲锋前进,不少战士滑下沟底,又顽强地爬上来,继续战斗。
突击队的战士踏着一位牺牲的战士的脊背跨上汽油筒(否则上不去),冲进突破口。进了瓮城,雄伟的洛阳东门和高高的城楼展现在眼前。午夜十二点,当3连和2连完成了爆破和强占瓮城的任务,突破最后一道防线——洛阳东门的任务,落在了1连肩上。
1连,是参加过平江起义的有名的红军连。经过20年的战火锻炼,打起仗来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当他们紧随2、3连进入瓮城时,街南的房子被炸起火了。一片片大火被风刮得卷过来,扑过去,凶猛地挡住了去路。怎么办?在连长许升堂的指挥下,爆破员们机智地绕过大火,强行炸开城门。
“同志们,冲啊!”许升堂一声呼喊,带头往前冲,突击排的战士们跟着他,勇猛地冲进城去。为了抢占城门楼的制高点,有人急促地喊道:
“快,搭人梯上!”
话犹未了,战士们已互相踩着肩膀攀上了城墙,一举占领了城门楼。可是,战士们面前,仍然是满城的敌军。敌人全城的炮火,急风暴雨般地倾泄过来,紧接着是三面敌人的反冲锋。而8师的后续部队一时没有跟进上来。只有1连登上城楼的十几个官兵,坚守在城楼突破口,一人独挡一面,互相鼓舞,越战越勇。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突击班长周学礼急问副班长张同胜, “怎么样?”
张同胜应声答道: “死不了绝不丢南楼!”
“好!”周学礼也斩钉截铁地说: “有我周学礼,就有城楼在!”
副排长辛玉青的冲锋枪一直不停怒吼着。
敌人的反冲锋逼近了,给他压梭子的战士喊道:“副排长,快隐蔽!”他咬紧牙说: “顾不得,你快压梭子!有我一个,敌人就上不来!”
1连在火海中稳如泰山。3连和特务连随后跟进上来,大家一起连续打退敌人大小几十次反扑。
12日零时四十分,8师王师长电话报告孙继先司令员: “张明这个营打得好,东门被突破,城门被轰开了!城楼已占领,城里的电灯还亮着呢!”
他又笑着说: “光这个东门用了五百斤炸药,一千多发炮弹!”
孙继先也高兴地说: “好!好!”
可是,隔了几分钟,王师长又来电话了,语气突然变得沉重起来:“孙司令员,敌人集中炮火向我突破口猛烈轰击,后续部队无法前进,突击营的电话被打断了。”
孙继先一听,心为之一震,立即坚决地说:“要不顾一切,让后续部队攻进城去,扩大突破口。”
随即,他下令24团和已在攻东北门的22团、21团一起调过来,从23团1营的突破口,强行入城,投入巷战。
终于,8师和9师的主力跟上来,投入了战斗。1营的危急局面豁然而解。于是,所有的部队都向着城中心冲过去。敌人节节败退。战后,23团1营被授予“洛阳营”。战后,陈毅说:“8师这支部队,确实是好部队。1营是他们的代表。”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十大元帅:解放军十大统帅鲜为人知的历史》记述了陈毅元帅与8师的战斗情谊和彭德怀元帅与8师的战斗历史,也记述了洛阳战役的全过程。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名列中国军事图书热卖榜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