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策划清朝复辟十二日闹剧,连张作霖都巴结的孤忠“辫帅”

小瑀说史吧 2024-08-02 03:43:27
导语

1917年7月1日,北京紫禁城养心殿,张勋率领一大批满洲遗老遗少向坐在龙椅上的溥仪三拜九叩,高呼万岁。

张勋,这个曾出身江西奉新县下面乡村的贫苦小子终于有机会在九五之尊的皇帝面前显露自己的忠君热忱,即便眼前的溥仪已逊位五年,宫墙之内物是人非。

可张勋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力挽狂澜,再造大清。不过溥仪的屁股还没坐热,仅仅复辟十二天就被段祺瑞赶下台,而这场复辟彻头彻尾的成为一场闹剧。

本来在北洋军阀巨头中不起眼的张勋凭此事件为世人熟知,成为当时的笑话。

那么张勋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复辟清廷?张勋身上又有哪些传奇经历?下面让我们详细道来。

从江西穷乡僻壤走出来的军阀要员

1854年,张勋出生于江西奉新县的农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生活贫困,靠周围乡邻接济长大。

张勋少年时期经历的苦难培养了他坚强、倔强和不服输的品格,由于成长于闭塞的农村地区,再加上没正经念过书,导致张勋身上有极浓厚的乡土情结。

日后张勋发迹后,对老家的乡亲们可以说是非常照顾,不仅每家都盖上了大瓦房,而且给予生活上的各种优待,给钱给粮毫不含糊。

对于江西籍的学子或官员找到他的,他都会尽力帮助,比如张国焘、方志敏在早年时期都受过他的资助。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期间,张勋报名参军,进入广西与法军作战。

战争期间,张勋勇敢过人,机敏果决,受到广西提督苏元春的赏识,并被提拔为参将,从此张勋正式踏足军界,开启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勋随四川提督宋庆调驻奉天,此时的张勋经过十年军旅生活,对晚清军营的腐败和武备的落后深有感悟。

甲午战争期间辽东清军兵败如山倒,这让张勋意识到,如果想得到更高的位置,必须找到可靠的倚仗,正是在驻守辽东的这段时间,张勋傍上了袁世凯这棵大树。

甲午战败后,宋庆被革职,张勋投到袁世凯麾下,1895年袁世凯被获准前往天津小站操练新军,张勋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营长),督练处总务长等职。

此后张勋随袁世凯前往山东镇压义和团,屡建功劳,1899年升至总兵,成为清末军队高级将领。

1901年后,张勋被举荐到皇宫成为慈禧太后、光绪的御前护卫,1909年溥仪继位后,被委以江南提督之职,驻守南京。

不过此时的大清已濒临崩溃,各省离心倾向愈加明显,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统治瞬间土崩瓦解,满清中央政权无兵可用,只能寄希望于袁世凯的北洋军能够挽回局面。

张勋被任命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对抗革命军,只可惜没过多长时间,袁世凯就与南方革命党达成一致。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逊位,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至此终结。

不管是北洋政府内部还是南方革命党,能够推翻清朝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只有张勋黯然神伤。

在张勋看来,他无论在谁手下,效力的都是清政府和皇帝,他渴望为大清做更多的事。

即便在民国成立后,张勋为了表示对清朝忠心,命令其所有部下均留发辫,张勋本人被称“辫帅”,所部被称“辫子军”,但依旧归北洋政府指挥。

1913年孙中山发动反袁二次革命,张勋虽然内心向往大清,对袁世凯并不感冒。

但相比之下,他对革命党更加痛恨,亲自在南京镇压讨袁军,屠杀民众数千人,被袁世凯授为江苏督军,长江巡阅使。

1915年,袁世凯称帝,张勋被封为一等公爵,但内心仍一意维护清廷。

昙花一现的复辟闹剧

1916年袁世凯复辟失败,不久就在众叛亲离中抑郁而终,袁世凯死后,副总统黎元洪上任大总统。

不过黎元洪手中无兵,实权掌握在国务总理、皖系军阀段祺瑞手中,段祺瑞打心眼里瞧不起柔软无权的黎元洪,黎元洪也厌恶段祺瑞的军阀做派和霸道作风。

很快两人为了争夺权力就掀起了第一次府院之争(总统府和国务院)。

1917年初,黎元洪和段祺瑞在一战参战问题上发生矛盾,段主张对德宣战,黎则坚决反对。

手握重兵且没有派系背景的张勋就成为黎段二人争相拉拢的对象,张勋则巧妙利用府院之间的矛盾坐收渔利。

在骗取段祺瑞信任后,张勋任安徽督军,成为十三省督军团团长,一时间风光无限,成为民国最炙手可热的人物。

就连大名鼎鼎的奉系首领张作霖都巴结张勋,想与其结成儿女亲家,据说张作霖曾特意派人持他四个女儿的照片到张勋家,任张勋长子任意挑选。

1917年5月下旬,黎、段因国会通过对德宣战问题争执不下,段祺瑞竟指使军队暴力、恐吓议员,暗中策划解散国会,推翻黎元洪。

而黎元洪在掌握段祺瑞勾结日本的证据后,下令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段一气之下出走天津。

段祺瑞暂居天津期间,依然谋划推翻黎元洪,他授意张勋率兵进京,让他把黎元洪从总统位子上赶下去,并许诺其加官进爵。

对于段祺瑞的野心,黎元洪心知肚明,他百般拉拢张勋为其效力,两人不谋而合的分别向张勋抛出橄榄枝,可他们没想到的是,张勋暗地里有自己的小九九。

在张勋心中,始终把清朝皇恩放在首位,没有清廷就没有他张勋的今天,以前自己没有能力复辟,现在他觉得他可以了。

从现代视角来看,张勋的想法很疯狂,但在当时并非没有根据,除了黎元洪、段祺瑞等军阀有求于己。

从社会舆论来看,清朝虽已经灭亡五年,但人们的封建思想仍旧根深蒂固,保皇派在社会依然有重要影响。

而且民国成立以后并没有迎来人们期待的和平稳定,反而陷入无尽的内耗割据中,这导致很多人对皇帝心存念想。

另外,张勋还得到日本人的支持,日本首相寺内正毅指派特使到徐州与张勋见面,表示支持他复辟帝制。

这样一来,有了日本这座靠山,自己手中又有军队,还有舆论和段祺瑞的支持,这一切让张勋觉得复辟已是大势所趋。

如今张勋终于有机会了,1917年6月中旬,张勋借口调停,率领五千辫子军浩浩荡荡进京,先是以武力胁迫解散国会,然后又逼迫黎元洪下野。

在扫清一切阻碍后,张勋找到保皇党领袖康有为以壮声势,又拉拢一众满清遗老遗少营造氛围,于1917年6月30日当晚发动复辟,携带溥仪当晚潜入清宫。

1917年7月1日凌晨1时,张勋穿上蓝纱袍、黄马褂,戴上红顶花瓴,率领康有为、王士珍及辫子军统领共50余人,乘车进宫。

溥仪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孩子,懵懵懂懂中坐上养心殿皇位接受张勋等人三拜九叩大礼。

此时的张勋内心激动万分,他的孤勇忠肝在这一刻得到兑现,张勋这么卖力的演,溥仪也只能卖力的配合。

几天内一连下了8道“上谕”,大举封官授爵,称共和解体,恢复旧制,张勋任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被封为忠勇亲王。

不过,张勋自以为复辟得逞,可没想到自己不过是别人手中的一颗棋子,这种局面是段祺瑞乐于看到的。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自己的头号敌人黎元洪已经倒台,张勋自然失去利用价值,他自任讨伐逆军总司令,以护卫共和的名义攻进北京城。

而此时的张勋危如累卵,早在他刚刚复辟时,孙中山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百姓们群情激愤,要求打倒张勋,各路军阀纷纷与张勋划清界限,就连自己的辫子军都不再听从其调遣。

这时候段祺瑞进京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辫子军四处溃散,张勋仓皇逃进荷兰使馆,可惜溥仪的屁股还没坐热乎,这场复辟闹剧仅仅维持十二天就草草结束。

津门巨贾,安享晚年

张勋虽然搞了个倒行逆施的复辟,但北洋政府还是对他比较宽容的。

1918年3月,北洋政府包括包括张勋在内的复辟案犯全部特赦,重获自由后,张勋一直蛰居在天津德租界6号。

赋闲后的张勋日子过得十分逍遥,他利用前期积累下的巨额财富进行大量投资,涉足各行各业,赚的盆满钵满。

他旗下拥有当铺、电影公司、银行、钱庄、金店、工厂、商铺等各类企业70多家。

津门张府光是佣人就有上百人,门口还有英租界工部局派来的警察站岗,其动产、不动产加起来达五六千万元,他自己更是拥有一妻十妾,优哉游哉。

由于张勋生活太安逸了,亲家张作霖实在看不过去,在1920年5月向大总统徐世昌提出恢复其长江巡阅使兼安徽督军之职,结果被张勋拒绝。

毕竟日子过得太舒服,实在不愿意整日担惊受怕,遭那份罪了。

后来徐世昌又请他出任全国林业督办,他依然无动于衷。由于张勋长期在天津的松寿里闲居,自称松寿老人。

不过纵然下野闲居,张勋依然“初心”不变,辫子始终留着,常喃喃自语道:

“吾回天无力,尚可独善其身。脑袋在、辫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1923年9月12日,张勋因病在天津逝世,溥仪感念其忠心,赐谥号“忠武”。

小结

纵观张勋一生,从一个江西乡下的穷小子到位极人臣,大红大紫,可以说是传奇的励志逆袭典范。

复辟帝制虽成为政治闹剧,但张勋标榜自己的价值体系从未动摇,不得不说是一种难得的情怀。

正如孙中山对他的评价:

“清室逊位,本因时势。张勋强求复辟,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自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之也。”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