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写了一篇很高阅读量的文章,标题大约为:”中央下定决心提高大家收入,这次动真格了“。
对经济有一定了解的网友应该清楚,这种说法完全不靠谱,标题最大的价值大概是吸引大家的眼球。
农耕时代,生产力低下,所以需要储蓄资源,才能形成强大的国力。两千多年前的商鞅,在其《商君书》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这种观点。
在之后的两千多年间,官方并没有真正着手解决生产力低下的问题,也没有很好的方案解决财富分配问题,才有了三百年一轮回的封建王朝,也有了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周期率“。
融合世界、吸取先进的生产力(以加入WTO为典型事件)以来,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明显的提高。
得益于规模庞大的人口数量和部分人别有用心的宣传,有些网友甚至相信:我们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
我国真的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了吗?我们采用三项指标,来观察与大家息息相关的宏观数据,是否达到了对应的标准。
这三个指标分别是: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人均消费支出占人均GDP的比重,以及恩格尔系数(指食品开支占消费支出的比重)。
1980年以来,有于食品开支的比例,从60%下降到30%以下。按照恩格尔系数的标准,食品开支占消费支出的比例,低于30%就属于富足的生活水平。
2019年,恩格尔系数为28.2%,是1980年以来的最低值,但之后有所上涨,2023年为29.8%,勉强维持在富足的状态。
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比几十年前,增长了上百倍。但考虑到价格因素,这种增长就不那么明显了。
人均收入和消费,占人均GDP的比重,可以很好地反映经济发展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好处。
遗憾的是,跟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相比,过去十多年来,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占人均GDP的比重,是持续下降的。
2023年,人均每创造100元的价值,只有44元转化成了居民收入,而且仅有30元转化为消费,重新流入市场。
这两项指标,跟发达国家相比,都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事实上,在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之后,社会面临的首要问题,不再是资源、财富的积累问题,而是财富的再分配问题。
现代经济的核心,并不是生产,而是资金、资源的流通。从来没有哪个富豪的财富,是存在银行里不动的,更多时候是以现金流的形式,随企业的商品或服务流动。
我国的消费所占比例如此之低,一方面是政策、制度对消费过度的限制,即行政对经济的强力干涉;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未来持不确定态度,不敢消费,所以储蓄率才如此之高。
随着经济的重心从第一、二产业(生产)向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转型(2023年,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达到60%),促进消费,最重要的,应该是解决前述的两件事,即:
一,减少行政对经济的干预,统一定价、统一招牌等行为,皆是市场经济最大的敌人。
二,让消费者对未来抱有信心,就要解决消费者的后顾之忧,比如教育、医疗、养老等。
只有放开手脚消费,14亿人的消费市场,才是真正庞大的市场,也才可能形成消费的内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