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宁都起义17万余人组成红五军团,最终到达陕北不足千人

赵婧瑶说历史 2025-04-08 14:32:09

1931年年底12月时,中国工农红军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起义。那时候,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的1万7千多名士兵,跟着董振堂他们,在宁都这块地方公开反了,转身就投了红军。

起义胜利后,一万七千多名起义战士在季振同、董振堂、刘伯坚这些领导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开进了中央苏区。这些起义的部队后来整编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第五军团,季振同当上了红五军团的总头头,而肖劲光则成了政委。

第五军团下面有三个部队,分别是第十三军、第十四军和第十五军。第十三军的军长是董振堂,他同时还担任副总指挥;第十四军的军长是赵博生;第十五军的军长则是黄中岳。

那时候,为了更好地领导那支起义部队,党中央特意调配了一批出色的政工干部到队伍中去,好进行整顿和提升。就在那会儿,像何常工、左权、黄火青这些人,都是在这种安排下,加入了红五军团。

宁都起义是在第三次反围剿战斗结束后发生的。在宁都起义之前,红一方面军手下管着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总共就两万多人。就算把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那些地方部队也算上,人数也就勉强到四万左右。

宁都起义大获全胜后,红五军团的一万七千多名战士加入了红军大家庭,这样一来,中央红军的人数一下子就涨到了六万多。说实在的,宁都起义这一仗,真是给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来了个当头棒喝,同时也让咱们中国工农红军和红一方面军的实力大涨。这对红军和中央苏区的站稳脚跟,可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宁都起义为啥会发生呢?这背后的原因得好好说说。简单来说,就是当时的情况让起义成了必然。各种因素凑在一起,就像火药桶里的火星,一点就着。起义的导火索可能是大家对当时处境的不满。大家伙儿都觉得,再这么下去可不行,得想办法改变。再加上一些外部的影响和推动,起义的念头就在大家心里扎了根。所以,宁都起义就这么爆发了。它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事儿啊,跟那时候的国际国内形势紧密相连。九一八事变一出,咱们中华民族遇到了从来没碰到过的民族大难关。日本鬼子来势汹汹,国内那些爱国的力量,一个个都急着要上前线打仗。

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国民党第26路军的士兵们因为内战打得太久,早就受够了,他们都想别再跟红军打了,赶紧回北方去打日本鬼子。但是呢,蒋介石还是老一套,觉得要抗日得先摆平家里的事,对这些士兵们的要求不理不睬,还是一门心思地要围剿红军,内战照打不误。

另外,蒋介石一直有着军阀的那套做法,他对26路军这支非嫡系的部队,可以说是特别看不上眼。给的待遇差得离谱,就算打仗打没了,也不会给一点补充,简直就是把他们当成了战场上随时可以牺牲的棋子。

26路军原本跟着冯玉祥的西北军混,可中原大战一打完,西北军就散了。这下好了,26路军没地儿去,没钱花,还没人罩着,就像没妈的孩子一样,到处流浪。打着打着,人越来越少,武器也越来越差劲。

在那个时候,国民党第26路军因为觉得国家危在旦夕,加上自己待遇太差,心里很是不满。在他们的队伍里,共产党员起了很大的作用。新加入共产党的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他站出来当了总指挥。有了第73旅旅长董振堂和第74旅旅长季振同的帮忙,他们在1931年12月14日那天,成功地发动了起义。

这次起义真是太成功了。起义的队伍把反对起义的那些国民党军官全都给抓了起来,而且呢,除了几个人受了点伤或者没了之外,其他都好好的,一点损失都没有。

那时候,除了城北的一个团因为路途遥远没能赶上起义,国民党26路军里,有一个军部、两个师部、六个旅部,还有整整11个团,加起来17000多人,带着2万多件武器,都顺利起义了,他们加入了红军的队伍。

起义成功后,红五军团立马忙了起来,开始大力整顿和训练。这次整顿,主要是为了两件事:一来要让中国共产党真正管起这支队伍,二来要把队伍里那些军阀的老毛病彻底改掉。

1932年2月2号,中革军委看到整训里碰到的好多麻烦,想着得好好治治山头主义,也让指挥更顺手。所以他们下了个命令:红五军团里头得打乱重来,军跟军之间,师得换来换去;师跟师里头,团也得调个位置;团跟团里头,营也得动动窝。这样一来,那种封建军阀的老一套,就彻底没法再搞下去了。

过了一个月,时间来到了1932年3月12日,中革军委又发了个新命令,是关于重新调整第一、三、五军团编制的。这次调整,把红一方面军的这三个军团内部都给重新安排了一遍。

那时候,红五军团手下管着13军、14军和15军这三个部队。后来呢,15军被调到了红一军团,14军也被调去了红三军团。剩下的13军呢,就和原本在红一军团的第三军一起,重新组建成了一个新的红五军团。

简单来说,为了让指挥更顺畅,并且处理好内部的小团体问题,红五军团下面的三个军里头,有两个军被分别调到了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那边去了。

得说一下,宁都起义后,董振堂因为表现出色,被大家推选为红三军团副总指挥,还兼着红十五军的军长。后来,在1932年4月,经过何长工的推荐,董振堂顺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经过大范围的人员调动和重新编排后,红五军团的战斗力依旧不减。从它诞生那天起,红五军团就几乎参与了红军主力部队的每一仗。就拿1932年来说,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去攻打赣州市,结果没成功还被敌人给围了。

这紧要关头,红五军团挺身而出,董振堂带着他们,战士们拎起大刀就往前冲,硬是在敌人堆里砍出一条活路。他们不光自己冲出了包围圈,还把那些被困的红军兄弟给救了出来。

赣州之战后不久,董振堂就被提拔为红五军团的领头人,带着这支英勇的队伍四处征战。董振堂指挥下,红五军团一直表现得出类拔萃,慢慢变成了中央红军里的绝对核心力量之一。

那时候,在中央苏区,大家都在传:一军团冲锋猛如虎,三军团包抄巧如狐,五军团的马刀更是锋利无比,这三样最让敌人害怕。

红五军在第四次跟敌人对抗的大战中,狠狠打击了敌军,让他们吃了大亏。可到了第五次对抗敌人的时候,因为博古和李德指挥得不好,红五军损失惨重。

不断的打仗让部队里士兵数量大大减少,为了填补这个空缺,各个部队一边忙着招募新兵,另一边则在内部进行人员调动。

所以在1934年4月底的时候,红七军团下面的第34师就被调到了红五军团那边。那时候,34师的领头人是大名鼎鼎的陈树湘,政治方面的负责人是程翠林。34师下面还分了三个团,总共有差不多五千多人。

长征刚开始时,红七军团大概有一万零八百多人。不过,这些人里头,只有一半是原来宁都起义的战士,剩下的一半都是后来陆陆续续加入和从红五军团调过来的。

那么,之前属于宁都起义的那部分队伍,后来被分到了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里的两个军,它们现在咋样了呢?

宁都起义的部队摇身一变,成了红五军团。紧接着,红14军也跟着换了新面貌,赵博生成了军长,黄火青做了政治委员。他们没耽误多久,就被调到了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下面。

在彭德怀将军的指挥下,红十三军的战斗力可不含糊,一点不比其他红军队伍差。在赵博生军长的率领下,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凭借着打仗不要命、死磕到底的劲头出了名的。

由于战事不断,红十四军的将士们英勇作战,但因为没有其他西北军部队来支援,他们在一次次战斗中损失惨重,队伍人数也越来越少。因此,到了1932年6月8日,红十四军就被改编成了第39师,并且被调到了红五军团的红13师里。

简单来说,经过一系列曲折之后,红十四军这支主要由宁都起义的战士们构成的队伍,最终还是归入了红五军团的旗下。

红15军被调到红一军团后,他们的经历跟其他兄弟部队挺像的。这支部队一开始是黄中岳当军长,左权当政委,他们都是红色起义的领头人。可刚到红一军团没多久,黄中岳就不幸牺牲了,于是左权就接过了军长的担子,朱瑞也成了新的政委。

红十五军在林彪手下没待多长时间,也就九个月吧。到了1932年12月28日,红十五军就回到了红五军团的队伍里。转眼到了1933年5月,因为部队伤亡比较大,红15军和红38师、红39师就被合并成了红五军团的第13师。

换句话说,宁都起义的部队虽然一度遭遇打散,被分到三个不同的红军军团里,但没多久,那两个分开的部队就又回到了红五军团的旗下。

1934年10月,因为第五次对抗国民党围剿没成功,红五军团和其他中央红军部队,总共有8.6万人,没办法只能离开苏区,走上了长征的路。

长征开始后,咱们红五军团离开了原来的地方,为了守护中央的安全,挑起了在长征路上断后的重担。这条路走得异常艰难,但红五军团还是毅然决然地接下了这个任务,走在队伍最后,保护大家前行。

红军那时候被敌人追得到处跑,长征就是为了甩掉敌人的大军包围。你想想,红五军团留在最后面挡敌人,他们的任务得有多难。

就算这样,董振堂带着红五军团,还是漂亮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任务。红五军团擅长防守,在长征那段苦日子里,他们多次打退了比自己人数多好几倍的敌人的攻击,给红军主力部队断后,让他们能顺利前进。

在那场残酷的战斗里,红五军团真的拼了命。就拿湘江战役来说,那一仗让中央红军的人数少了一大半。红五军团呢,他们负责在后面断后。为了不让敌人疯狂地往前冲,红五军团是一路打一路退,硬是把敌人给拖住了,好让主力部队能安全过湘江。

红五军团的34师,在头儿陈树湘的带领下,负责断后。他们面对着比自己多出好几十倍的敌军,硬是一直坚守在阵地上,一次次地把敌人给打退了,确保了红军主力能顺利渡过湘江。但34师这边,因为敌军人数太多,围得严严实实的,最后子弹没了,粮食也没了。全师的战士们几乎都拼光了,师长陈树湘也受了重伤,被敌人给抓住了。他宁死不屈,最后自己扯断了肠子,壮烈牺牲了。

湘江战役打得非常残酷,中央红军伤亡很大,特别是红五军团、红八军团和红九军团,损失特别严重。因此,到了1934年12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做了个决定,把红八军团给解散了,成员都并进红五军团里。同时,红13师部也被撤销了,红五军团下面直接管三个团。这样一来,部队里多了不少人,战斗力也提升了不少。

在接下来的长征路上,红五军团还是负责殿后的工作。董振堂毫无怨言,总是坚定地执行命令,红五军团就像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的“坚强后盾”。

1935年6月中旬,走了快8个月的长征路后,红一方面军终于在懋功和红四方面军成功碰头。碰头之后,中央做了个决定,让红一和红四方面军兵分两路,一起往北走。

就是在那个时候,红五军团被重新组建成红五军,跟之前红九军团变成的第九军一块,被分到了右路部队。他们打算跟着朱德、刘伯承和张国焘往北走,目的是去开辟一个新的革命地方。

不过,那时候张国焘心怀不轨,他并没按中央的路线往北走,反倒是带着红五军掉头往南。这时的红五军跟中央隔得老远,根本收不到中央的消息,完全被张国焘的人马给围住了,处境相当棘手。红五军的头儿董振堂带着队伍,一边看清张国焘的真面目,一边想办法跟中央联系上。

不过,张国焘却瞅准机会,牢牢把控住了红五军。他悄悄地对红五军动手脚,说是要进行整顿。一边呢,他从红五军里抽调了些干部出去,另一边,他又从别的部队调了些干部进来。之后,他还把红五军和原本属于红四方面军的第33军合并到了一起,这样一来,董振堂就被晾在了一边。

后来,红五军被带着一路往南走,红四方面军那边呢,又被国民党的大批军队猛攻,伤亡特别大。到了1936年6月,好不容易跟任弼时、贺龙带着的红二方面军碰头了,张国焘这才没办法,只好点头同意往北去。

红五军这回第三次穿越了草地,最后终于在陕西北部跟红一方面军成功碰了头。但红五军的波折还没完,没多久,他们就跟着红四方面军的主力一起渡过黄河往西边走,打算在那里安家落户,还想打条路去苏联。

因为没好好准备,装备不行,又没援军,再加上那边环境太差,还有刚走完长征的红军实在是太累了,这些原因加在一起,导致西征没能成功。

董振堂带着的红五军,在西征路上跟敌人拼了命地打,给敌人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但之后他们差不多都打光了。董振堂自己,也在高台那一仗里英勇地丢了性命。

换句话说,宁都起义的那1.7万多战士,打了很多硬仗,尤其是长征和西征路上,吃了不少苦头。结果,大部分人都在战场上献出了生命,最后能平安到延安的原宁都起义战士,连一千人都不到。就连他们的军团长董振堂,也没能幸免,牺牲在了战场上。

其实,就像老话说的,真金不怕火炼。那1.7万多宁都起义的将士,大部分都在战场上献出了生命,这革命的路有多难走,想想都明白。但那些活下来的战士,经过了一次次的考验和锻炼,最后都成了咱们国家的开国功臣。

1955年进行军衔授予时,宁都起义走出来的开国将才可真不少:有1位被封为了开国上将,6位被封为开国中将,还有24位被封为开国少将。另外,那些离开军队转而在党和政府部门工作的宁都起义参与者,人数也不少,几十位呢,其中不少人还做到了部长、副部长这样的高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