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世界上最不该被“撞车”的庞然大物是什么,美国核动力航母绝对榜上有名。
偏偏就是这样一个以“雷达密布、护航层层”著称的钢铁巨兽,最近却被一艘商船“吻”了一下,还直接撞出个漫长的维修大坑。
更离奇的是,修这艘伤痕累累的航母,竟然可能要排到700天之后!
这次事故的大前提几乎让人怀疑是不是在拍好莱坞电影:AIS自动识别系统清晰工作,商船以仅6节的速度在海上“趴着走”,结果美军航母与护航舰艇竟然全都没能及时避让。
普通商船在雷达的屏幕上,应该是再清晰不过的“小点”。
可就在这个最容易发现目标的白天,美军居然没能做出任何有效机动,实在让人费解。
据说撞击点位于航母右舷外飘甲板下方,直接伤到了升降机系统。这对于航母舰载机鞭长莫及的调度和出动效率而言,几乎就是致命一击。
相比2004年肯尼迪号夜间撞船事故,这回的环境和能见度都优越得多,美方却无处可推责任,只能“哑巴吃黄连”。
美国东海岸能修核航母的船坞,只有纽波特纽斯和诺福克两处,可别的航母也在排队:斯坦尼斯号正在换料,艾森豪威尔号例行大修,杜鲁门号甚至得排到2027年才能被轮上。
相比之下,中国至少有40多个超级船坞在随时待命。
美军让人眼红的“全球存在”,在自家后院的造船业却已是“实业空心化”的典型尴尬。
杜鲁门号前脚刚在红海持续50天的高压巡航,舰员疲劳程度可想而知。一旦战备疲态叠加管理松懈,这种操作失误只能说是“迟早会发生”。
就在碰撞前24小时,美军西海岸还摔了一架EA-18G电子战机,更凸显了美军各部门之间指挥与协同的混乱。
不光是航母舰桥,护航舰艇在这场撞击中也难辞其咎。
原本双重甚至三重防线应当万无一失,却在实际中完全“形同虚设”。
试想,这要是真正遭遇敌对武装袭击,结果还要比现在更惨烈几十倍。
它一瘸一拐地回港躺平后,红海制海权出现了一个极其敏感的空档,地区对手的无人机威胁势必趁机抬头。
美军只得调卡尔·文森号去补缺,然而一来一回,对西太平洋的兵力投射又得掏空一部分。
在这一系列事故带来的信号之下,盟友对美国庞大舰队真正的护航能力开始起疑。
连菲律宾等传统上,高度依赖美军保护的国家,也开始试水多国联合军演,以防哪天美军“靠不住”。
与此同时,中俄两国则抓住空档加强存在:解放军055型驱逐舰拍马赶到澳洲附近海域,俄罗斯继续在黑海固堤,全球力量天平发生细微而关键的位移。
会修核航母的专业厂商,在美国早已是稀缺资源。
造船劳动力更是不到巅峰期的1/10,供应链随时可能开天窗,导致大修周期从过去的300天一路涨到600多天甚至更长。
反观中国,依托完整的工业体系,光能接修航母的船坞就有40余座,这种对比简直让五角大楼脸颊发烫。
美国“遍地开花”的全球驻军,本身已将其装备与兵力逼到极限,还不顾现实地同时应对俄乌、中东、印太三大热点。
2024财年,美军训练与部署事故率同比攀升37%。
从F-35坠毁到航母排队修理,所有故障表面看各有各的原因,实则是“体系撑不住”下的连锁反应。
结尾:
一艘10万吨航母因3万吨商船一点小小碰撞就要瘫痪两年,暴露的绝不只是雷达屏幕上的盲区,更是那台霸权机器内部锈蚀的齿轮声。
这早已不是什么偶然技术失误,而是制度性衰退带来的必然恶果。
历史屡次证明:离开坚实工业根基的霸权,只会沦为纸老虎般的悲情舞台——真正危险的,是连自己都发现不了病灶的盲目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