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红杉押注,“AI医疗”生意好做吗?
作者 | 刘俊群
编辑丨刘钦文
来源 | 野马财经
“工资只能解决养家糊口的问题,想实现财富自由,最好的办法就是参与创业拿到股票。”这是360创始人周鸿祎对年轻人们提出的建议。
对于“打工人”来说,最有可能的“造富”方式莫过于股权激励。如今,有一家堪称“打工人向往的神仙公司”——微医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微医”),在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股权激励支出累计超14亿元,让外界直呼“够豪气”。
不仅派发股权,微医还瞄准了IPO大门。公司年收入18亿元,连接了1.15万家医疗机构和31.8万名医生,但却三年半累计亏损80.78亿元。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指出,以股份替代现金的方式,来实现费用资本化,某种程度上属于人为调整报表,并不是多数企业常用的方式。
那么,豪派14亿元股权激励会对微医的报表有何影响?微医的员工是否真的能一夜暴富呢?
01“微医”年入18亿元三年半亏损超80亿元在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慢性呼吸道疾病已成为主要死亡原因。这些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监测、持续治疗以及精准的用药管理,但高昂的费用让许多患者面临经济压力。
为了减轻患者负担,国家将慢性病列为门诊特殊病种,提供高于普通门诊的医保报销比例。这一政策涵盖了诊断、治疗相关的用药和服务等方面。不过这些医保钱如何才能花得既有效又合理?
微医通过其AI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案。由于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且持续增长,2023年已达1.43亿人,微医选择以糖尿病为切入点,率先在天津启动试点项目。
微医的主要收入来源分为AI医疗服务和数字医疗平台。AI医疗服务是通过“数字健共体”实现的,这一模式始于2020年微医与天津市政府合作的项目。
图源:《招股书》
数字健共体利用微医的互联网医院,将医疗机构、医保基金和服务提供商连接在一起。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分诊后,AI医生会分类诊断,提供用药指导和处方审核,还能根据患者健康数据生成个性化诊疗方案。截至2024年上半年,微医已审核820万张处方,处方合规率从2021年的95.76%提高至98.72%。
具体看,公司通过健共体提供的AI医疗服务包括:健康管理会员服务、云药房和增值服务三方面。
其中,健康管理会员服务是微医增长最快的业务。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下称“报告期”),该服务收入分别为0.39亿元、3.54亿元和10.32亿元,占当期收入2.9%、19%和56.8%。
云药房则是通过优化药物配送流程,从而稳定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增值服务则直接面向患者收费,包括线上医疗套餐、居家健康管理及检测报告解读等。
截至2024年上半年底,天津健共体已为约90万名会员提供多病种及糖尿病护理服务。天津市基层医院门诊人次增加了23%至50%,医保盈余率超过25%。
因此,包括健康管理会员服务、云药房和增值服务的AI医疗服务业务成为微医的核心收入板块。报告期内,AI医疗服务收入从2.28亿元增长至14.4亿元,占总收入比例从23.7%升至79.21%。
微医的成功经验促使其模式扩展至其他城市。2024年,微医与贵阳市和银川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并计划在2025年与上海部分区域达成协议。
图源:罐头图库
相比之下,公司另一项数字医疗平台业务更像传统业务,主要涵盖线上问诊、复诊、健康管理套餐等服务。公司旗下有一款“微医”APP,用户可以通过该软件轻松挂号、咨询名医、线上复诊等,收入占比已从2021年的63.83%下降至2024年上半年的20.74%。
整体看,报告期内,微医控股的收入分别为9.62亿元、13.68亿元、18.63亿元和18.18亿元。公司表示,2023年业绩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天津健康管理会员服务的成功推广。
不过,盈利难题依然困扰着微医。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净亏损分别为24.98亿元、37.18亿元和14.32亿元和4.3亿元,三年半合计亏损超80亿元。
022021年豪掷8亿元激励员工IPO前员工先富?微医连年亏损背后,是高昂的行政开支、销售费用和研发成本,在这三项费用中,都存在一项“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的支出。
所谓“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就是公司向某些选定的高管、员工或顾问用股票期权、受限制股份等方式替代现金支付奖励。
《招股书》显示,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下称“同期”),微医的一般及行政开支分别为10.9亿元、5.49亿元、4.64亿元和2.72亿元。
其中,“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在2021年达到了6.32亿元,占比高达58%。虽然这一比例在2023年降至23.3%,但2024年上半年又回升至50.6%,金额达到1.38亿元。三年半累计下来,仅这一部分支出就已达10.15亿元。
图源:《招股书》
而这些股份激励的主要对象是公司高层,主要包括执行董事、联席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客户官张君、首席财务官周晶波、高级副总裁彭彬彬、执行董事王永才及主要附属公司董事闫晋红、孙海洋、郑建敏、王歆等。这些人员在不同时期,获得了不同数量的股权激励计划授予的购股权。
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薪酬最高的五名人士合计拿到了2.36亿元、0.72亿元、0.89亿元和0.49亿元的股份奖励。2024年上半年,仅董事王永才和张晓春两人,就分别获得了0.38亿元和0.37亿元的股份奖励。
图源:《招股书》
对此,香颂资本董事沈萌表示,通过以股份替代现金实现费用资本化,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人为调整财务报表,并非大多数企业的常规做法。
而“费用资本化”的操作则会放大现金流和利润。他进一步表示,这样操作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减少财务报表上的成本,会计处理扩大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现金支出,缓解现金流动性压力。
北京一线证券公司工作的投行人士李亚辉表示,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占比较高时,公司倾向通过股权激励吸引核心员工,减少现金流支出。而雇员薪酬及福利占比较高时,则表示公司更偏向以现金薪酬进行激励。
相比高层,普通员工的激励方式则更注重现金薪酬,尤其是在销售和研发团队中。
销售费用中,“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占比从2021年的24.4%降至2023年的20.3%,金额也从1.5亿元降至0.6亿元。而销售人员的现金薪酬从2.08亿元降至1.2亿元,占比则从34%上升至41.1%。
研发团队的情况类似,“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从2021年的0.23亿元降至2023年的0.06亿元,占比从7.3%降至4.9%。与此同时,研发人员的现金薪酬从2.51亿元降至1.03亿元,占比从81.1%升至84.4%。
图源:《招股书》
可以看出,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渗透在微医的每一个成本结构中。从行政到销售,再到研发。总的来看,2021年至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公司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分别为8.62亿元、2.6亿元、1.74亿元和1.57亿元,合计约14.53亿元。
图源:《招股书》
知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股权激励能有效激励员工,但如果设计不清晰或执行不规范,可能会引发纠纷。近年来不少互联网公司就出现了股权争议,这会影响公司声誉,导致高管和员工流失,甚至引发法律诉讼。
以上“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金额”主要来自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根据《招股书》可知,自2006年起,微医已经推出了六轮股权激励计划,几乎每轮都在扩大授股规模。
2006年计划授出483万股股份,激励对象为管理层。2011年计划初始授出400万股,其中150万股授予前董事长廖杰远,250万股分配给其他管理层。随后两次扩展,2011年计划的股数增至3662万股。
到了2018年,公司再次计划授出1.02亿股股份,其中50%授予廖杰远,其余50%授予其他人员。2020年计划进一步扩大,向管理人员、核心员工等授出6079万股。2022年计划将2020年计划拆分,分为2020年修订版和2022年计划,最大授股量为1.32亿股。2024年计划再次整合,取代2020和2022年计划,授股总量达1.51亿股,继续为管理层提供购股权和受限制股份奖励。
图源:罐头图库
这些股份在公司上市前不可流通,但限售期后将带来巨大的变现机会。对于员工来说,沈萌表示,以股份替代现金,为了补偿股票变现的成本,通常会给予一定股价折扣,让持股者获得更多账面利益。
其中,廖杰远多次大比例获授股份,是最核心的受益者之一。
以2018年为例,公司按每股4.92美元的发行价发行了1.02亿股股份,其中50%授予廖杰远,即5100万股,潜在价值约2.51亿美元(约17.57亿元人民币)。不过最终价值需视IPO定价及市场表现而定。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也表示,微医通过股权激励计划授予员工股份或期权,使员工能够在未来公司发展过程中获得潜在的经济利益。这种激励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留住关键人才,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数字医疗行业中,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尽管微医的股份激励在吸引和绑定核心人才上起到了作用,但其背后的财务压力不容忽视。截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负债总额已达232.69亿元,贷款余额为3.65亿元,而账上现金仅剩2.47亿元。
尽管如此,但微医依然认为,股权激励这种支出是不可避免的。公司表示,以股份为基础的付款对于吸引核心人才、稳定团队至关重要。如果取消或减少这种激励模式,公司可能在核心员工流失、技术研发滞后等方面面临更大的风险。
图源:罐头图库
公司还在《招股书》中介绍,公司已授予并计划继续授予股份奖励,这可能会导致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支出增加。
沈萌提到,如果公司不盈利,缺少更多支付的选择性,只能以股份作为吸引人员的手段;而且如果持续不盈利,则难以持续扩大股权激励,最终会加剧股份收益摊薄。
03科大讯飞联创二次创业腾讯、红杉加持据新媒体“每财网”报道,2019年底,微医控股创始人廖杰远曾高调对外表示,“微医已经准备好IPO。” 直到2021年4月,微医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六个月后《招股书》失效,上市计划搁浅。
3年后,微医再次向港交所发起冲击。
作为微医的核心人物,廖杰远在1973年5月出生于福建龙岩,是北京大学EMBA硕士研究生,同时,他还曾是“中国领先的智能语音和AI技术企业之一”科大讯飞(002230.SZ)的联合创始人之一。
早在1999年,廖杰远和几位合伙人一起创立了科大讯飞,用他自己的话说,“到目前为止我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试着让电脑听懂人说的话,前期的辛苦成就了后来的科大讯飞”。
至于廖杰远口中的第二件事,则是在2010年创办了挂号网。
廖杰远曾在2024(第十六届)中国商界木兰年会上表示,十多年前,我陪家人在医院折腾十个月,经过两次手术,最后发现是误诊。我站在医院台阶上就下定决心——如果我这辈子还能做一件事,那就是用自己熟悉的技术,让天下人看病不再那么难。
图源:罐头图库
廖杰远的运营下,自成立以来,微医累计融资17.7亿美元(约115亿元人民币)。投资方名单中,腾讯、红杉中国、复星医药、高瓴资本、高盛、友邦保险等巨头云集。
然而,2023年3月,廖杰远自愿辞去微医及其子公司的一切职务。目前,公司由王永才担任执行董事,负责战略及投资管理;张军担任总裁兼首席客户官,负责集团的日常经营和管理。
尽管不再参与管理,廖杰远仍通过New Forte、WD Family B/C/X Limited等实体共计持有微医的股份为20.51%;友邦保险持股为1.58%,腾讯持股为8.79%,红杉持股为2.29%,高瓴持股为4.13%,高盛持股为1.93%,Qiming Venture(启明创投)则持股为2.69%。
此次站在IPO的门口,微医和廖杰远再次走到了聚光灯下。这一次,他们能否讲好一个全新的故事?
你用过微医APP吗?体验感如何?评论区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