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党的十一大后,原本担任中联部部长且兼管中央宣传口的耿飚变得更加繁忙起来,他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协助邓小平和李先念处理外交事务,领导和协调各对外部门的工作,同时还领导国家民航总局和国家旅游局。到了1979年1月,耿飚又多了一项职务,被任命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协助军委主席、副主席处理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这一新的职务,让耿飚既兴奋又悲痛。
让耿飚兴奋的是,在时隔29年后,他再一次回到了军队当中。耿飚从18岁开始成为游击队长,21岁正式加入红军,整个革命时期都在军中度过。早在红军时期,耿飚就是红4军参谋长,尤其是长征时,曾担任前卫团团长,攻克古陂,激战九峰山,夜渡潇水河,奔袭道州城,血战湘江边,沿途斩关夺隘,之后又参加首夺天险娄山关,四渡赤水、巧渡金山江等多个重大战役。
到了抗战时期,耿飚是八路军第129师385旅副旅长兼副政委,率部驻守陇东,保卫陕甘宁边区。解放战争时期,又担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副司令兼参谋长。先后率部参加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宁夏战役,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征战多年的耿飚北周总理调回北京,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奋斗,成为一名将军大使。自那之后,耿飚在外交战线发光发热,但也就离开了他喜欢的军队,此番时隔29年重回军队,的确让他十分兴奋。
而让耿飚悲痛的是,此番就任军委秘书长,接任的是罗瑞卿的职位。就在1978年3月,当耿飚加勒比海和地中海4国的访问,归国途中在中转机场休息时,突然传来了军委秘书长、开国大将罗瑞卿逝世的噩耗。罗瑞卿大将的逝世,对于国家来说,无疑是重大损失,而在个人方面耿飚跟罗瑞卿也是关系匪浅。
长征期间,罗瑞卿是红一军团保卫局长,耿飚则是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长。湘江血战中,红四团政委杨成武重伤,全团伤亡惨重撤出阵地,罗瑞卿用驳壳枪顶着耿飚脑袋,质问“为什么丢了阵地。”后来知道耿飚打着摆子在坚持指挥,罗瑞卿也后悔了。那会儿是生死关头,大家都比较着急,也都相互理解。
1946年初,罗瑞卿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参谋长,协助叶剑英同国民党方面谈判。耿飚也在军调处担任副参谋长,在罗瑞卿没到任之前,耿飚代替他参加了三方的参谋长会议。解放战争时期,从晋察冀野战军到后来的华北二兵团,都是罗瑞卿担任政委,耿飚则是参谋长,再加上司令员杨得志,就是鼎鼎大名的“杨罗耿兵团”。而今,“杨罗耿”痛失一角,耿飚自然悲痛不已。
8月12日,耿飚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罗瑞卿的追悼大会。由于罗瑞卿的去世,中央军委秘书长一职出现了空缺,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叶剑英元帅想到了耿飚。到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徐向前元帅召集各大军区负责人开了一次军委座谈会。这次座谈会逐步升级为军委常委会、军委扩大会,耿飚参加了这些会议。1979年1月2日,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军委决定耿飚回军队任职。1月11日,中共中央正式任命耿飚兼任军委常务委员、秘书长协助军委主席、副主席处理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
尽管当时已经是古稀之龄,但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历史的转折点,有太多事情需要人做,耿飚作为一个老革命,当仁不让。更何况,当时已接近80岁的叶帅、70好几岁的徐帅都还在为国操劳,在他们面前,耿飚更是责无旁贷。
更难得的是,耿飚虽然童工出身,没念过什么书,但素来以机智见长,而且学习能力极强。16岁那年,耿飚只身进入醴陵县城,在保安团的紧密盯防下,利用当地的乞丐,将组织上的传单撒满了整个县城,将警告信塞进了每一位土豪劣绅家的门房。红军时期,耿飚曾为了架桥,啃下一本满是外文公式的《工程学》,而他所有的外文基础仅仅是在水口山当童工时,曾跟毛泽覃学过几个英文单词。后来,他又凭借着这几个英文单词的基础,在驻外大使工作上做得有声有色。
能够重回军队,耿飚还是难言兴奋之情。夫人赵兰香很多年后还记得耿飚回归军队那一天,“工作人员送来了军装,等不及我给新衣服过水,耿飚当即就‘披挂’上阵了。他一连说了几个‘好哇,穿什么都不如穿他舒服。还是红旗式的领章好,还是那颗红五星好!’”
耿飚穿上军装,仿佛又回到了1930年他带领游击队正式参加红军那一刻,70岁的炮兵还是那样心潮澎湃。看着那颗红五星,耿飚激动地说:“还是那颗红星,过大渡河的时候,夜里全靠帽徽识别敌我呢。”
在一棵雪松前面,耿飚拉着赵兰香照相留念,过后又忙不迭地出去找老战友“亮相”。
70年代末期的世界还是个冷战的世界,当时还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对立,形成两个壁垒分明的阵营。当时的中国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代言人,但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还是远远不足以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匹敌。相反,由于中苏交恶,苏联又拼命拉拢中南半岛小国越南,从战略上对中国形成了一种合围的态势。
这种对中国合围的做法,美国在新中国50年代就曾做过。当时,美国先后拉东南亚国家成立“马尼拉条约组织”,及西亚国家成立“巴格达条约组织”,试图在中国西面跟南面形成一条锁链。最后,在毛主席的敏锐洞察下,中国利用发展跟巴基斯坦的关系,将这条“锁链”当中斩断。20年过去了,对中国采取合围战略的,变成了昔日的老大哥苏联。
在越南抗法抗美战争的三十年间,中国派防空部队和工程部队支援越南,中国人民还勒紧裤腰带为越南提供了价值200亿美元的无私援助。1975年越南完成统一后,越南政府却忘恩负义,疯狂反华排华。刚开始时,越南在刚刚统一的南方将比较富裕的华人排走,后来连北方的华侨也被排走。
越南北部的难民潮从1977年就开始了,在1978年达到高潮。在排华浪潮中,华裔政府官员被解职,独立开业的商人被迫停业,华人学校被关闭。在所谓的战略要地,华人要接受“忠诚测试”,直至被驱逐。而在南部,大约3万家华人商店被关闭。在越南政府的授意下,富有的华人被迫缴纳多达数百万美元的出境税,并被赶上破旧的渔船驶向怒海。
1979年1月底,邓小平访问美国,当被问及对越政策时,他胸有成竹地说,“小朋友不听话,该打打屁股了”,当时已有22.5万解放军集结在中越边境,只等一声令下。
耿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回到了解放军的队列中。他担任军委秘书长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搬进设在某地的指挥部,向南疆东西两线下达了自卫反击战的任务。作为解放军最著名的参谋长之一,耿飚重新拿起指挥尺,回到了阔别29年的大倍军用地图前,再一次展现他依然充满活力的指挥才能。
当年活捉罗历戎的清风店战役,正是耿飚在行军途中果断抓住战机,跟司令员杨得志、第二政委杨成武一起蹲在地上,围着一幅军用地图,准确计算着围攻罗历戎部的战场。当年他们的部队被称为“杨罗耿兵团”,耿飚担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而今,政委罗瑞卿已经逝去,而当年的司令员、耿飚的老领导杨得志,正被任命为西线总指挥,等待着耿飚下达作战的命令。
耿飚跟杨得志的渊源远不止如此,他们还是老乡,都是湖南醴陵人,这个湖南东陲的小县城里,不但走出了耿飚和杨得志,还有左权、蔡申熙、宋时轮、陈明仁等军事奇才。说起来,杨得志比耿飚还要小两岁,但他1928年便跟随湘南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而耿飚直到1930年才从游击队跟红军汇合。长征时期,杨得志是红一团团长,耿飚是红四团团长,他们都属于林彪率领的红一军团。这两个团正好是整个红军的开路先锋,很多艰难险阻,都是他们两个团一起克服的。
长征结束后,红军整编后的红一师,陈赓担任师长杨成武任政委,杨得志是副师长,耿飚则是参谋长,这是耿飚跟杨得志两个醴陵人搭档的开始。后来在晋察冀,两人再次相遇,同在聂荣臻麾下,组成了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杨罗耿兵团。
东线总指挥是广州军区司令员,开国上将许世友。耿飚是中央红军的干部,许世友则是红四方面军的干部,两人的革命历程并无多少交集,唯一打过交道是在陕北红军大学期间。有一天,耿飚与许世友在操场散步,许世友获知耿飚是位武术高手,想与耿飚比武,耿飚对许世友说:“南拳北腿,咱俩不一定打得起来。再说,谁打了谁也不合适,还是你自己来一套吧”。在这天,许世友在耿飚面前表演了一套拳术,赢得了耿飚的一阵喝彩。
当时,许世友已经73岁高龄,杨得志也已经是68岁了。两位都是开国上将,曾经为国内革命的胜利立下过汗马功劳。虽然年岁已高,但在面对国家的召唤时,两位老将军都毫无怨言。在艰苦的作战环境中,杨得志的老胃病和高血压都急剧恶化,期间好几次因身体扛不住晕厥过去,最终不得不住进医院进行治疗。
为了给中国制造压力,苏联调集大军在苏联及蒙古境内搞大规模演习,投掷和发射了超过1000枚航空炸弹和导弹。甚至还演习了从蒙古机场起飞,飞行一个半小后到北京上空,然后空降的场景。苏联海军的巡洋舰跟驱逐舰也接连出现在南海,目的都是为了将武力恫吓的效果传到北京。
但中国显然是不会被吓倒的。最终,我军从东西两线突进敌纵深20至40公里,攻占了高平、谅山等重要城镇和战略要地。越北个重镇被我军控制,威逼河内的态势已经形成,反击作战的战略目的已经达到。
3月5日,中央军委下达撤军命令。西线部队于3月13日全部撤回中国境内,东线部队于3月16日全部撤回中国境内,对越自卫反击战告一段落。
对越自卫反击战后,中央决定在中央军委常委领导下,建立办公会议,负责处理军委日常工作。军委办公会议由耿飚主持,成员包括耿飚、韦国清、王平、杨勇、王尚荣、梁必业、洪学智、萧洪达。这个由开国上将跟开国中将组成的军委办公会议,主持工作的却是1955年未参与授衔,离开军队29年后重新回来的耿飚,也足见中央对耿飚能力的信任程度。
不久后,邓小平不再兼任参谋总长,叶剑英一度提议由耿飚再兼任一项职务,在他的再三推辞下才算作罢。而最终担任参谋总长一职的,正是杨得志。就这样,耿飚跟杨得志又成为了搭档。他们一起完成了解放军的精编简编任务,将解放军总员额由600多万降到了400多万。
1981年3月,耿飚又兼任国防部长,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未授衔的国防部长。
耿飚的一生经历丰富多彩,由于工作需要,党和国家安排他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从事截然不同的工作,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干的出色。
耿飚的女儿耿莹曾这样形容自己的父亲:“我这个父亲,上山能打猎,下水能摸鱼,出门能谈判,回家能做饭……”而耿飚夫人赵兰香也有同感:“耿飚一生经历丰富,由于工作需要,党和国家安排他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从事截然不同的工作,但他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能干得很出色。”他甚至在主持旅游局期间,将当时在中国鲜为人知的旅游行业扭亏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