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谓何?第一次看到‘五贼’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一些负面的东西。
真正了解之后,才发现‘五贼’的概念出自《黄帝阴符经》之中,“五贼”的概念也和我的理解大相径庭,截然相反。
“贼”,本意指偷窃或者偷窃的人。
纵然翻遍华夏典籍,‘贼’无论在哪个时代,它的释义都存在贬义。
‘五贼’,若只从字面来看,那必然是贬义的代名词。
《道德经》中讲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发展都存在两面性。
若想真正的理解‘五贼’的意思,那必然要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就是它的对立面来看。
世间因为有善,才有恶,有美才有丑······,相互对立印证之下,我们才能清晰的对世界有一个认知。
有‘五贼’,自然就有‘五德’的存在。
“五德”从小接触,自然不陌生,有人道“温良恭俭让”,有人道“仁义礼智信”······
可是‘五贼’是哪五贼,鲜有人知。
对于‘五贼’的注释,千百年来,众说纷纭,其中认可度最高的还是姜太公所说的‘命,物,时,功,神’,通俗点讲,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
命,即天命;物,即风水,也就是所处的环境;时,即时运,气运;功,即功德成就;神,即智慧,神聪。
这五个方面影响着人生中的方方面面。
现代社会中,我们经常会说的就是‘什么好都不如投胎好’,‘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有人出生就在罗马’。
先天的条件不好,我们自然无法改变,这就是‘命贼’。
这个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别的方面来弥补,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先天不足,我们能做的就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君不闻“满堂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饥寒起盗心’,便是‘物贼’,当此之时,若心生邪念,难免误入歧途,铸成大错。
若是坚守本心,与人为善,积累德行,借此弥补‘物贼’,又何愁无出头之日。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运不济,便是‘时贼’,若时运不济,那便放弃不切实际的想法,发现自己的优势,顺应天命,以天命弥补‘时贼’。
人生来就有差异,有人适合学习,静坐学堂之中。有人适合横刀立马,纵横天下,学习不好,神识不清,便是‘神贼’,此时则需要物质财富来弥补不足,若有强大的财力,不依靠过人的天资,亦能成就一番功业,就如‘世家子弟’一般。
‘德不配位,必遭殃祸’,此为‘功贼’,倘若身居高位,或手握滔天财富,势必要审时度势,顺应时代的变革,或等待天时,或激流勇退,以此补充‘功贼’。
荃曰:‘黄帝得贼命之机,白日飞升;殷周得贼神之验,以消灭大;管仲得贼时之信,九合诸侯;范蠡得贼物之急,而霸南越;张良得贼功之恩,而败强楚。’
圣人谓之五贼,天下谓之五德。
所谓‘五贼’和‘五德’,站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自然不同。
‘五贼’换个角度又何尝不是‘五德’?
读书人的事 哪能叫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