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给公司起了“承构”这个名字,意义在于脉络中做设计,关注它所在的城市。
但每一次创作,或许都带着一点野心,一点对气息的理想,在限定的条件里,在混杂的环境里,找到气息的原点。
-
地产的限定很多
但有时自己也给了限定
我们做地产这件事,其实有很多限定条件。地产的限定非常明确:时间周期、成本、客户喜好。比如,早期的建筑风情限定。我们曾开玩笑地说过:"以后西班牙人要到中国来找他们的西班牙式建筑。"当时的建筑开发就是这样。
买房的人喜欢这种舶来的风情建筑。我觉得这也正常,因为大多数客户没见过这种东西。以前清朝的建筑,也曾出现大量洋派符号,倒不是觉得西方的一定是好,而是大家在视觉上有一种猎奇心态。
西班牙风情(之前做过的项目)
后来,中国设计里也出现了很多很美的中式建筑,我们公司做的香港置地元舍就是其中之一,也是比较有名的盘。等市场看到了中式之美,文化自然就会慢慢复兴。我们做元舍这个项目,甚至引入了像香山帮这样的非遗手工艺,文化也跟着复活了。
武汉香港置地·元舍
在做归原小镇这个项目时,我们就很执着。例如,那些酒店客房用的是当地的夯石墙和现代钢结构的结合。但是当地已没有人会做,就不得不一点点试验来做。另外,我们坚持屋顶一定要用老瓦。而从当地民居上回收的老瓦不够了,就只得复活了当地一个老瓦窑。老瓦匠70多岁了又出来烧窑,后来他的儿子又开了窑烧这种老瓦。
正在施工的瓦匠_重庆武隆仙女山·归原小镇
但是,后来我们也怀疑自己当时太执着。为什么要一下子实现那种岁月感?瓦不都是慢慢变老的吗?
我们就是心急,一心急了限制就更多。所以,这个限定,有时候也是自己给自己的限定。其实,懂得取舍就没那么多的限定。
有的时候,文化的复兴也需要一种取舍。比如,要做中式的建筑,并不非得要做亭台楼阁。现代语汇也可以表达传统文化的氛围,就更不必囿于传统形式了。因为,过去采用的传统形式语言,都和当时的生产条件相关。
重庆武隆仙女山·归原小镇
其实,有时候我们的开发主体也不太清楚:什么样的东西能被市场接受,是否真的是一阵风刮起来大家就接受了?还是我们用不一样的方式,大家也能接受?现在,我们还是在慢慢地转变,在追求一种越来越真实的方式。
-
在限定之中
寻求真实
我所理解的真实,是一种不追求形式,单纯、自然的状态。比如,在归原小镇里,我们做了一个玻璃房子(芷芯堂)。它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四合院建筑,其面向原野的一侧夯土房已经坍塌,只剩下两片残墙和残瓦屋顶。我们修缮了其余情况尚好的“U”型老屋后,而面对已经倒塌的部分,我们既想恢复其旧屋“四合院”的格局,又不希望它重回一个封闭的老院。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转换空间,让四合院成为一个可以和外部田野有充分沟通的院子。
芷芯堂_重庆武隆仙女山·归原小镇
所以,我们就采用玻璃和钢这类轻盈通透的现代材料,把房子的残余部分重新黏补起来,形成一个通透的展示空间。透过这个空间,田野和四合院视线相互可达,气息相互流通。
关于这个建筑的功能,当时的预设是作为整个区域的接待和展示中心。而按照时下售楼处的“销售道具”的用途,即使形体简单,其表皮形式上一般会大做文章。我们当时也面临要不要重点处理表皮的选择,但是最终我们还是想用玻璃来做,因为,觉得玻璃最真实。
芷芯堂_重庆武隆仙女山·归原小镇
像隈研吾那样的大师,每个建筑的形式语言都极其独特。比如,他做了一个建筑,大玻璃墙前面是很美的风景。为了使表皮形式更有表现力,他用钢丝将很多传统瓦片悬挂在玻璃墙前,取得特别而富于传统文化的形式语言。
在我个人看来,除了欣赏隈研吾的创造力外,总是对必须透过建筑师的个人表现来看外面优美的自然风景有些许不适。有些时候,我觉得可以把建筑师的个人表现拔除出去,让建筑与自然自行表演。于是,这里我决定什么都不做,就是一个简单的玻璃墙,真实地让景色进来,让一个最通透的空间来串接老的四合院和原野。
芷芯堂_重庆武隆仙女山·归原小镇
但是,这样的做法在传播上就会少很多话题性。比如,用钢丝悬挂传统瓦片,就可以是一个故事。福斯特新作里有一个百叶,据说是走了15个国家才做成。一个国家开矿、一个国家加工、一个国家打磨……其实我相信这是大大的夸张了,但15个国家合作完成本身就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
表皮形式重不重要
有时不是自己说了算
如果让我自己主观判断,我觉得建筑表皮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它应是建筑内部真实空间和活动的外部体现。但实际上它又很重要,比如,做一个 Shopping Mall或者一个售楼处,无论是审批部门还是推广部门,都是要看你这个表皮形式是不是吸引眼球?所以,我自己在做设计的时候,会采用折衷的方式。
比如,我们现在正做的一个Shopping Mall,平面都已决定好了,委托我们来包装建筑,就做表皮。这个事我们当然也得做,但就比较难做,因为表皮就是你传递信息的唯一工具。其实应该是先从空间做好,然后表皮形式是为你的空间服务的,但表皮形式不是主角。表皮就好像是化妆,让你更美一点,但要美得真实。
重庆龙湖春森彼岸效果图(上)与实景图(下)
我们做重庆龙湖春森彼岸这个项目时,就很好地实现了空间功能、形式和表皮的统一,还因此获得了年度詹天佑最佳建筑设计奖。它坐落于嘉陵江畔一块长达2千米的基地上,其进深不过数十米,高差却有60米,具有典型的山城特色。针对基地高差过大的问题,我们先以一个沿江商业综合体将其托起,仿佛一个绿色托盘,将数十万平米的住宅呈于其上。
屋顶花园,也成为了从住宅进入商业综合体的直接路径,而且为人们呈现了非常好的江景。我们并没有设置太多的超高层建筑,但是由于点式塔楼的布置灵动合理,整个项目2千米长的天际线参差跃动,非常吻合山城建筑的特点。
重庆龙湖春森彼岸
再举个例子,Shopping Mall里的消防梯,通常都是特别消极的纯功能空间。在奥园盘龙广场这个商业综合体中,我们希望做出改变,把消极的空间转化成为积极的集消防功能和休闲于一体的露天步梯。
重庆奥园盘龙广场设计稿
人们可以从屋顶进入商业建筑,顺着步梯走下来,同时会路过各个层级的商铺,这样每层都可以从室外直达,都相当于是首层商业。这样的话就一举两得,既让商业使用率那个指标变高了,又提高了各层商业的价值。这种想法是业主特别容易接受的。如果单纯就是为了造型美,可能未必能说服他们。
重庆奥园盘龙广场
-
在高密度的城市中
打开一个让人喘息的“气孔”
在做建筑的时候,自己心中所追求的“气息”总是不变的,然后,在既定条件里,在诸多的限制里,找到它的“气孔”所在,然后用适当的手法来打开,这就不只是在做表皮形式了。
这跟我早年做的设计变化很大。比如,做深圳创维总部大厦的时候,我们也曾执着于造型的实现。这是“深圳改革开放30周年”重点工程之一,创维集团为此先后举行了两次国际投标,我们是第二轮进入的,后来以第一名中标。当时创维想要的地标建筑。所以,其他参赛公司做了很多时尚的创新,例如,参数化的表皮或巨大的悬挑。
创维总部大厦方案效果图
而在一个高密度的办公区里,我们认为第一需要解决的,不是建筑标志性的时尚外观,而是给城市一个喘息的空间。这里5.0的容积率,让我们在不足两万平方米的建筑用地上必须竖立3栋塔楼,然而这样又会与周围高密度的塔楼形成紧张的关系。
所以,我们用了一个“躺倒的塔楼”的概念。将其中一栋塔楼放倒,解放其他两栋塔楼,使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景观资源,而且划分出了两个功能性的城市广场,一个广场负责建筑群的交通组织,另一个广场则为稠密的办公区提供了开放性的城市空间。
创维总部大厦
根据创维在电视成像领域的特殊地位,我们赋予了它一个吸入式的商业入口。在5层高的“躺倒的塔楼”端头设计了一个高达30多米的“喇叭口”。有四部扶梯将人从城市广场送入这个吸入式入口。我们最早的设想,是将“喇叭口”内部的曲面做成LED液晶显示屏,使人们在进入的过程中,同时领略LED上的图像变幻,就好像把人吸入一个时空隧道。后来因为成本原因,LED显示屏被砍掉了,然后很多的东西都被砍掉了,但最后他们还是坚持在成本范畴内实现了喇叭口。
创维总部大厦
其实后来,这个项目中“喇叭口”并非我最骄傲的。因为整个科技园区都是缺广场、缺人的空间。而我们通过“躺倒的塔楼”这个概念,提供了两个广场——城市的气孔。
这两个广场现在成为了那里最宝贵和生动的城市公共空间,承载了区域人流放松、休闲、聚会等功能。而这个喇叭口也在视觉上形成了一定的吸引力,当人转过街口,就能看到这个巨大的科技感的喇叭口。因此,也吸引了很多人在这里跳舞、摄影、拍婚纱照等。
创维总部大厦
但是,如果让我现在来做的话,可能就不会再这么执着于非得实现这个东西不可。因为,当时很多人费了很多的力气,甚至还出现施工图合作方不愉快的情况。因为这个项目本身成本就有限,技术难度也很高。我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方案修改,甲方也始终坚持保留这个喇叭口。虽然由于成本原因,LED墙换成了点阵幻彩灯光照明系统。但是“躺倒的塔楼”、“喇叭口”、城市广场及对应的街道,所形成的内外气息,却是我们比较满意的。
-
选择更有气息的
限制较少的小体量项目
在选择项目上,我不会给自己过多限定。地产项目亦会很重视,尽量去解决各个项目组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若是我自己选择,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气息的项目。
现在,也在做一些小型文化或会所类的设计。我曾帮我太太做了一个叫“枨薮”的文化空间。“枨”是以前中国人门前的两根木柱。过了这个柱子就到家了,一个家的寓意。“薮”就是人物聚集之地。所以,我们也希望将这个空间,打造成一个有家的氛围的文化聚集之地。
枨薮·合巷学习空间设计稿
这是一个旧厂房的改造项目,我们分别打造了四个空间——通、玄、明、常,分别承载4种功能。在它的前厅——“通”,我希望从各个方向引入气息。比如,有入口的楔形容器和室内的绿植容器,是把外面的空气和光往室内引;有悬于屋顶的光容器,作为天光的引入。在地上也有容器,是把地气往上引,从几个不同方向打开它的“气孔”,让天、地、人倾入室内。
入户门_枨薮·合巷学习空间
通_枨薮·合巷学习空间
“玄”是一个大讲堂,以冷色调为主,希望在四季常夏得到南国创造一个心理温度远低于外界的空间。讲堂正中一轮明月是影像投射的地方。通过讲堂拾级而上,则可由“玄”入“明”,进入另一阶段。
“明”是一个空中道场,由两间茶室和一处抬头可见天色,垂首可拾草木的空中道场组成。“明”对应于“无明”。当人通过“眼耳口鼻舌身意”获得的外部知识,在内心融会贯通,知识则变为道,人则由“无明”变为“明”。
“常”是生活之所,依世间定义,生活场所是无足轻重的附属空间。而通、玄、明、常的结果,既是了解世间无常,亦是乐于世间的平常。
明_枨薮·合巷学习空间
玄(左)常(右)_枨薮·合巷学习空间
这类项目,是像京剧票友一样去做的,因为,我不是室内设计师,但是有人找到我,我就去做一下。我也很乐于此,因为在这种小体量的空间中,更容易实现气息,这种项目也更好把握,项目规模小投资小,限制相对也就少一些。
-
城市中的气息畅想
融合魔幻、诗意与未来
在大型的建筑和城市的公共建筑里,我也希望能找到办法,来实践那种建筑应该有的气息美,而不只是形式美。
我们做的重庆礼嘉陵江次元智慧公园临江商业街方案,要在1100米长,100米高差的滨江山地上,打造一个具有魔幻未来、传统山城以及自然共生的建筑诗篇。我们选择了“陵江次元智慧树”这一代表自然与未来的主题,在千米江岸上形成一系列具有统控性而又相互兼容的“重庆智慧森林”,与重庆的大山、层叠的房子、穿绕的单轨火车与5G跑道、上下的梯坎交叠辉映,宛如与智慧森林交织的“未来聚落”。
重庆礼嘉智慧公园方案效果图
魔幻世界里的树是智慧,未来世界里的树是希望,童话世界里的树是浪漫,记忆中村口的大树,有道不尽的乡愁。我们将“智慧之树”植于江岸,依循着山城的自然韵律,把整条商业街串联起来。这些未来树有的是“无人机旗舰店 ”,有的是“智慧书店 ”,有的是“创意集市”,有的是“无人餐厅和酒店 ”,有的是“智慧礼堂”,共同生长成一片“重庆森林”。
重庆礼嘉智慧公园方案效果图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我们把陶渊明的诗意与山城的魔幻,以及未来都市的科幻融合起来,传达一种贯穿历史、当下与未来的诗意。
智慧树上是一个个自动灌溉和投喂的智能系统,引得飞鸟来栖居。鸟有巢,人亦有“巢”——归巢酒店,宛若挂在“重庆森林”枝头的归巢,呈现一片人与自然、诗意生活与未来科技共生的画面。每间客房的归家动线,亦是穿梭于金属结构形成的未来智慧丛林之中,透过客房模块之间的缝隙,人可以时时看到江景,沐浴江风,当然还有与我们朝夕共生的鸟类与我们共同享受现在与未来。
重庆礼嘉智慧公园方案效果图
其中的每个项目,都会找这样一个栖息的母题来做,让人的行为模式跟自然形成共栖,让气息贯通其中。这个项目最后没有实现,当时也是国际投标,我们是第二名。
-
气息的原点
是形式的自然发生或消匿
"形式的自然发生或消匿"其实是一回事。即,不再基于视觉形式来做设计。
我希望做那种不只是用眼睛看的建筑,因为,有很多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每一次创作,我或许都带着一点野心,一点对气息的理想,在限定的条件里,在混杂的环境里,找到气息的原点。不管是在山野林泉中,还是在城市中。
重庆武隆仙女山·归原小镇
对于建筑师,我不希望只看他一个个单独的建筑作品,而是特别喜欢看他的设计的发展过程。从他年轻的时候,到他最后的建筑,他是如何成长的?他的思想怎么变化的?从而,了解建筑师的思想轨迹,就蕴含他的生命轨迹。他的代表作,也必然代表着他的生命与思想。艺术的最高形式是艺术家的生命状态!所以,有时候在生命时间脉络上去看一位建筑师,会更有意思。
青暇山居
如果说,限定,是相对的不自由;气息就带来一点自由。每当打开了那个原点,在人、建筑、与自然之间,气息就应然而生。
对我来说,气息,是具有生命意味的。希望它伴随我的建筑生涯,在每一次限定中实现一点自由,在每一次创作中得到一次锤炼。也会期待有一天,在自己的作品中,气息变成纯粹的存在,形式感或自然而然发生,或消匿不见。
本文图片由承构建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