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金城镇南吕村寻根故事一则,顺便聊聊民国时掖县的小学

胶东的小故事 2024-07-22 03:48:55

近来,笔者从莱州市金城镇朋友处听说当地南吕村的一则寻根故事。与以往我们常提及的“闯关东后裔寻根”不同,在这则故事当中,前往莱州寻根的是两位外籍华人。

虽然地理上的相隔更为遥远,但两人的寻根经历却比较顺利,这主要是该家族离开莱州的年代并不算久,具体是在上世纪中期,也就是两人的祖父那一代才外迁,至今在原籍村落还有不少亲友。只不过两人作为家中第三代,自幼在海外长大,还不曾到访过祖居地,这便让此次旅行具有了“寻根”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两人此次寻根之旅带回来了一个很重要的“物证”——家中前辈当年在原籍村落小学就读时的师生合影照片,上面明确写道“掖县第五区立乌盆吕家小学高二级学生毕业纪念”,时间落款为“二十六年一月”(注:民国二十六年一月,即1937年1月)。

所谓“掖县第五区乌盆吕家”,也就是现在莱州市金城镇的南吕村。关于该村名称的前后演变,《莱州市地名志》记载称:明宣德年间,吕姓迁此立村,以建窑烧乌盆为业,故名“乌盆吕家”(后来,该村吕姓析出建立金城吕家村)。1950年,以其位于金城吕家(习惯称北吕)之南,改称南吕。

而通过毕业合影这个细节,笔者和朋友不禁都联想到了民国时期掖县小学的话题。接下来,我们就以史志资料为参考,简要介绍相应情况。

根据民国版《四续掖县志》和1996年版《莱州市志》的记载,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掖县筹设第一所小学,定名莱州高等小学堂,招收学生两个班,此为掖县小学教育之始。至宣统元年(1909),掖县已有高等小学堂2处,学生27人;初等小学堂16处,学生178人。

进入民国后,学堂改为学校,数量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四续掖县志》载:“自民国四年,经视学所择城乡教授有方之教员,并地点适宜之校址,设立初小模范学校三十六处,……至民国十五年,增至五十处,普通初小学校,至八百三十余处,学生达二万五千七百余人。”

另据记载,1931年,掖县全县划为10个区,辖216乡、11镇、领1074个村。两相对照,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时掖县较大的村庄,应该都已建立小学。

而乌盆吕家村就属“较大的村庄”。根据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掖县第五区(区公所在朱桥)下辖一个“吕家乡”,该乡由吕家、西草坡、十字口于家、小西庄等四个村庄组成。对照地图不难看出,这个“吕家”就是“乌盆吕家”的简称。此乡虽然不大,但作为“乡驻地”,乌盆吕家村建有小学也属正常情况了。而听当地朋友介绍,该村那座民国小学旧址仍在,只是屋瓦已经变样,但砖石等细节仍可管窥当年原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