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柿互动 记者 林建安
失语者能“开口说话”、一个“意念”就能控制周围的设备……
近年来,“脑机接口”这项听起来有点科幻的技术,正“走出科幻电影”,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今年5月,依托脑机接口技术的国内首款穿戴式脑机智能上肢外骨骼康复系统即将上线,“杭州制造”。
目前,这个产品已在多家医院开展临床试验,包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医院和杭州市一人民医院等。
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发布《神经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专门为脑机接口新技术价格单独立项,设立“侵入式脑机接口植入费”“侵入式脑机接口取出费”等价格项目。这也意味着,脑机接口技术进入临床应用的服务收费路径已经铺好。
国内首款,杭州制造
什么是“脑机接口”?
“脑机接口技术是大脑与外部设备建立通信的技术。”博灵脑机(杭州)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许科帝教授介绍,通过生物信号采集装置和自研算法,将患者的运动意图信号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运动指令,从而驱动外部设备运行,帮助患者的残障肢体完成动作,“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简单来说,脑机接口就是让人脑和外部设备直接“对话”。

今年5月,“博灵脑机制造”依托脑机接口技术的国内首款穿戴式脑机智能上肢外骨骼康复系统即将上线,受益人群包括但不限于脑卒中、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及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上肢功能障碍患者。
“中风、脊髓受伤等偏瘫患者,身体肌肉电信号微弱,伴有很强的噪声。”许科帝介绍,“当患者产生自主运动的意图时,神经信号采集手环可以排除干扰,识别患者的动作意图,通过类似‘外骨骼’的外部控制设备,协助患者做出准确的动作。”
2分钟,偏瘫患者就能独立完成穿戴,不需要家属或护工的帮助。患者可以在家里连续使用4到6个小时,“将康复训练融入日常生活,边用边练”。而且,每台设备都能记录并存储患者的使用数据。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和数据的积累,系统会不断优化校准,使设备更加贴合患者需求。

“我们还研发了手部康复训练系统、神经信号采集系统等产品。”许科帝透露,和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相比,这些非侵入式产品穿戴便捷,使用场景更灵活、可靠,适用人群更广,“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将逐步进入医院和家庭场景”。
脑机接口正在加速进入临床应用
当下,脑机接口技术已经成为全球竞逐的未来产业赛道。在这条新赛道上,杭州走出了许多个“第一”。
2014年,浙江大学团队在人脑中植入皮层脑电电极,首次实现用意念控制机械手,完成“石头、剪刀、布”等动作,标志着中国脑机接口技术进入临床应用阶段。
2020年,浙江大学团队为72岁的高位截瘫患者植入电极,使其通过意念控制机械臂完成喝水、进食等动作,创下“国内首例”,标志着我国脑机接口技术在临床转化应用研究中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2022年,杭州企业——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全球首个高精度脑机接口产品(智能仿生手)量产,用户可通过肌肉电信号控制仿生手完成弹钢琴、剥香蕉等复杂动作。
2024年,浙江大学团队首次实现了侵入式脑机接口脑控机械臂书写汉字:志愿者只要想着写字的过程,就能控制机械臂完成书写。

前不久,杭州暖芯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又发布消息:完成了视觉脑机接口的中国首例食蟹猴功能性动物实验验证,植入高分辨率视觉脑机接口的食蟹猴,实现了从“全盲”到“看见”的历史性跨越。
站在新风口,杭州已经有新动作。
根据《杭州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6年)》,杭州将加快脑感知认知、神经网络结构与功能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推进类脑芯片、类脑计算机、脑机接口等技术的产业化落地。
帮助残疾人“听见”声音的人工耳蜗,是目前脑机接口临床应用最普及的技术。
目前,省医保局正依据国家立项指南方案,开展定价前期准备。随着定价等项目的完成,脑机接口产品将加速进入临床应用。
我为什么做脑机接口?
随着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传感器等技术的提升,脑机接口逐渐走进现实,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

还记得吗?2023年,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左上臂缺失的中国游泳队队员徐佳玲,用“意念”控制智能手臂,熟练地举起火炬并点燃圣火。
让这一科幻场景走进现实的,正是强脑科技研发的智能仿生手。
4月14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在中国香港开幕,强脑科技创始人韩璧丞在开幕式上回答了“为什么做脑机接口”。他的回答,或许正是推进脑机接口技术产业化落地的重要意义。

韩璧丞演讲摘录——
大概10年前,我在哈佛大学读神经科学博士,第一次看到了脑机接口技术。当时,我觉得这是一项激动人心且非常神奇的技术。
当我看到这项技术后,既兴奋又遗憾。兴奋的是,我从来没有看到一项技术能够如此快速而猛烈地改善一个人的生活状态,遗憾的是,传统的脑机接口设备十分复杂和繁重。
要采集一组脑电信号,第一步竟然是洗头,因为要洗除头皮上的油脂,再抹上导电膏,把电极放在相应位置上采集脑电信号。
在我读博的第一年,每做一组实验就要洗两次头,第一年做了大概400多组实验,洗了800多次头。
当时,我们团队的目标非常简单,重新做新一代的脑机传感技术,让这项技术更好地去帮助更多的人。团队一边开发新一代的神经传感器,一边展望脑机接口美好的未来。
后来,团队来了一个非常特别的人,他在做实验时把自己的右手给炸没了。我们在想,既然做超级传感器,有没有可能帮他做一个神经控制的假肢?
随后,我们帮他做了一个非常简陋的神经控制假肢,他非常喜欢,每天拎着假肢到处展示给别人看。
从学校离开后,在过去的七八年时间里,我们几乎每天都跟残疾人待在一起。因为这个技术非常难做。大脑神经的信号是一个正负50微伏的信号,相当于一节5号电池的百万分之一,好比在50公里以外去采集一只蚊子扇动翅膀的声音。
目前,我们的神经控制假肢可以帮助一个没有手的残疾人完成写字、画画、弹钢琴,帮助一个没有大腿的人完成走路、跑步、攀岩。
有一位截肢的女孩,失去双臂已有15年左右。她告诉我们,最痛苦的不是没有手臂,而是无法去拥抱爱的人。当我们为她安装了神经控制假肢后,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拥抱了15年未曾拥抱过的母亲。那一刻,在场的所有工程师都泪流满面。
目前,我们开发并储备了60多项相关技术,涵盖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等领域。
希望在未来5-10年内,我们可以帮助100万肢体残疾人恢复日常生活,帮助1000万患有多动症、老年痴呆和失眠等疾病的人康复。
责任编辑:林建安 审核:陈奕 沈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