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家有奇才,可为百世师——毛泽东评孙子

代萱聊历史 2023-04-13 00:19:02

孙武

孙子(前535—前480)即孙武,字长卿。春秋后期军事家。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流寓于吴。为吴将,带兵破楚、败越。所著《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兵书。1973年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的竹简,有该书《昊问》、《黄帝伐赤帝》、《地形二》等五篇残简。今江苏苏州有孙子墓。

毛泽东非常熟悉孙子和《孙子兵法》。早在青年时期,毛泽东就读过《孙子兵法》,现存的1913年所作的《讲堂录》笔记里,多处记有与孙子有关的故事和《孙子兵法》中的名句。

毛泽东对《孙子兵法》十分欣赏。毛泽东说:“在几千年前,中国就有这样的兵书,真是件了不起的事。”(《一代儒将郭化若纪念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631页)又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包括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82页)

1935年1月,遵义会议期间,凯丰曾责备毛泽东:你懂得什么马列主义?你顶多是看了些《孙子兵法》。还说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是从《孙子兵法》学来的,现在用不上了。对这件事,毛泽东后来多次谈及:打仗的事怎能照本本去打,我问他《孙子兵法》共有几篇?第一篇的题目叫什么?他答不上来。其实自己也没有看过。从那以后,倒是逼使我再去翻了翻《孙子兵法》。1960年5月,毛泽东同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谈到军事著作时,他问蒙哥马利:“你没有看过两千年以前我国的《孙子兵法》吧?里面很有些好东西。”蒙哥马利问:“是不是提到了更多的军事原则?”毛泽东说:“一些很好的原则,一共有十三篇。”(《毛泽东外交文选》第425页)

毛泽东很重视《孙子兵法》军事战略原则,并鼓励研究和珍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他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军事名著中多次提及孙子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避实击虚”、“兵不厌诈”、“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军事战略原则。并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给予以充分的运用。

1939年,当他知道郭化若在研究孙子时,很高兴地说:要为了发扬中国民族的历史遗产去读孙子,要精滤《孙子兵法》中卓越的战略思想,批判地接受其对战争指导的法则,以新的内容去充实。研究孙子就要批判曲解孙子的思想,贻误中国抗战的戎机的思想。还说:必须深刻地研究孙子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性质、哲学思想以及包括孙子以前的兵学思想,然后再对孙子兵法本身作研究。

孙武

按照毛泽东指点,郭化若用了三个月业余时间,写出了长达四万字的《孙子兵法初探》提纲。毛泽东看了提纲后,让他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做讲演。之后,又叫他作了整理,刊登于《八路军军政杂志》。建国后,郭化若将此书取名《孙子今译》以单行本推出。1973年毛泽东批示郭化若,要他对所著《孙子今译》写一个“批判吸收性的序言”后重新出版。

相关史料记载

齐国贵族

孙武画像

孙武祖上有确切的世系从舜的后代虞阏父开始。周武王伐纣时,虞阏父当周国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制作,管理从事制陶的百工。由于其管理有方,器用齐备,周武王将长女大姬嫁给阏父之子满,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阳县一带,建立陈国,周王并对满赐以妫姓 。满称为胡公,当了陈国的第一代君主。

从胡公满开始,经过十代十二个国君的世袭传授,到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陈厉公之子完,因内乱不得立,而奔往齐国,他是孙武的直系祖先。陈完在齐国积极活动,至四世孙田桓子(田无宇)已官为“上大夫”。田桓子(田无宇),生五子:田武子(田开)、田僖子(田乞)、陈昭子(田昭)、田书、子亶。其中田书于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乐安,赐姓孙氏,孙书(田书)便是孙武的祖父,孙书生凭,凭生孙武。

军旅生涯

孙武立像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与伍子胥商议,准备向西进兵。这时,伍子胥“七荐孙子”,使得阖闾同意了接见孙武。在隐居时,孙武已经写成《孙子兵法》。他带着自己所著的兵法来见吴王,阖闾暗自赞叹。吴王任命孙武为吴将,并常常与孙武探讨各种各样的军事及政治问题,都能获得满意的答案。

公元前508年(吴王阖闾七年),吴国采用孙子“伐交”的战略,策动桐国,使其叛楚。然后,又使舒鸠氏欺骗楚人说:“楚若以师临吴,吴畏楚之威势,可代楚伐桐。”十月,吴军乘楚人不备击败楚师于豫章;接着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九年),吴军采取孙子”因粮于敌”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继续追赶。最后在孙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公元前505年(吴王阖闾十年),发生了秦救楚之战,秦军击败吴军。夫概又在国内自立为王,吴军于是回国,平定了夫概的叛乱。

阖闾去世后,由夫差继位,他立志要报仇雪恨。孙武、伍子胥等大臣继续辅佐夫差,努力积蓄钱粮,充实府库,制造武器,扩充军队,经过三年,吴的国力得到恢复。

公元前494年(勾践三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吴军由伍子胥、孙武策划,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点上火把,向越军袭击,越军很快大败。接连吃了几次败仗后,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

飘然高隐

孙武五十多岁的时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杀,孙武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伍子胥被杀后不久,孙武可能也因忧国忧民和郁郁不得志而谢世了,他的卒年当在公元前480年(卫庄公元年)左右。从退隐到寿终,孙武一直没有离开吴国,死后则葬于吴都郊外。

军事成就

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的齐国内乱后,孙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吴国,潜心钻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公元前512年(卫灵公二十三年),经吴国谋臣伍子胥多次推荐,孙武带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在回答吴王的提问时,孙武议论惊世骇俗,见解独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图霸的吴王深刻共鸣,连声称赞孙武的见解,并以宫女180名让孙武操演阵法,当面试验了孙武的军事才能,于是任命孙武以客卿身份为将军。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楚大战开始,孙武在柏举之战中指挥吴国军队以三万之师,千里远袭,深入大国,五战五捷,直捣楚都,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为吴国立下了卓著战功。 [6]

政治成就

孙武画像

孙武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正是因为孙武在军事科学这门具体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多方面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在春秋末期思想界中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孙武的军事理论并非没有缺点、错误的东西,但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

故里争议

故里

孙武的故里问题,前人已有成说,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孙子武者,齐人也”。史学界至今仍有争议,广饶说、惠民说、博兴说、临淄说并存。今人在探究孙子故里的过程中,对孙子故里的定位出现了“祖居地”与“出生地”的分歧。持“乐安说”者以“祖居地”为故里,依据孙武的祖父孙书“食采于乐安”,而认定乐安就是孙武的故里。持“非乐安说”者以“出生地”为故里,认为“出生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即为故里”。

广饶说

孙武,齐国乐安人,历史上只此一种说法。从宋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到清代孙星衍《孙子兵法序》、等史书记载甚明。新发现的唐代《贞观氏族志》以及孙处约、孙起、孙壬林等墓志碑铭,进一步证实了史书所载先秦齐国乐安县邑与世居东汉青州乐安郡(孙氏郡姓出处)“与齐同姓”的孙武后裔为同一地面上的孙氏望族。经历史学家考证,这一望族所居住的同一地面正是今广饶县。民国七年(1918年)所撰修的青州《乐安县志》和二十五年(1936年)《续修广饶县志》上亦均载孙武为邑人。通过考证和新发现的史料,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先秦齐国乐安地面主体在今广饶县,孙武故里乐安在广饶县信而有据。以弘扬孙子思想为主题的中国广饶孙子国际文化节每年在孙子故里广饶县举办。

惠民说

1987年,为编纂《惠民县志·人物志》,惠民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开展了孙子故里的考证工作并成立了专门孙子研究筹备小组。经过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北京大学专家查阅有关正史,认定孙子故里在惠民县这一传统成说是确凿无疑的。1989年5月22日至25日由惠民县人民政府召开首届“孙子兵法国际学术讨论会”。此后历届举办的《孙子兵法》国际学术研讨会,惠民县都以孙子故里的身份受邀与会,并且惠民县定期举行海峡两岸孙子兵法辩论赛,受到了两岸人民的关注。

乐安说

所依据的史料最重要的有两则:一是唐朝元和年间林宝编纂的《元和姓纂》孙姓条下的“乐安,孙武之后,汉有宾、硕,魏有清河太守孙焕,晋有孙顗,避地于魏,故属乐安,因家焉”的记述。二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桓、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前则被认为是关于孙武故里的最早记载,后则被认为是证明孙武故里在乐安的“铁证”,此后许多关于孙武的介绍多以此说称其为“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

临淄说

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和《山东通志》知,孙武的祖父陈文子家居临淄鱼里。若按现代意义上的故里概念而论,临淄鱼里即是孙武故里。

死因

孙武终老说的最早依据就是《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所记载的:“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其后《曲品校录·能品》也说:“孙子十三篇,兴吴,吴几霸矣。功成身隐,盖不欲为胥江之怒涛耳。”而且,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东汉《越绝书·记吴·地传》明确记载: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那么孙武显然是飘然高隐,终老吴地了。

孙武

关于孙武的结局,也有的史书说他是被杀戮而死的。《汉书·刑法志》称:“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灭亡于后。”颜师古注“诛戮”的人名云:“孙武、孙膑、吴起、商鞅、白起也。”唐李筌《太白阴经·善师篇》亦承袭其说,谓“孙、吴、韩、白之徒,皆身被刑戮,子孙不传于嗣”。此说把孙武与吴起、商鞅、韩非、白起并列在一起,可知他晚年的境况必然不妙。在伍子胥被杀以后,孙武可能受到牵连。他或者因与伍子胥同样诤谏,激怒了夫差而遭不幸,或者就因为他是伍子胥的知友,夫差诛杀伍子胥后迁怒于他。不过,孙武被“诛戮”之说始见于《汉书·刑法志》。《史记》本传既没有记载,《汉书》也未言其原委和出处,故这个说法还可存疑。

后世影响

孙武的一些军事观点和治军思想,为后世的军事家传诵和应用,它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他编写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兵书,北宋神宗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被誉为兵学圣典。 全书共分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5900余字。

《孙子兵法》揭示了战争的规律,论述了战争论、治军论、制胜论等多方面的法则,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被誉为“兵经”、“兵家鼻祖”。其宏富的思想内涵和精辟的辩证哲理,为古今中外军事家、政治家所重视。《孙子兵法》已有日、俄、德、英、法、捷、朝等文译本,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现在不仅于军事领域,而且在经济、体育等方面,都受到了关注和应用。

总评

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兵家至圣)等。1123年(宣和五年),北宋朝廷追尊孙武为“沪渎侯”。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孙武。

孙武和他的军事思想享誉古今、蜚声中外,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在世界军事史上亦有着极高的地位。他的《孙子兵法》被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现代不仅于军事领域,而且在经济、体育等方面,都受到了关注和应用。

1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