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沪深交易所送"打基础管长远"的利好来了》

3月28日,资本市场迎来一场期待已久的机制革新。中国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同步指导上交所推出配套实施细则,这套政策组合拳聚焦中长期资金入市与科技创新支持,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夯实制度根基。作为资本市场改革的"深水区"工程,此次改革既着眼当下市场痛点,更谋划长远发展格局,展现出监管层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战略定力。
一、破冰制度藩篱,构建多元包容生态
此次修订突破性地将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纳入IPO优先配售对象,标志着资管市场"破壁行动"取得实质进展。理财公司正式获得网下机构投资者资格,这类管理规模超20万亿的"大资金"首次获得与公募基金平等的定价权。这种制度安排不仅打破了过去银行理财只能通过委外方式参与资本市场的限制,更让保险资管等长期资金能够直接参与新股定价,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博弈格局。
在科创板领域,改革更是彰显精准施策智慧。针对未盈利企业的网下配售,新规引入动态限售机制,允许发行人和主承销商根据企业规模自主设定不同限售档位。这种"量体裁衣"的制度设计,既避免了"一刀切"限售对市场流动性的冲击,又通过差异化的限售比例调节,引导战略投资者进行更长周期的价值投资。公募基金、银行理财等8类机构可自主选择限售档位,实质上构建了市场化定价的"调节阀"。

二、打通资金动脉,浇灌实体经济沃土
政策调整带来的不仅是规则变化,更是资金流向的结构性转变。将银行理财、保险资管与公募基金置于同一起跑线,预计将释放超30万亿资管资金参与资本市场。这类资金具有规模大、期限长的特点,与科技创新企业长周期发展需求高度契合。特别是允许理财公司作为独立网下投资者,意味着居民储蓄将通过专业资管渠道更高效地转化为支持科技创新的资本。
科创板未盈利企业的发行机制优化更具战略意义。通过允许发行方自主设定限售比例,实质上是将定价权交给市场,让真正理解科技企业价值的长期资金获得更大配售份额。这种机制创新既能避免短期套利资金干扰定价,又能通过限售安排形成稳定市场预期,为硬科技企业研发投入提供持续资本支持。

三、夯实制度根基,培育市场健康基因
此次修订对新《公司法》的及时衔接,彰显法治化建设的前瞻性。取消监事相关规定的背后,是注册制改革下监管逻辑的深刻转变——从政府背书转向市场约束。这种转变倒逼发行人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推动中介机构归位尽责,促进资本市场生态净化。信息披露配套制度的完善,则为市场化定价筑牢"防火墙"。
在再融资领域,将"股东大会"改为"股东会"的细节调整,折射出监管理念的国际化接轨。允许理财公司多只产品视为单一发行对象,既降低了机构投资者的参与门槛,又强化了资金来源穿透式监管。这些看似细微的制度优化,实则在重塑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培育理性投资文化。
站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历史坐标上观察,此次政策调整既是注册制改革的深化实践,也是建设现代金融体系的必要举措。当长期资金与科技创新通过资本市场实现更高效对接,当市场定价机制更加反映真实价值,中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将实现质的飞跃。这场"打基础管长远"的制度改革,正在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为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筑牢根基。

游资都干不过量化更何况我们普通散户呢,不取消量化这辈子不进股市!
没人看我就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