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看书,不求甚解,主要是看读书时是不是和作者达到了直觉上的共鸣。
关于摄影书,我喜欢看「实干家」写的书,而想看这些人写的东西,就必须走出去拍才行,闷在屋子里光是琢磨理论反而是增进理论研究的最慢的办法。
我开始买他们写的书,是因为我突然对摄影激动了,借着这股子激动还写了几篇文章,还比较受欢迎。
想买来之后,寻求共鸣和帮助。
但是买来之后,我出门的时候反而少了,渐渐的,我就看不懂他们说的是啥了,说「看不懂」也不准确,应该说是没共鸣了。
其实他们写的一些内容,都是经验之谈,都是拍照时的切身感受,几乎不推导理论,所以看这种东西,想靠逻辑推导得到快乐,基本不可能。
但是,一旦你亲自走出家门去拍照,你就会发现他们说的就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受。
今天就是这样,我有两三周没有自己出门拍照了,翻这些书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我看着跟看天书似地,觉得他们的境界太高了,我望尘莫及。
但是今天出太阳了,我一个人又出门了,虽然拍照的体验并不好,但是我却实在地体验到了什么是「每天都和各种事物接触,这些事情必须全部由自己承担」。
也才知道,那些看起来浅显易懂的话,我觉得它们浅显易懂的原因是我的拍照体验,而不是因为它们逻辑简单。
这些话,先别去找逻辑,感觉、直觉是进入他们的话语的第一道门槛。
也就是说,不能通过看摄影书而学会摄影,不拍是不行的。
但是,摄影书也不是绝对的无用,要看怎么读,抱着什么心态读。
读书就得不拘条文,真正将全篇传达的真实的本义读到心里,把从文字中领悟到的精髓化为直觉、无法条理化、无法捉摸的东西,才能在做事时达到万变不离其宗的效果。
才能无论说什么写什么,都能随心所欲,这是得真的读透了才能达到的效果。
就像我构思的那篇小说,怎么能让这部小说处处都体现佛性的光芒呢?那就必须是写作者本人不拘条文,真的将哲学知识化为无形,才能在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情况下,描绘出这样的意蕴。
如果是仅仅找了几句条文,插到小说里,就当是自己写佛的意思到了,那就只能是徒有其表,甚至谤佛。
《遥远的救世主》,看过一遍,也就知道大致情节了,可是我还是看了很多遍,即便是去学校,除了衣服之外,还是要带上这本书。
为什么?
一部小说想要处处闪耀佛性的光辉,那就必须是写作者本人在创作情节时的潜意识在作用,绝不是刻意为之能达到的效果。
我当初构思的时候,就是被几个佛法概念拘住了,虽然也是「住」,可是「住」错了。
被条文拘住的话,就会造成:当见到一句概念,就会想到之前情节设计的不完满来,这样来来回回地拉锯。
虽然我认为创作过程应该是艰难的,可我直觉认为我这种艰难是白费力气、南辕北辙,是把人体当成了一块块皮肉来看,不能抓住精髓,所以,就暂时搁置了那个写作计划。
我不敢随便碰这个主题,甚至想到,要想写好这部作品,不用上几年的功夫是不行的。
为什么说是几年?因为我写的是两性,是要用到我对异性的几近扭曲的爱意的,真是时间太长了,过了那个变态似地去爱人的境界的话,我就担心我琢磨不出来邪恶的心理细节了。
所以,写小说,全局是圣人,局部是恶人,只要有圣人照着,就不怕走偏;
而如果没有圣人照着,情节就会走偏,那就不是我想写的了。
所以,我必须得先修炼自己的心,《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就能时不时地提醒我要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