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和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为广大中小学生“减负”:
自2021年起,实施“双减”,主要减轻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以及规范校外培训,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打击各类违规补课行动;
2024年,下发“限时令”,明确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中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8小时,以保证中小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和活动时间,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025年,教育“减负”再进一步,小学、初中实行15分钟课间、每天一节体育课,高中实行周末双休制度以及取消晚自习;
……

这一个个应接不暇的“减负”政策和措施,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落实,确实是可以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具体执行的层面上,很多学校都是打折扣的,甚至催生了新形式的教育焦虑和教育不公平。
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做法和手段,就是实行“阴阳课表”。一些学校为了应对教育部门的检查,“阳奉阴违”制定了两种课表:“阳奉课表”的课程、时间安排完全符合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用来应付教育部门检查,在实际教学中不会执行;“阴违课表”是实际教学中真正采用的课表,出现在这个课表里面的,几乎全是语文、数学、英语等中高考文化考试科目,思想品德、第二课堂、美术、音乐、校本、环保及体育等副科课程能删则删,甚至直接被剔除掉,并且上下学的时间也大幅提前、延后了。
表面上,“双减”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但是学校通过“阴阳课表”的手段,教育“减负”非但并没有得到落实,学生的课业负担甚至更沉重了。

日前,一位小学家长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反映其孩子所在学校通过“阴阳课表”规避教育部门的检查。
该家长表示,开学时,学校给每个家长发了一份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告知书,还让大家签名了。告知书里面明确提到,学校上午的上课时间不得早于8:00,下午5:20放学。可实际上,孩子天天早上6:50之前必须到校,晚上7:40才能回家。
下午5:20到晚上晚上7:40这段时间虽然说是课后服务,全凭学生、家长“自愿”,但实际上家长不签字都不行,学校会让老师各种手段施压,甚至还会在课后服务期间统一讲课。

相信像这位家长一样,学校实行“阴阳课表”的现象并不少见,甚至非常普遍,只是表现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对于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很多家长都是支持的,毕竟孩子的在校学习时间长了,不仅心理上觉得有利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教育焦虑有所缓解,管教孩子的负担也减轻了不少。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这种做法是对孩子们休息权的侵犯,甚至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明知道这样是违反规定的,明知道会侵犯师生们的休息权,明知道会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学校为什么还要实行“阴阳课表”呢?主要有两大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成绩导向。不管怎么“减负”,教学成绩始终是教育部门考核学校的最核心指标,尤其是中高考成绩,家长对学校的要求也不例外。并且相较于各“双减”指标做做样子就可以轻松应对教育部门的检查不同,学生的成绩是做不了假的,通过考试就可以立刻探出深浅。所以学校只好通过增加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来提升教学成绩,而采用“阴阳课表”则可以做到“减负”和“增负”两不误。
第二个原因是教学压力。现在各个文化科目都知识点多、难度大,加上课本又自带“防自学”设计,无论是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理解,都面临很大挑战,需要花比以前更多的时间才能赶得上教学进度。但是现在副科越来越多,还有15分钟课间、取消早读、每天一节体育课等“减负”要求,导致每门文化科目的课时更少,使得各任课老师陷入“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之中。这种客观、现实的矛盾,使得“阴阳课表”成为必然。

由此可见,在国家和教育部门不断深化教育“减负”的情况下,部分学校“阳奉阴违”式的两面派做法,既有这些学校管理者教育和管理思想落后,过度依赖传统“死记硬背”和“刷题”式教育模式的原因,也有客观存在的困难。
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给学校管理者“换脑子”以及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之外,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改革,从学科数量、内容等方面进行优化,才能将相关“减负”政策和措施全面落地。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