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钢铁加税,中国罕见发出警告。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还没等风头过去,印度就急匆匆地站队了。
对中国钢铁产品加征临时关税,动手之快、态度之猛,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这不是明摆着往枪口上撞吗?
难道印度真打算“出卖中国”,换美国一个好脸色?

2025年4月21日,中美贸易战再次升温。
面对美国不断升级的关税施压,中国商务部明确发出警告:
任何国家若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换取美国豁免,都将遭到坚决反制。

这边中国话音刚落,那边印度便有了动静。
一纸命令,将从中国进口的钢铁加征12%的临时关税。
2025年4月,美国副总统JD·万斯到访印度,展开为期四天的高规格访问。

印度方面非常重视,莫迪总理亲自接待,并安排多场高层会晤。
此次访问主要围绕贸易、国防和技术合作等多个领域。
在万斯刚落地不久,印度就宣布对中国出口的钢铁加征关税。

这一举动不仅是对美国当前对华加税政策的“呼应”,也被视为印度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的信号。
众所周知,美国早在去年就对中国的钢铁产品征收了高达145%的惩罚性关税,导致大量中国产能寻找新的出口市场。
印度此时出手,无疑是在为美国分担压力。

表面看,这是印度在保护本国钢铁产业。
但从时间点来看,动作之快、立场之鲜明,不禁让人怀疑:这是早有准备?
还是迫不及待地想在中美之间捞一杯羹?

近年来,印度多次公开表达要成为“世界工厂”的目标。
无论是“印度制造”计划,还是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加强合作,其目的都很明确。
希望在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过程中,占据一个更高的地位。

印度工业和商务部长皮尤什·戈亚尔在公开场合曾表示。
中美之间的博弈给了印度“千载难逢的机会”,要抓住机会,推动印度制造。
此次加税,也被视为印度向美国展示“合作姿态”的一种方式。

除了钢铁,印度还计划降低对美国商品的关税,包括波本威士忌、摩托车、农产品等,甚至不惜加大美国武器和能源的进口力度,意图拉近与美国的距离。
可但这样做真的有用吗?

印度对中国的“情绪”由来已久。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和印度的GDP水平还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但如今,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达到18万亿美元,是印度的4倍还多。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工厂”的地位无人能敌。
而印度,2024年GDP不过3.9万亿美元,制造业占比只有14.7%。

不仅如此,中国在5G、高铁、电动汽车等多个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
而印度在很多基础设施和工业设备上仍需大量依赖进口。
这种差距,让印度在羡慕之余,也难免产生焦虑。
曾有印度高官公开表示,西方国家“捧中贬印”,把支持都给了中国,把印度边缘化。

这些说法虽然缺乏依据,但反映出印度一种根深蒂固的心态:
总觉得自己的落后,是因为别人不帮,而不是自己不争气。
这种“等靠要”的思想,与印度长期的殖民历史有关。
在独立后的几十年里,印度的发展一直习惯依赖外援,缺乏自我改革的勇气和能力。

莫迪政府自2014年起推出“印度制造”计划,目标是把制造业占GDP的比例提升到25%。
然而,十年过去了,这个数字不升反降,从16%降到14.7%。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多,但可以归结为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工业基础薄弱。土地征用困难、审批流程繁琐,导致建厂极其缓慢。2018年,富士康在马哈拉施特拉邦投资建厂,因土地纠纷被迫取消。
第二,基础设施落后。印度铁路运力不足,港口效率低,电力供应不稳定。货物运输的时间和成本都远高于中国。

第三,劳动力技能不足。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制造业工人很多没有受过技术培训。
第四,政策环境复杂。印度的劳动法极为繁琐,解雇一个员工都需要层层审批。税收政策也时常变化,很多外资企业吃了亏,甚至选择撤离。

大众汽车因税务问题被罚款,三星电子因劳资问题关闭工厂,还有不少企业干脆把投资转移到了越南。
苹果公司近年来尝试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印度,但结果是: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工人,印度工厂的产能只有中国的20%左右。
说白了,印度想要成为“世界工厂”,基础条件远远不够。

不少印度人认为,只要跟美国搞好关系,就能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特朗普此前就直言不讳地称印度是“关税滥用者”,要求其大幅降低对美国商品的进口税。
无论谁执政,美国都更倾向于“美国优先”,而不是扶持一个可能变成竞争对手的新制造强国。

万斯此访,虽然有很多美好蓝图,比如到2030年将双边贸易额提升到5000亿美元。
但仔细看,美方的条件也不少:降低关税、扩大武器采购、增加能源进口……
简而言之,就是让印度掏钱买单。

面对印度对中国钢铁加税的做法,中国商务部已经表态:不排除反制。
一旦中国真的出手,印度恐怕很难承受。
要知道,印度制造业对中国有大量依赖,特别是在电子元件、机械零部件、化工原料等关键环节。

2024年,印度对华贸易逆差高达1050亿美元。
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进口来源国,占其总进口的15%。
比如,印度制药行业80%的抗生素原料来自中国。
一旦中国断供,印度很多制药厂将面临停产,损失巨大。

在地缘政治上,中国也有不少筹码。
“一带一路”倡议已将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纳入合作网络。
中巴经济走廊投资超过600亿美元,瓜达尔港的开发直接挑战印度在印度洋的地位。

如果印度继续倒向美国,不排除中国会在边境问题或地缘战略上对其施压,进一步牵制其发展空间。
印度试图借中美博弈上位,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但现实是,它既没有中国的基础设施,也没有中国的制度效率,更没有越南的灵活政策。

靠美国扶持,只会换来更多“代价”。
与中国对抗,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大的风险。
真正的发展,从来不是靠表态、站队得来的,而是靠实实在在地改善基础设施、培训技术工人、简化营商环境来实现的。

印度若想崛起,就要先解决自己的“老问题”,别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如果只是想“趁乱捞好处”,那很可能捞不到好处,反而赔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机会。
极目新闻:2025-04-21《牺牲中方利益与美国达成交易?中国发出强烈信号!》
澎湃新闻:2025-04-22《万斯偕印裔妻子访问印度,4天行程能否推进美印贸易谈判?》
华尔街见闻:2025-04-22《万斯访印,美印敲定对等关税谈判框架》
界面新闻:2025-04-22《印度宣布自本月21日起对部分钢铁产品临时征收12%保护性关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