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刚上任首相的俾斯麦,面对着割据混乱的德意志联邦,和意欲统一的威廉一世国王,他通过铁血政策,使得普鲁士国内军力强劲,从国会到百姓,都鲜有反对他的人。国内如今是一片太平光景。接下来就该是踏出国门的时候了。俾斯麦开始筹划检验其出国的行动。那就是发动战争。他首战便选择了丹麦。
俾斯麦铁血政策
一、战争的时机
1863年,年轻气盛的丹麦国王,强行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并入丹麦,这可惹怒了在荷尔斯泰因国内占多数人口的德意志人,德意志联邦的民众对此也是强烈的不满。俾斯麦敏锐察觉到,机会来了,特别是当时欧洲各列强之间还矛盾不断,无暇顾及丹麦。战争就差一个时机了。
丹麦侵占公国
二、联合奥地利
这个时机,就是奥地利,作为联邦的老大,普鲁士还不能与其抗衡,俾斯麦许诺胜利后给奥地利两个公国之一的荷尔斯泰因,邀请奥地利一同打仗。奥地利眼见便宜都送到手上了,岂有不接的道理,便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他们打着为同胞讨要说法的旗号,毅然出兵丹麦,1864年1月,普丹战争爆发了。
普丹战争爆发
三、战斗打响
战争爆发后,普奥联军几乎没有遭受像样的抵抗,便占领了石勒苏益格。俾斯麦本打算将战争控制在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境内,可以避免引起欧洲其他列强的干涉,但丹麦实在不给力,战斗还没开始就要结束了,俾斯麦并不满足于此,他索性将战火引燃到了丹麦境内。丹麦只有区区4万兵力,对外还求援无望,面对着普奥的6万联军,丹麦只支撑了8个月,便战败投降了。
丹麦投降
四、埋下伏笔
丹麦为求停战,只能将刚到手的两个公国,拱手让给了奥地利和普鲁士。而俾斯麦也不食言,爽快地将荷尔斯泰因分给了奥地利。其实普鲁士正处于奥地利和荷尔斯泰因中间,这是俾斯麦的一个伏笔,奥地利想进入荷尔斯泰因,就必须经过普鲁士。可惜奥地利太过自信,认为普鲁士构不成威胁。也就忽略了这个问题。这也让奥地利,在18个月后便付出了代价。
埋下伏笔
结语:
俾斯麦的揭幕战打得十分完美,他抓住了天时,丹麦侵占两个公国,又抓住了地利,利用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使其不干涉战争。最后制造了人和,为了避免战后成为众矢之的,又邀请了奥地利一同出战。将天时地利人和完美结合到了一起。作为统一的功臣,俾斯麦可谓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