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国家处于四分五裂之际,民众对于统一便有着强烈的渴望,特别是国家还有过辉煌的历史,这种统一大国的情结尤为更甚。1861年,威廉一世当上了普鲁士王国的国王,面对着往日风光无限的德意志帝国,如今分裂成大大小小300多个邦国,他决心要实现国家的统一,重现德意志的荣光。即位之后的威廉一世,立即扩充军备,并且任命了许多有才干的人进行改革,这其中,便任命了有“铁血”著称的奥托·冯·俾斯麦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普鲁士王国
一、俾斯麦的从政之路
俾麦斯是地主家庭,在当时社会主流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所以俾斯麦并不受人待见。但他并没有自卑,反而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号称“学术之都”的哥廷根大学。毕业后的俾斯麦并不满足于继承父亲的庄园,他外出游览了欧洲各国,回到家乡后,便被任命为河岸的堤坝总管,这也是俾斯麦从政的开始。到了35岁,俾斯麦担任了普鲁士国会议员,当时的议员大都是一些以知识分子和小商贩为代表资产阶级,他们只会为自己争取利益,并不会考虑到国家的问题,但无奈他们占据着议会多数的席位,所以国家要实行政策总是议论不断,而难以施行。直到1862年,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宰相,这种混乱的局面才得以结束。
俾斯麦与威廉一世
二、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面对着议会争论不休却又能决定国家政策的问题,俾斯麦深知这势必会阻挡国家统一的步伐。所以在当上宰相的第一周,俾斯麦便发表了经典的“铁血”演讲,他慷慨激昂地说道:“重大的政治问题并不能依靠多数派的决议来决定,而是要靠铁和血来决定,自由主义并不能成为德国的指望,武力才是。”俾斯麦随后便开始施行他的铁血政策,第一项便是踢开国会,大力推行军事改革,扩充军备。俾斯麦了解这些议员的脾气,他们只会嘴上说说,并不敢真的对抗政府,所以面对议会威胁要对他进行罢免,他丝毫不在意,也不受影响。
国会
三、俾斯麦的三次战争
1864年,俾斯麦以丹麦侵占邦国的权益为由,联合奥地利,对丹麦进行作战。战争持续了8个多月,丹麦便被普奥联军打败了,不得已割让了领土。这是俾斯麦的第一场战争胜利,被称为“普丹战争”。
战争的胜利让俾斯麦信心大增,他随即开始铁血政策的第二步,那就是对奥地利作战。但奥地利毕竟是德意志最强大的邦国,要想打败奥地利还需要做一些铺垫。首先俾麦斯与奥地利的死对头意大利组成反奥联盟,然后又成功游说让英、法、俄保持中立,不干涉战争。做好铺垫后俾斯麦便挑起与奥地利的战争,最终在1866年打败了奥地利。这是俾斯麦的第二场战争胜利,被称为“普奥战争”。
法国眼见普鲁士强大起来,有统一德意志的倾向,这对于法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他不能再任由普鲁士发展下去。1870年,法国对普鲁士宣战,俾麦斯趁机将南北德意志联邦联合起来,与法国作战,只用了10个月的时间,普鲁士便打败了法国。这是俾斯麦的第三场战争胜利,被称为“普法战争”。
在铁血政策下,俾斯麦通过三次立国之战,统一了德意志。俾斯麦也成为了帝国的第一任首相,这是俾斯麦政治生涯最为高光的时刻。
立国之战
四、俾斯麦的落幕
俾斯麦并不是一个好战分子,他知道战争只是一种政治手段,是为政治服务的。所以统一后的德国,并没有再发动战争,而是维持和平,平稳的发展经济,让德国强大起来。威廉一世对俾斯麦深信不疑,自然支持他的政治主张,但自从威廉二世即位后,这份信任便荡然无存了。威廉二世深感俾斯麦权利过大,已经威胁到他的统治,再有就是威廉二世年轻气盛,他渴望建功立业,与俾斯麦推行的发展政策相悖。最终在1890年,威廉二世下令让俾斯麦辞职,俾斯麦抗争无果,只能被迫下台,结束了长达30年的政治生涯。
俾斯麦
结语:
俾斯麦是一个政治天才,他用过铁血政策,发动了三次立国之战,统一了德意志,又通过高超的外交手段,让欧洲保持和平,使德国可以得到发展,最终成为了欧洲强大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威廉二世的急功近利,罢免了俾斯麦,抛弃了和平发展的政策,还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让浴火重生后的德国,又一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