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认为北平不适合建都,毛主席犹豫之际,一高人帮他下定决心

追溯历史五千年 2023-10-07 18:08:35

一国之首都,就如同一个国家的心脏,对整个国家的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兴衰。

这种影响力,从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中,便可明显看出。

1949年初,国家解放胜利即将到来,毛主席开始思考首都应该选在何处,他心中对理想中的城市有个最明确的概念,那就是北平。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建设首都在北平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毛主席持续犹豫,难以确定自己的决策。

在古代学者的眼里,虽然北平曾多次成为历朝历代的首都,但他们并不认为它是建设首都的最佳选择,北平与北方的敌人只有一线之隔,容易受到入侵。

清朝时期,北京曾两次被外国列强攻破,自清朝末年开始,很多知识分子都呼吁迁都,康有为和梁启超都认为,首都应该迁往西安。

身为历史学者的毛主席,对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有深入的了解,他清楚明白古代学者对创建首都在北平所提到的所有问题。

因此,毛主席在考虑建设首都的问题上,始终未能做出决定,在西安、南京、武汉、北平等城市之间不停挣扎,甚至曾经考虑过哈尔滨。

1948年,随着全面胜利的解放战争不断推进,党中央开始着手筹备新中国的各项事宜,于是选址国都成为了议事日程的一部分。

同年4月份,党中央准备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当时毛主席就提出让会议地点设在哈尔滨,那时他已经打算把哈尔滨定为新中国的首都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1945年8月,苏联红军和东北抗日联军联手解放了哈尔滨,使其成为全国最早解放的大城市,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和政治意义。

除此之外,哈尔滨也是我国东北解放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更是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的所在地,因此具有极佳的地理战略地位。

但后来考虑到哈尔滨的地理位置偏远,便不再考虑这个选择。

1948年11月8日,毛主席与薄一波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谈话,指定把接管北平、天津的任务交给了中共中央华北局。

这次谈话,毛主席显然已经打算把首都定在北平,但他深知建设首都在北京存在的弊端,所以最终为何选了北京呢?

这一切都从王稼祥开始说起,在毛主席仍在犹豫之时,王稼祥的到来为他确定首都在北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王稼祥和毛主席久经沙场,是多年的老战友。

1949年1月下旬,西柏坡准备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时任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的王稼祥应邀而来,在会前他先去找毛主席。

两人在聊天的时候,毛主席直截了当的问道:“全国解放就快到了,我们的首都应该在哪里更合适?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王稼祥思考了一下,回答说:“将首都定在北平如何?”

毛主席示意他继续说下去,然后王稼祥说出了他的分析,他认为北平离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更近,国界长且无战争之忧。

毛主席点头表示赞同:“那西安如何呢?”

王稼祥认为西安的缺点就是位于偏西,而现在中国的经济重心在沿海和江南,所以不适合在西安。

在古代,建设首都在北平的确存在着弊端,那就是过于直面北方的少数民族,但在新中国时期,国防问题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最后在王稼祥的建议下,毛主席最终决定将北平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他说:“稼祥,你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很符合我的想法。”

1949年9月23日,第六小组印发提交全体会议讨论,其中关于国都选址的意见为:我们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应设在北平,并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0 阅读: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