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灭亡怪小冰期,明末气温也就降低了1度,有多大影响?

千琴人间百态 2025-03-01 04:46:18
这是在国内最大问答网站上的一个有趣提问,让我们来看一下广大网友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 广州这种地方都开始下大雪了,黄河都断流了,长江都开始大面积结冰了,全国尤其是内地粮食产量降低50%以上。 这叫“能有多大影响?” ———————————— 1945年,广岛的平均气温上升了3摄氏度。 放到全日本范围,平均气温上升还不到1摄氏度。 ———————————— 虽然我并不完全认同小冰期导致明朝灭亡的观点。 但“也就降低了1个摄氏度”是什么发言? 你知道平均气温降低1个摄氏度是什么概念吗?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一千多年气温上升了4-5摄氏度。对,这个叫极热。 ———————————— 2022年,这是咱们都亲身经历的一次大旱年,那个热相信题主应该是记忆犹新的。是1850年以来的第四次全球性高温。 年平均气温较过去,也就高了1.15摄氏度。月平均在0.24摄氏度左右。 所以题主你觉得“也就降低了1个摄氏度”的小冰期影响大不大么。 ———————————— 平均气温降低1摄氏度能有多大影响呢?可以拿商朝做个对比,商朝时期的河南,森林密布,河泽遍地,林间到处都是犀牛和大象,河里游曳着鳄鱼和大鼋……整个气候环境看起来不像中国,反倒更像是亚热带的东南亚和印度,而那时的平均气温也就比现在高2摄氏度。 所以明朝平均气温比现在低1摄氏度会造成多大影响呢?自己体会吧。 如果体会不到,我可以再举个例子,大约7万年前,人类经历了自诞生以来离灭绝最近的一次灾难,位于印尼的多巴超级火山喷发,大约3000立方公里的火山灰被抛入大气层,三天后就遮蔽了半个地球,距离火山口100多公里外的马来西亚堆积了7米厚的火山灰,距离火山口2000多公里外的印度堆积了5厘米厚的火山灰,然而更多的火山灰都悬浮在平流层中数年不会降下,这些火山灰遮蔽了阳光,导致气温骤降,降雨量减少,植物大量枯萎死亡,大量的史前人类因找不到足够的食物而饿死,科学家估算挺过这次灾难的人类可能只有2000人。而这次差点毁灭人类的史前浩劫也只是让平均气温降低了3.5摄氏度而已。 ———————————— 这个平均降低一度的“平均”就很有意思 一位统计学家在过一条平均水深一米的河的时候被淹死了。 ———————————— 可还记得初中课本上的《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杭州冬天平均温度为4~12摄氏度 杭州的纬度是北纬30.3,亚热带的冬天都能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景观 而文中时间为崇祯五年,明末 ———————————— 没记错的话,商周时期,黄河流域有鳄鱼,犀牛。 “也就降低1个摄氏度”? 多上几度,你是想中国灭绝吧! ———————————— 这个逻辑是这样的。 降低1摄氏度,是全球平均降低了1摄氏度。我们知道,全球大概有70%都是海洋,而海洋的比热容要比陆地大得多,所以陆地的平均气温可能降低了3-5摄氏度甚至更多。 气温下降的直观体现就是变冷,但最主要的影响并不是变冷,而是干旱。陆地上的水一部分来自于河流,而河流的水来自于冰川融水,还有一部分来自于海洋蒸发的水降落到陆地上。而气温下降,冰川融水减少,海陆水循环减慢,陆地的水资源就会大大减少,所以明朝末年才会发生那么多次旱灾。 再有,这种变化最大的不是在沿海,而是在内陆,生活在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深受其害。草原本来就比较干旱,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就会导致生态失衡,土地沙化。游牧民族活不下去,怎么办,南迁吧,这样就和中原的农耕民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国历史上几次大乱世,说到底,都是因为小冰期导致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矛盾产生的,比如魏晋南北朝,比如宋元,比如明清之际。 不过小冰期说到底只是外因,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所有事物的主要原因都是内因。明朝灭亡的最主要原因,还是要从它自己的统治上去找。比如导致魏晋乱世的小冰期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羌人大量内迁,但是直到西晋八王之乱后,才真正开始了五胡乱华。为什么呢? 张文木先生的《气候变迁与中华国运》中说:“天有冷暖,人有祸福,人定兮胜天,人不定兮天胜,其间的差别是政治。” ———————————— 在明末,连要跳水自杀的人都觉得水太凉,你就说冷不冷吧。 ———————————— 虽然明朝灭亡不能只怪罪小冰河期 但是你“也就”的这个1度,确实曾让大明临高县“雪困三日” 哦,对了,这地方在海南岛 ———————————— 明代有11年出现全国性的偏旱或偏涝情形,偏旱的年份多达 8 年,而偏涝的年份有3年。其中,受早范围达100个县以上的特大早灾发生在1544 年、1589 年、1640 年,受涝县数超过81个县的特大涝灾出现在 1522 年、1569 年和 1608 年。 明清以来黄河以北地区13个极端干旱年份,明朝就占了7个。 南撤 1580年以后,中国北方气候显著冷干,长城附近的自然环境恶化明显趋于恶化,北边屯田收入降低。“沿边城堡,风沙日积, 万历年沙壅或深至二三丈者有之,三四丈者有之。” 1583年,延、宁二镇丈出荒田一万八千九百九十余顷,但,二镇地方沙碛,领过田数未必处处可耕; 甘肃镇官员称“地土瘠薄,天气寒冷,耕种无时”,“附近力勤者种一歇二,方能收获;地远力薄者三四年方种一次”这相较于明初及嘉靖年间的甘肃丰产情形,已不可同日而语。 万历二十二年(1594 ) , 山西官员称“三晋田地瘠薄,半是山岭。钱谷不敷,兼苦水旱” 万历末年首辅叶向高估计全国屯田“及嘉、隆以来,虽时盈时耗,而较其现存之数,大约损故额十之六七矣”。 万历三十四(1606)涂宗浚任榆林巡抚都御史时,陕北边墙“东自常乐堡起,西至清平堡止,俱系平墙大沙,间有高过墙五七尺者,甚有一丈者,榆林等堡芹河等处大沙北墙高一丈,埋没墩院者长二万三十八丈三尺。 崇祯十一年(1638) ,宜府、大同镇卫所的屯田己是“耕耘于砂硕之中、颇多得不偿失” 粮食1581~1644收成转差 16世纪末以后气候又复转冷,全国粮食亩产量较16世纪中叶明显下降,旱蝗灾害增多。 据历史记载,明嘉靖时正定地区垦田1亩可收谷1石,万历年间己不足5斗。 广东潮阳地区在1596年亩产约3.8石谷,至1625、1635 年己减至2.5 石; 长沙地区在祟祯年间的丰年之收不过于2石米,较之嘉靖年间少了0.5石; 太湖流域在明末时亩产量仅为 1~3 石米。 明末清初, 张履祥亦言:“十年之耕不得五年之获”。 因粮食减,明末20余年全国饥荒发生频次及其严重。 鼠疫 明朝华北地区共出现过两次大鼠疫传播期: 一是万历八至十六年(1580 - 1588),曾波及山西全境以及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二是崇祯六至十七年(1633 - 1644 ) ,从山西省逐渐扩散至陕北、河南、河北及京津等地。 这两次鼠疫的流行,当与明后期 1577 - 1591 年、1629 - 1644年发生的严重干旱有关,即早灾使得饲草歉收,鼠和旱獭等啮齿类动物被迫迁徙寻食,增加了与人类的接触机会,同时在旱灾所引发的饥荒下,人类被迫从鼠窝掘食,甚至食鼠充饥。 明朝灭亡气候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压迫。 在萨尔浒战败战败之后,只好把战争负担转移到百姓身上,赋税增加,从每亩地二银钱增加到九银钱。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使得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0 阅读:0

千琴人间百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