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舌尖4》里,这道“鲜”味温州人最常吃!

柳子涵吖 2025-02-15 14:41:03

温州鳗鲞,这玩意儿可有意思了。你说它是鱼吧,可又不完全是鱼的味道。晒干了的鳗鱼,咸香扑鼻,一口下去满嘴留香。温州人可喜欢这口了,家里没它好像缺了点啥似的。

龙港舥艚渔港,每年这个时候都热闹。渔民们忙着把刚捕的海鳗剖开晒制,密密麻麻地铺在竹架上。阳光晒着,海风吹着,鱼身上慢慢泛起一层白霜。这可不是坏了,而是鲜味在发酵呢。有人说这味道有点冲,可熟悉的人闻着就觉得香。

晒鱼可是门学问,时间长短全凭经验。有的鱼小,两三天就行了。大点的得晒上一周。你别看渔民粗手大脚的,可摸鱼的功夫可精着呢。干湿度刚刚好,这才是好鳗鲞。

以前没冰箱,温州人就靠这法子储存海鲜。谁能想到,这无奈之举竟成了一道美味。风干的过程中,鱼肉里头不知道发生了啥化学反应,反正就是越来越香。

洞头有个叫后坑的小渔村,那儿的人钓鳗鱼可有一手。听老人们说,这门手艺都快传百年了。他们钓上来的鲜鳗,那可是做鳗鲞的上等货。鱼刚上钩,就直接挂在船上晾着。等到靠岸,鱼也差不多晒好了,这叫一举两得。

说起吃法,温州人可有的是花样。最简单的就是清蒸,可这简单里头有讲究。鳗鲞洗一洗,切成小块,撒点料酒,再来几片生姜。一蒸,香味就出来了。有人喜欢蘸酱油或醋,那味道,啧啧,绝了。

清蒸看着简单,可真不是谁都能蒸好的。火候掌握不好,鱼肉就老了。时间长了,鲜味就跑了。这里头的门道,得慢慢琢磨。有的老饭店,就靠这一道菜吸引了多少回头客。

有时候,光吃鳗鲞觉得腻,来点青菜解腻。芹菜就不错,脆生生的,清香可口。把鳗鲞炸得金黄,再和芹菜一起翻炒。咸香中带着清脆,这口感,绝了。

芹菜炒鳗鲞,听着简单,可里头有门道。先把鳗鲞炸一炸,这样更入味。然后放点五花肉和蒜,煸出香味来。再把炸好的鳗鲞倒进去,沿着锅边淋点料酒,这味道就出来了。

调味也有讲究,盐啊,鸡精啊,还得来点香醋。最后加点高汤,要是没有,开水也行。等汤汁收得差不多了,芹菜下锅。这芹菜可不能炒太久,断生就行,脆嫩爽口。

这道菜,可以说是海陆大餐了。鳗鲞的咸香,芹菜的清脆,还有五花肉的油润。一口下去,满嘴生香。有人说这菜太油腻,可温州人觉得,这才叫美味。

要说温州人最爱的搭配,鳗鲞炒腊肉可排得上号。两样咸货一起炒,听着就过瘾。先把鳗鲞和腊肉都洗干净,切成小块。腊肉得切薄点,不然不好熟。

锅里放点油,把腊肉煸出油来。等腊肉边儿有点卷,就是火候到了。盛出来先放着。锅里剩的油,别倒,这可是精华。放点姜蒜干辣椒爆香,然后鳗鲞下锅。

鳗鲞炒到微黄,加点料酒去腥。这时候把腊肉倒回锅里,一起翻炒。来点生抽调味,还得加点糖,不然太咸。最后撒点青蒜,炒到断生就行。这菜,趁热吃才够味。

鳗鲞这东西,说白了就是晒干的鱼。可在温州人眼里,它可不止是一道菜那么简单。它承载着太多回忆,太多故事。每次吃到鳗鲞,仿佛就回到了小时候。

奶奶的厨房里,总有股咸香味。那是她在做鳗鲞。记得她总说,好鳗鲞得晒得刚刚好。太干了不行,太湿了也不成。她总能掌握得恰到好处,这大概就是岁月沉淀的智慧吧。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觉得鳗鲞太咸了,不合口味。可对于老一辈温州人来说,这味道就是家的味道。离家再远,只要尝一口鳗鲞,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鳗鲞这东西,看着是老古董,可也在与时俱进。有些厨师开始尝试新的做法,把鳗鲞和西餐结合。听着怪怪的,可尝起来还真不错。这大概就是传统与创新的碰撞吧。

年轻人对鳗鲞的态度,也在慢慢变化。以前觉得土,现在反而觉得有格调。有的人还专门学习怎么做鳗鲞,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这种变化,让人看到了希望。

有人说,鳗鲞可以成为温州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确实,这小小的鱼干,承载着温州人的智慧和情感。通过它,或许能让更多人了解温州的文化。

当然,发展鳗鲞产业也面临着挑战。怎么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又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这需要智慧,需要创新。但只要用心,相信鳗鲞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鳗鲞,说到底就是条鱼。可对温州人来说,它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代表着温州人的智慧,代表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每次吃鳗鲞,都像是在品味一段历史。从渔民出海捕鱼,到岸边晾晒,再到厨房烹饪,每个环节都凝聚着温州人的心血。这份用心,这份执着,造就了鳗鲞的独特魅力。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条咸鱼吗,有什么大不了的。可对懂的人来说,鳗鲞里头有故事,有情怀。它是温州人的骄傲,是舌尖上的温州味道。

所以,下次再吃到鳗鲞,不妨慢慢品味。那咸香中,藏着温州人的智慧;那鲜美里,蕴含着温州的文化。让我们一起,用舌尖感受温州,用心灵触摸传统。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