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提到张艺兴,第一反应往往是“流量偶像”“舞台王者”。但在电影《不说话的爱》中,他选择了“沉默”,却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掌声——不仅来自银幕前的观众,还有一群长期被忽视的听障群体。
不同于传统的“文戏挑战”,这一次,他要演的是一个几乎不说话的角色——聋人父亲“小马”。为了真正“听不见”,他在开拍前闭关学习手语,连情绪表达都靠“手的语言”完成。每天6小时的训练,3000个手语词汇的掌握,不是演员基本功,而是一场深入到生命体验的角色交付。
导演沙漠毫不吝惜赞美:“他的手语比很多听障朋友都要纯熟。”甚至在杀青之后,张艺兴依旧习惯性用手语交流——这种“习惯”,可能是演员职业生涯中最真实的褒奖。
片中最让人泪崩的一幕,是他用手语比划“别带走她”时,眼神空洞却情感汹涌。没有一句对白,手却在颤抖,情绪却喷涌而出。听障演员当场落泪,工作人员一度哽咽暂停拍摄。这种“沉默的爆发力”,打破了人们对“流量”只会耍帅的刻板印象。
电影不只是电影。《不说话的爱》用一个家庭的故事,照进了全国3000万听障人群的现实。张艺兴不只是在演戏,更在推动:影片特别推出“助听字幕版”,他在路演中呼吁公众学习基础手语——当流量为沉默者发声,这就是责任感的演化。
张艺兴不是第一次演戏,却第一次如此被认可为“演员”。
影评人称这是“教科书级无台词演技”,观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这不是一次转型,而是一次“回归”:回归到真实的表演本质,回归到演员对社会议题的回应能力。
在这个喧嚣的娱乐圈,他选择沉默发声,最终让世界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