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强省会”这个话题上,济南和南京,是一对难兄难弟。
虽然GDP双双突破万亿,却因经济占比不足14%、人口首位度跌破10%,分别位列“最弱省会榜”的前两名。
而事实上,这两个省会,无论从经济数字上还是从实际体感上,都在本省堪称“弱”地可怜。

在经济强省当省会,为何反而成了"弱势群体"?
谁是真正的"强省会"?
在讨论省会强弱时,GDP总量并非决定性因素,经济占比才是核心指标。
银川GDP虽仅2600多亿,却占宁夏全区51.9%的经济体量;
长春以7000亿GDP独揽吉林54.2%的经济产出,形成典型的"一省一城"格局。
反观济南和南京,尽管经济总量可观(南京1.74万亿、济南1.27万亿),占全省比重却分别低至13.5%和13.76%,在全国省会中垫底。
更尴尬的是,两城都未能坐稳省内经济"头把交椅"——南京长期被苏州压制,济南则被青岛远远甩开。
这种"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直接制约了省会的区域辐射能力。
“弱省会”经济人口的双重弱势
两座城市的弱势不仅体现在经济占比上,人口集聚能力同样堪忧。
济南常住人口943万,仅占山东9.4%;
南京954万人口,占比11.2%,均未突破千万门槛。
相比之下,西安(占陕西26.3%)、海口(占海南27.6%)等省会展现出强大虹吸效应。
近年来,济南通过合并莱芜、南京布局江北新区试图破局,但首位度不升反降——南京从14.4%降至13.5%,印证了发展惯性的强大阻力。
这种困境根源在于所在省份的特殊性:
江苏"十三太保"全部跻身全国百强市,山东则有青岛、烟台、潍坊等多中心并立,均衡发展的模式客观上削弱了省会集聚力。
三大原因促成“弱省会”
深入分析沿海省份的"弱省会"现象,可发现三大原因,也堪称这些省份的先天短板:
首先,这些省份内都有一个或多个经济极为发达的港口城市,这些港口城市依托外贸迅速崛起,在客观上对整个省份乃至周边起到了虹吸作用。
青岛港年吞吐量超6亿吨,带动周边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苏州借力上海建成完整产业链,两座"经济副中心"直接分流省会资源。
其次,计划单列市的特殊政策形成了分流效应。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均位于沿海地区,青岛、厦门等城市享有的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客观上削弱了省会的资源集聚能力。
最后,超级城市的虹吸效应不可忽视。南京虽为江苏省会,但上海都市圈已将其周边的苏锡常等城市纳入辐射范围,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
如何破局?
省会城市“弱”,到底好不好?
这个问题仍旧不好说,好与坏也在互成因果,但两个城市也都正在开展相关突围方法:
如济南建设马上进入5个年头的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正借势国家级新区和黄河战略,打造黄河中下游科创高地,通过"强链补链"培育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如南京依托53所高校资源,重点攻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2万家......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家严控大城市扩张的背景下,两城必须摒弃"摊大饼"思维,转向"功能提升"的新赛道。
南京都市圈已跨省联动安徽4市,济南正推动与郑州、西安的黄河流域协同——这种跳出行政藩篱的开放式发展,或许能为"弱省会"转型提供新范式。
正如区域经济学者所言:"未来省会的价值不在'体积'而在'质量',谁能率先打造不可替代的核心功能,谁就能赢得新一轮城市竞赛。"
经济强省的省会首位度都比较低,反之经济弱省的省会首位度都比较高,经济强省通常是多点开花,发展均衡,经济弱省则只能倾尽资源去打造一座省城,从这方面来讲,其实弱省会不弱强省会不强,这是跟一个省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的,担心弱省会什么的简直就是杞人忧天
破他么什么局啊?作为南京市民我们就希望南京市人口越少越好。
感觉济南的前景比南京略好一些,济南在省内有辐射空间,南京区位很难施展拳脚,山东省也已经意识到济南发展的重要性,各种资源对济南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
什么逻辑?!那些一城独大的,大多为靠救济的穷省而已![墨镜]
一家独大弊端也很多,还是共同发展好!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可别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