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在历史上太有名了。都知道秦国大败合纵攻秦的六国是在函谷关,老子著《道德经》也在函谷关。但许多人都不知道,历史上函谷关有两座,一座叫秦关,位于河南灵宝市;一座叫汉关,位于洛阳新安县。秦关关楼早已不存,现在的关楼是1992年重建的。而汉关遗址犹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因此,我选择去看汉函谷关。
从游客中心去关楼遗址,跨过一条小河,远远就看见一个巨大的土台。在炙热的阳光下走到关楼前,方知刚才看见的土台是关楼阙台。北阙台俗称鸡鸣台,南阙台俗称望气台,是函谷关遗址的角楼遗存。很高大。
汉函谷关始建于西汉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由西汉楼船将军杨仆兴建,是西汉、东汉王朝设在长安、洛阳之间的著名关塞,也是东汉王朝定都洛阳以后,以洛阳为起点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第一要塞。当年,这里熙来攘往;如今,只留一片静寂。除了守门将士的雕塑,就是我们几个小伙伴了。
关楼坐西向东,现存关楼曾于一九二三年重修。修复后的关楼本来是上、中、下三层,现上层已坍塌。下层高9米,有东西相通的拱形通道。东边门洞上方“函谷关”几个字苍劲有力,是明万历间新安知县邵纯谦主持第一次重修后遗留;门上有一副对联:“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是民国11年新安知县葛邦炳所题。
西边门洞也有一副对联,字迹幻漫看不太清楚,幸亏有拓片在,写的是"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不知是谁的手笔,没见介绍。
沿着坡道,可以登上关楼二层。二层敌楼青砖所砌,为四面相通“十”字形对称窑洞,四门洞开,正顶十字交缝,四室相通,每室各嵌“无字碑”两通。站在门洞中拍下的照片很漂亮。站在关楼上下望,黄沙漫道,寂寂无人。
关楼四周连接着护关城墙,城墙高大,均夯土而成。据专家研究,关城遗址夯土成分主要包括石英、长石、云母和方解石等,没有添加生石灰和淀粉类物质。结构致密,版筑时经过人工选配,一点也不逊色于后来的三合土。
南阙台后方,有一个大棚,是考古发掘展示区。关楼的考古工作始于2012年6月,发掘了关城东墙、南城墙、排水渠、马道、建筑基址、护堤等汉代遗迹。这里展示的正是关城东墙遗址,发现的墙基保留完整、结构精妙,规模堪称当前国内现存城墙遗址之最。关城东墙与南阙台相连,大部分用夯土修筑,东西两侧以阶梯状逐渐向上收。在关城东墙附近还发现有排水渠、马道和水口遗迹。两条排水渠,一条呈南北向,北高南低,另一条呈东西向,东高西低。
关楼的考古工作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遥想2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就能有如此高超的建造技术和艺术,真的不能不由衷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