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营口东盛医药连锁的 “假药风波”
在人们的认知里,医药连锁公司本应是健康的守护者,每一盒药品都承载着患者康复的希望。然而,营口东盛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却打破了这份信任,陷入了一场令人咋舌的 “假药风波”。
处罚决定文书号为辽药监 (稽八) 罚〔2025〕1 号的这份文件,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将营口东盛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的违法行为公之于众。该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 91210882399386434T ,法定代表人是韩亮。谁能想到,在韩亮的管理下,公司竟做出了销售假药的恶劣行径。他们销售的假药是 “四味脾胃舒颗粒”,别看这货值金额只有 133.6 元,违法所得仅 33.5 元,数额看似不大,但其背后隐藏的问题却不容小觑。这就好比千里之堤,小小的蚁穴若不重视,也能让大坝崩塌。
营口东盛医药连锁有限公司销售的这假药 “四味脾胃舒颗粒”,究竟从何而来?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一条错综复杂的利益链。从多地假药查处案例来看,假药的来源往往十分隐蔽。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谋取暴利,不惜铤而走险,在一些监管薄弱的角落,搭建起非法的药品生产窝点。他们可能使用劣质原料,粗制滥造药品,完全不顾患者的生命健康。
就拿 “四味脾胃舒颗粒” 来说,它或许是从那些地下黑作坊中诞生,通过层层转手,混入正规的药品流通渠道。可能是上游供应商为了降低成本,明知是假药却依然采购,再卖给像营口东盛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这样的下游企业 ;也有可能是在运输、仓储环节中,假药被偷偷替换进去。曾有案例显示,一些假药通过伪装成正规药品的模样,利用物流的漏洞,从偏远地区运往全国各地,最终出现在消费者面前。营口东盛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或许也未曾料到,自己会在不经意间成为了这条黑色利益链上的一环,将假药送到了患者手中 。
假药 “四味脾胃舒颗粒” 流入市场,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且极其严重。从身体健康层面来看,患者本是带着康复的希望购买药品,期望 “四味脾胃舒颗粒” 能缓解脾胃不适 。可假药根本无法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延误病情是最直接的后果。比如,一位脾胃虚弱的患者,长期服用假药,不仅脾胃问题得不到改善,还可能因病情的拖延,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营养不良、消化性溃疡等,让身体遭受更多痛苦 。更可怕的是,假药的成分往往不明确,其中可能含有有害杂质,这些杂质进入人体后,会对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严重威胁生命健康。
除了身体上的伤害,假药对消费者心理和社会信任的打击也是巨大的。当患者发现自己服用的是假药时,内心会充满愤怒、恐惧和失望。他们对医药行业的信任瞬间崩塌,以后再购买药品时,会充满疑虑,甚至可能对正规药品也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信任危机一旦形成,会在社会中蔓延开来,影响整个医药市场的稳定。人们会对药品的质量产生怀疑,对医生的处方、药店的推荐都不再放心,这无疑会阻碍医疗行业的正常发展 。
在营口东盛医药连锁有限公司销售假药一案中,我们不得不审视法律这把高悬之剑在实际执行中的精准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百一十六条规定,生产、销售假药的,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吊销药品批准证明文件,并处违法生产、销售的药品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的罚款;货值金额不足十万元的,按十万元计算 ;情节严重的,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或者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十年内不受理其相应申请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五条也明确指出,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未违反《药品管理法》和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并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销售或者使用的药品是假药、劣药的,应当没收其销售或者使用的假药、劣药和违法所得 。
然而,在实际执行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就拿营口东盛医药连锁有限公司销售假药 “四味脾胃舒颗粒” 来说,仅没收了违法所得 33.5 元 。这不禁让人质疑,如此轻微的处罚,是否真正起到了威慑作用?在现实中,一些企业或许会心存侥幸,认为即便被查处,处罚也不过如此,相较于销售假药带来的巨大利益,这点处罚根本不值一提。这也反映出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处罚力度不够、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从以往的假药案例来看,部分地区在查处假药案件时,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监管力量不足等原因,导致一些销售假药的企业未能得到应有的严惩。有些企业只是被象征性地罚款,停产整顿的期限也很短,没过多久又重新投入生产和销售。这不仅让法律的威严大打折扣,也让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切实保障。法律之剑若不能精准落下,就无法斩断假药背后的利益链,医药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
营口东盛医药连锁有限公司销售假药一案,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医药行业在监管和企业自律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从监管层面来看,尽管我国有一系列完善的药品监管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存在诸多漏洞。
监管力量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在广大的基层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的乡镇和县城,监管人员数量有限,却要负责众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的监管工作,难免会出现监管不到位的情况。而且,监管技术手段也相对落后,难以对假药的流通进行精准追踪。一些假药通过网络销售,监管部门在监测和查处时面临很大困难 。
从企业自律角度而言,部分医药企业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意识,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药品质量和患者安全。像营口东盛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或许是为了降低采购成本,或许是对药品质量把关不严,才导致假药流入市场。这也反映出整个医药行业在企业内部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存在不足 。
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必须加强监管力度,增加监管人员数量,提升监管技术水平,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药品全产业链的实时监控。同时,企业自身也应提高责任意识,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药品质量追溯体系,从源头上杜绝假药的出现 。
营口东盛医药连锁有限公司销售假药 “四味脾胃舒颗粒” 一案,只是医药行业众多问题中的冰山一角。药品安全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健康,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不能让假药成为威胁生命的 “定时炸弹”,也不能让患者的信任在假药的冲击下支离破碎。
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企业要增强自律意识,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斩断假药利益链,让医药行业重回正轨,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坚实堡垒,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放心用药,重燃康复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