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硕士王青松,攒够350万后,携妻隐居深山11年,后来怎样了?

昭华文使 2024-10-17 14:14:52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慢生活”和“田园生活”,试图逃离城市的喧嚣,寻找内心的宁静。

然而,真正能够放下一切,隐居深山的人却寥寥无几。

北大硕士王青松和他的妻子张梅,就是这样一对特立独行的夫妇。

他们在2000年毅然辞去北大教师的工作,带着350万积蓄隐居深山11年之久,上演了一场现实版的“桃花源记”。

然而,隐居的生活真的如他们想象般的那么美好吗?这么多年过去,他们过得怎么样了?

消失已久的老同学

2010年,时任记者的唐师曾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里的男人请求他去到自己所在的地方,帮忙宣传自己种植的绿色蔬菜。

答应了男子的请求以后,唐师曾挂断了电话,他总觉得电话里男人的声音耳熟,但一时想不起来。

带着探究,唐师曾带着相机和设备来到了男人所说的深山,在来的路上,唐师曾看到了山上新鲜的绿色蔬菜,他停车下来查看了一下,感觉很是不错,于是拍了几张准备拿回去做素材。

看着这些蔬菜,唐师曾迫不及待的想去见一见种植这些蔬菜的人,经过将近6个小时的路程,唐师曾终于看到了山上的房屋。

到了门口,唐师曾礼貌的敲了敲门,等待里面的人开门,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开门的人居然一下子就认出了他。

看着眼前胡子拉碴,堪比野人面容的人,唐师曾陷入了迷茫,他做记者很多年了,并不记得自己曾经来过这里,也不记得自己见过这样的人。

唐师曾礼貌的询问自己是否见过男人,没想到男人听到他的话笑了出来,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姓名,他说:“我叫王青松。”

听到这话,唐师曾震惊不已,他不敢相信曾经的北大学霸居然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从白马寺到北大

1957年,王青松出生在河南洛阳新安县五头镇河北村,年幼时他被送到了白马寺学习武术,在这里,他不仅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武艺,更培养出了惊人的记忆力。

每天清晨,他都会在寺院的钟声中醒来,开始一天的修炼,晚上,他会在昏黄的烛光下默记经文,这种严格的训练为他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4年,高中毕业的王青松凭借出色的表现被选拔到信阳地委机要局工作,在这里他的记忆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工作能力,也让他对知识产生了更强烈的渴望。

1979年,怀揣着对知识的热爱,王青松以洛阳市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了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初到北大,他被这所百年学府的学术氛围深深吸引。

他常常泡在图书馆里,阅读各种典籍,探讨国际政治理论,他的勤奋和聪明很快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1983年,王青松成功考取了北大法律系的硕士研究生,三年后,硕士毕业的王青松选择留校任教,开始了他在北大的教学生涯。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他充满热情,希望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然而,命运的齿轮却悄然转动,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敏锐的王青松看准时机,结合自己的武术背景和对老庄思想的研究,在北大开设了一门养生课程。

就在这个养生班上,王青松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北大英语老师张梅,张梅比王青松小12岁,气质出众,当她第一次走进教室时,王青松就被她的气质所吸引。

随着接触的增多,王青松和张梅渐生情愫,他们常常在湖畔散步,讨论人生理想,尽管年龄有差距,但他们在精神上却十分契合。

不久后,两人决定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此时的他们并不知道,后来的他们即将走向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

决定隐居

1990年代初,王青松的人生遭遇了一系列挫折。

他两次报考博士均告失利:1990年报考哲学系汤一介教授的博士生,虽然他成绩第一但并未被录取,次年他报考法律系博士,再次落榜。

与此同时,妻子张梅的职业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她连续五年未能通过讲师评定,这让她感到十分沮丧。

更让她感到不适应的是,学校开始要求教师们学习使用电脑,张梅对这种新技术感到陌生和抗拒,她坚持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有效,这种态度与学校的要求越来越不相符。

这些挫折让王青松夫妇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他们开始讨论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环境污染、生活压力、价值观的变化等。

王青松发现,自己越来越厌倦城市的喧嚣,渴望回归自然,张梅也表示,她希望能为未来的孩子创造一个纯净的成长环境。

就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们心中萌生:远离城市,隐居山林,他们开始幻想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在那里,他们可以自给自足,远离现代社会的纷扰。

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最终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梦想。

1994年,王青松夫妇开始在北京郊区租房,尝试田园生活,他们在小院里种植蔬菜,饲养鸡鸭。

每天清晨,他们都会被鸡鸣声唤醒,开始一天的劳作,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让他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1995年到1998年间,他们更进一步,利用周末和假期在现在隐居的山区租地10亩进行耕作,他们学习农业知识,尝试种植各种作物。

虽然常常会遇到困难,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把这些都当作为未来隐居生活积累经验的机会。

1998年,张梅毅然辞去了北大教师的工作,两年后,王青松也正式离开了北大,他们在北京与河北交界处承包了2500亩山地,租期50年,这片土地将成为他们未来的家园。

就这样,这对夫妇带着350万积蓄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踏上了隐居深山的旅程。

回归自然的11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掌握了种植和养殖的技巧。

他们种植了玉米、高粱、小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芹菜、白菜等蔬菜,果园里种满了桃树、杏树、枣树和苹果树,四季飘香。

每到收获季节,他们都会感到无比欣喜,这是他们辛勤劳动的回报。

他们还饲养了各种牲畜:20多头牛、200多只羊、3头猪,还有若干鸡鸭,2头骡子用于耕地,1头驴则成为他们在山中的代步工具。

为了追求原始的生活方式,王青松夫妇几乎不用任何电器,也不施化肥,他们用草木灰、皂荚替代洗衣粉、肥皂和牙膏,用秸秆制作一次性筷子。

在整个房屋中,唯一的现代设备是几盏太阳能灯,这种生活方式虽然艰苦,但他们却感到无比自在。

然而,这种看似恬淡的生活背后,隐藏着诸多挑战。

隐居生活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间推移,350万的积蓄逐渐耗尽,经济状况日益紧张,他们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增加收入。

除此以外,他们与当地村民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有村民偷羊,甚至一度锁住他们的大门,阻止他们出入。

这些冲突让王青松夫妇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他们开始意识到,即使在深山中,也无法完全逃避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最令人担忧的是儿子王小宇的教育问题,长期与外界隔绝,小宇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音乐、美术等科目也无法得到系统的学习。

虽然王青松和张梅都尽力教导儿子,但他们也清楚,这种教育方式存在局限性,儿子无法得到最好的教育。

此外,长期与社会隔绝也导致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每次出山采购,他们都会感到恐慌,无法与陌生人正常交流。

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他们感到越来越力不从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让这个家庭陷入了两难境地。

2011年,在种种压力之下,王青松联系了北大同学唐师曾,寻求帮助,他希望能调解与村民的纠纷,同时计划出版一本书,讲述他们的隐居经历。

王青松还希望推广他们种植的无污染农产品,计划以市场价10倍以上的价格销售,他相信,这些纯天然的产品会受到城市人的欢迎。

虽然打算回归社会,但王青松表示,他们只打算回归社会3年,之后仍将继续隐居生活。

再次销声匿迹

得知了王青松的故事以后,唐师曾特地写了一份博文发到了网上,很快就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王青松一家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他们的故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北大附小表示愿意接收王小宇入学,给予这个特殊家庭的孩子一个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

一些富豪同学得知消息后也表示愿意提供经济帮助,希望能减轻王青松家庭的经济压力。

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王青松的一些言论引发了北大的不满,具体内容虽然不得而知,但显然触及了某些敏感话题。

这导致小宇的入学计划受阻,原本看似光明的前景突然变得暗淡。

随后,王青松一家再次销声匿迹,之后再无公开报道,他们是否继续留在山中,还是最终选择回归社会,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

参考资料

北大教师夫妇:为了热爱自然隐居 华西都市报

北大高材生“归隐”深山20年 为儿子准备回归社会 中国广播网

北大教师夫妇遁入深山十几年 为寻心中桃花源 科学网

洛阳籍北大教师王青松 遁入深山当隐士 洛阳网

0 阅读:9

昭华文使

简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