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铮在刚出生时就被医生宣判了“死刑”,医生说只要拔掉呼吸管,丁铮短短的一生就彻底结束。
但丁铮的母亲邹翃燕在签了五份病危通知书后,还是把他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并坚定的表示要与病魔抗争。
尽管旁人都劝她放弃,丈夫也因此跟她离婚,但她从不后悔当初的决定。
她也曾做过最坏的打算,用一生陪伴孩子后,在人生的尽头把孩子一起带走。
可那个被医生断言会因为脑瘫成为智力障碍者或者终身瘫痪的孩子,在邹翃燕的陪伴下,一步步的击碎了医生的诊断。
丁铮从只能躺着,变成了可以站着,后来又能自如的跑着。
他又从小学升到了重点高中,然后考上了北京大学,最后走进了哈佛的校园。
这是母爱滋养的奇迹,也是邹翃燕为丁铮逆天改命的最好结局。
1988年的7月份,邹翃燕冒着生命危险诞下了一个儿子。
初为人母的欣喜没能持续多久,医生就告诉了邹翃燕一个让她感到极度无助的消息。
医生说邹翃燕的儿子因为难产导致了颅内缺氧,进而引发了脑内出血。
婴儿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基本就等于被宣判了死刑。
即使婴儿能撑过这个劫难,在将来也需要面对颅内出血导致的运动神经受损,或者智力受损等一系列问题。
但现在需要邹翃燕考虑的并不是后续问题,而是婴儿的生死存亡问题。
在邹翃燕还没清醒的时候,婴儿就被送进了特危病房。
医护人员告诉邹翃燕,她的孩子从生下来到现在都没有发出过任何声响,大概率抢救不回来了。
像是为了印证医护人员的话,邹翃燕在接下来的几天收到了5封儿子的病危通知书。
主治医生见多了这种场面,也知道婴儿活下来会给家庭带去怎么样的负担。
出于人道主义,也出于对邹翃燕的怜悯,医生便劝解邹翃燕早点下决定。
只要拔掉孩子的呼吸管,那他就可以不用再在人世间忍受病痛的折磨。
医生还说,邹翃燕还很年轻,即使放弃了这个孩子,她还有很多机会拥有别的孩子。
但邹翃燕是个母亲,基本上每个母亲都没办法做到主动放弃孩子。
尤其是在亲眼见到孩子后,那种被亲缘牵绊着的感觉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割断的。
她不想放弃这个孩子,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机会,她也想把孩子带回家。
可邹翃燕的丈夫并不支持她的决定,丈夫听进去了医生的话,觉得这个孩子不能留。
为此,丈夫还跟邹翃燕发生了争吵。
他甚至还放下狠话,只要邹翃燕敢留下这个孩子,那他就绝不会参与到孩子的后续治疗中。
以后孩子的一切,都由邹翃燕自己负责。
邹翃燕没有被丈夫的话吓退,她在心里暗暗发誓,只要孩子能活着,她就会为他负责到底。
可能神明听到了邹翃燕的祈祷,孩子在出生五天后发出了人生中的第一声啼哭。
这天也是邹翃燕第一次见到孩子的日子,这个哭声给了她希望,让她更加坚定了决心。
邹翃燕给孩子取了名字,叫做丁铮。
这个名字取自《诗经》,用以祝福孩子能健康成长,自由翱翔。
孩子出生十天后,邹翃燕带着他回了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丈夫果然跟在医院里说的那样,没有参与到照顾孩子的行列中。
这就导致邹翃燕在工作之余,必须全身心投入到育儿工作中。
她会在做每一件事时,都跟儿子进行讲解。
会告诉他妈妈在做什么,妈妈吃的东西是什么味道的。
她还买了很多五颜六色的气球,让它们在家中飞舞,丰富室内色彩。
丁铮三个月的时候还不能直起脖子,邹翃燕就经常抱着他,让他的头靠在自己的肩上。
每次抱着丁铮活动的时候,邹翃燕就会问他各种颜色的气球在哪里。
问的多了,邹翃燕敏锐的观察到丁铮会根据她的问题对气球的颜色进行甄别。
只要找到对应颜色的气球,丁铮的眼睛就会一直盯着那个气球。
这个发现让邹翃燕十分激动,她意识到孩子的智力应该没有问题。
为了证实心中的猜想,邹翃燕带着丁铮去医院做了智力测试。
测试结果验证了邹翃燕的想法,丁铮的智力发育很正常。
压在邹翃燕心中的巨石松动了一些,她的孩子没有失去自力更生的能力。
但松了一口气的同时,邹翃燕也意识到,既然孩子的智力没问题,那他受损的就只可能是运动神经了。
那么接下来她要面对的,将会是漫长的行为能力治疗。
事实真的像邹翃燕预料的那样,丁铮到了一岁的时候还不会爬。
到了同龄人能站立的年纪,丁铮还是只能躺着。
为了帮助孩子治疗,邹翃燕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在这个过程中她了解到,脑瘫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在3到6岁,于是她决定抓住这个黄金时间。
到了丁铮3岁的时候,邹翃燕带着他到了一家治疗机构就诊。
那里有着很多跟丁铮一样的孩子,每个孩子的家长都跟邹翃燕一样抱着最大的希望。
长大后的丁铮始终没能忘记在这里接受治疗时发生的事,他记得治疗的最后一步叫做“卷皮”。
就是医生抓住他后背脊柱处的皮肤往上揪,用以刺激脊柱的反应,让脊柱恢复进行运动的功能。
这个过程是十分疼的,丁铮每次都感觉生不如死,喊叫着哭哑了嗓子。
当时还有一位脑瘫的小朋友跟丁铮一起接受治疗,邹翃燕和小朋友的母亲一起等在治疗室门口。
小朋友在里面哭的时候,他母亲就在外面哭,但邹翃燕从未哭过。
邹翃燕觉得她不能哭,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哪怕一点的退意。
她知道自己是孩子的依靠,如果自己都不能坚持,那孩子就彻底失去了康复的可能。
其他小朋友的家长都觉得邹翃燕很坚强,但只有她知道,坚强都是伪装的。
她大学时是个很柔弱的人,同学们都喊她“林黛玉”。
有了孩子后,她就习惯了假装坚强,“装的久了”,就变成了真的坚强。
治疗了一个月后,跟丁铮作伴的那个小朋友就再也没有来过,因为他的母亲不忍心看孩子痛苦。
那时丁铮也隐隐的祈祷过母亲放弃,可他的母亲并从有过这个想法。
她们当时是两天治疗一次,时间都安排在邹翃燕下班以后。
从家中去治疗机构的那段路很是难走,路上也没有灯,她们母子俩经常摔倒,弄得一身狼狈。
医生告诉邹翃燕,丁铮的头部不能受到磕碰,否则前面的治疗都会作废。
为了保护丁铮的头,邹翃燕买了很多帽子,里三层外三层的把他的头包裹了起来,哪怕是夏天也不敢让他摘下来。
可困难远不止这些,到了刮风下雨的时候才最难熬。
因为邹翃燕骑着单车没办法打伞,就只能用雨衣包裹好丁铮,她自己就糊弄着遮一下。
所以每到下雨天,邹翃燕就经常浑身湿透。
医生看不下去,就劝她在恶劣天气时放松一下治疗。
但邹翃燕说,哪怕天上下刀子,她也不会中断孩子的治疗。
尽管治疗机构治疗的很好,邹翃燕也没有把希望全寄托在那里,她平时也会在家中锻炼丁铮的行为能力。
邹翃燕当时在学校里上班,每天午休时她都会赶回家陪伴孩子。
她从学校里拿了很多废弃试卷,让丁铮捏成团,然后再展开撕烂。
当时丁铮手部的肌肉全都无力,连基本的张握都很难做到。
但在邹翃燕的坚持训练下,丁铮从可以撕纸练到了可以拿筷子。
在丁铮6岁时,他已经可以独立行走了。
等到了可以入学的年纪,邹翃燕就把丁铮送进了小学。
在丁铮上小学后不久,邹翃燕在菜市场遇到了当初放弃治疗的那个母亲。
那位母亲在听到丁铮已经可以上学时,表现出了极度的后悔。
她的表情让邹翃燕感到了一阵心酸,不知道如何安慰。
丁铮上小学以后,如何跟同学们相处成了母子俩要面对的最大问题。
因为丁铮行动迟缓,很多同学把他当成了戏耍欺负的对象。
邹翃燕并没有去学校教训那些同学,而是教丁铮周旋。
她让丁铮受到欺负后就去教师办公室门口站着,这样别人就不会再去招惹他了。
丁铮也是十分争气的孩子,他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就拿到了班级第一名。
但因为差两分不到满分,邹翃燕还是严厉的帮他复盘了失分的原因。
邹翃燕说她不在乎丁铮的排名,只在乎他是否已经拼尽全力,即使他在尽力后没能拿到好名次也没关系。
丁铮将母亲的话牢牢记在了心里,在往后的学习中总是用功到极致。
眼看着生活开始有了好转,邹翃燕又在丈夫那里遇到了新的打击。
丈夫说他再也忍受不了邹翃燕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要跟她离婚。
其实在这些年里,丈夫几乎没在丁铮的治疗上起到积极作用,但邹翃燕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就没管丈夫的态度。
如今他有了离婚的主意,邹翃燕也不想再多做挽留,就同意了离婚。
离婚没有让邹翃燕的生活停滞不前,她们母子俩照旧在治疗、学习、工作中活得充实。
等丁铮考上高中后,邹翃燕帮他制定了一个远大的目标,考上北大!
丁铮觉得母亲在说天方夜谭,普通人考上那个最高学府都很困难,更别说他了。
可邹翃燕笑着说想想又没什么问题,万一实现了呢。
为了不辜负母亲,也为了自己的前途,丁铮在高中三年里真的把北大当成了目标。
高考结束后,丁铮以660的高分考上了北大。
可大学生活并不如意,丁铮有些死板的生活作息引发了舍友的围攻,这让他有些手足无措。
邹翃燕没有像往常一样让丁铮忍让,而是去了学校跟舍友进行了交涉。
邹翃燕说忍让也不是毫无底线的,一旦别人触碰到了红线,就要学会反击,保护自己的权益。
大学毕业后,丁铮又考上了北大法学系的研究生。
邹翃燕又开玩笑般的说,如果能当哈佛学子的家长就好了。
丁铮像前一次那样,再次说母亲是异想天开,但邹翃燕还是说想想又不犯法。
当时谁也没想到,在丁铮毕业工作一年后,他真的考上了哈佛。
在第一年入学的时候,丁铮因为全英文教学感到了吃力,但他咬牙坚持了过来。
邹翃燕在丁铮留学期间去学校看望了他,母子两人在校园内散步,回首往事感觉像做了一场大梦。
丁铮说在他的人生中,母亲是最耀眼的光。
他在小时候经常想着,自己应该因为疾病受到别人的帮助。
但母亲用实际行动教会他,他应该像正常人一样去生活、去奋斗,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有义务对他进行帮助。
尤其是到了职场上,每个人都是为了利益在行动。
别人出于情感上的怜悯,可能会对他宽容一些。
但客户会更看重利益,老板招他进去,也是需要他创造价值。
丁铮没有钻过牛角尖,即使找工作时因为脑瘫的后遗症多次被拒,他也依旧积极阳光的生活着。
在哈佛毕业一年后,丁铮终于在顶尖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
他笑着说终于有机会帮母亲实现愿望了。
邹翃燕的前半生都在为了孩子和工作奔波,虽然陪孩子治疗很辛苦,但她也没有在工作上松懈一分。
当初最缺钱的时候,她甚至打了几份工,经常往返于各个城市之间。
期间还因为卖保险被人瞧不起过,但她觉得只要是正当收入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执教几十年来,她获得了很多荣誉,是极具代表性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退休后,她就梦想着能跟闺蜜一起走遍世界享受自然风光,
丁铮说等自己有了经济基础后,一定会帮母亲实现这个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