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阅微札记
编辑 | 阅微札记
前言
一场惊心动魄的国际博弈,全球舞台上演。
就在中方推出一份事关重大的政策文件后不到24小时,大洋彼岸便传来震撼性消息。
特朗普阵营突然祭出重拳,将50余家中国企业列入黑名单。
那这其中又出现了怎样的博弈?
美国对华发起制裁
3月一条看似“经济政策”的消息冲上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特朗普政府拟对中国船舶征收最高150万美元的停港费用,只要是使用中国制造的船只,在美国的港口停靠都会受到不同标准的收费。
从这就可以看出,这次美国的行动并非是一次简单的征费问题,而是一次赤裸裸的战略挑衅。
表面上这项措施是以“重振美国造船业”为由,但业内人士早已看穿,这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技术和产业围堵。
毕竟美国造船业的结构性劣势早已不是秘密,效率低、人工贵、产能不足,还得靠国外订单维持半条命。
自然这种高额停港费会直接打击中国的国际航运企业,也可能对全球港口航运价格体系造成连锁冲击。
说白了美国这步棋不是想着解决自己问题,而是试图给中国制造麻烦。
可问题是,这个“麻烦”,已经反噬回去了,根据美国18日媒体报道,美国制造业复兴战略正在引发一系列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路透社最新报道揭示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经济困境,特朗普政府力推的造船业振兴计划,反而成为美国出口贸易的潜在绊脚石。
可以说这一政策导致的运力短缺不仅影响了传统大宗商品的出口,更令本就举步维艰的农业部门雪上加霜。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煤炭行业正面临库存积压的严峻考验, 美国商家透露因为高额收费的原因,不少的货船不愿意接美国的订单。
毕竟全球每两艘船里就有一艘和中国有关,从设计、建造到运营,没有中国元素很难成事。
不过坦白说,这种策略看着声势浩大,实际效果真不如人意。
搞了一圈制裁,结果美股波动,内部通胀压力还没缓解。
面对美国的多番制裁,我国也做出了回应,给了美国一“重击”。
中方22条法令落地
就在3月24日,中国官方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的实施细则,合计22条条文。
明确规定了从反制目标的认定、措施的种类、执行主体,到法律责任等方方面面,条理清晰,操作性极强。
最关键的是,这22条真正标志着中方从“应对制裁”转向了“制度化反击”。
从内容看,不只是“你制裁我企业,我也制裁你机构”这么简单,这套机制已经涵盖了签证、财产、合作、投资、数据流动等多个层面。
像限制入境、冻结资产、禁止与中国境内组织合作这些内容,无疑给外国企业和个人释放了清晰信号。
说真的这种“亮牌”的方式挺罕见的,以往中国面对外国打压,处理手法偏克制,更多是点对点回应。
而在法令落地不到24小时内,美国就火速宣布制裁50多家中国科技企业,更是将两国关系推进到“你出我跟”的新阶段。
名单拉长,底牌摊开,美国在制裁50多家中企
在中美科技博弈的最新回合中,美国商务部再次祭出了贸易管制的重拳。
法令落地的第二天,美国就把50多家中国科技企业送上了“实体清单”。
当地时间26日媒体报道,美国通过工业与安全局在联邦公报上发布的两份文件,超过50家中国科技领域的企业和机构被纳入美方的贸易管控范畴。
这一举措的实质意味着这些机构在获取美国技术和设备时将面临严格的许可审查制度。
这是因为在全球科技竞争激烈的今天,美国将众多先进的技术和材料列入到了管制的名单中。
而被列入到这个清单上的企业,再想卖这些东西,就要通过美商务部的同意,其空难程度可想而知。
可以说这种做法不仅影响双边科技合作,更可能促使被制裁方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最终或将重塑全球科技产业链格局。
这次被列入到“实体清单”的中国企业,涉及的领域非常的广泛。
从量子计算到AI服务器,再到芯片设计,几乎涵盖了中国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科技前沿。
这不是什么临时起意,而是一种“精确制导”的策略,明显就是冲着中方刚刚亮出的法律牌面来的。
清单里的企业不是无名之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浪潮信息、中科可控、宁畅信息产业……
这些名字在中国科技圈里分量不小,有的已经深度参与国家级项目,有的则在AI训练框架、芯片算力硬件方面有突破表现。
而美国商务部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说是“涉军”、有的指责“支持量子技术发展”,还有的干脆拿“国家安全”说事。
这招其实也不新鲜,毕竟早在特朗普第一次执政期间,美国就不断扩大“实体清单”的覆盖面。
其实站在普通人视角上讲,老百姓可能不太关心“清单”本身,但它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一种实打实的战略压迫。
美国这套制裁逻辑已经不是孤立事件了,而是成为系统性手段。
先通过技术管制断供,再把企业推上黑名单,然后给投资机构、合作伙伴施加压力,试图让这些企业自动萎缩甚至退出核心竞争。
但这种做法就像往涨潮的海岸丢沙包,表面上堵住了水口,实际上改变不了大势。
中国不是靠几个大单一企业拉动发展的国家,而是靠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
如今国内的技术栈早已不像过去那样“底层靠进口”,而是分布在不同企业、研究所、高校和供应链各个环节。
封一个名字,不代表能封死一条路。
反倒是中方这次法律牌打得有点意思,过去外界总说中国应对不够明确,这次直接上制度,还是分工细致、实施路径清晰的22条。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方明确了多个执行主体。
当然,也不是说这套法令一出,立马能对美国产生巨大打击,更多时候,这种制度性回应是一种“慢变量”。
它通过持续推进、法律执行、企业配合,逐步影响市场格局与决策环境,真正的效果,要看时间,要看执行力。
财联社2025-03-26——又见无理打压!特朗普政府将多家中国科技公司列入“实体清单”
广州日报2025-03-24——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