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海吃啥?除了生煎,排骨年糕,当地人还推荐这10种,地道沪味

天象风烟食 2025-02-21 19:32:54

声明:本内容已开通全网维权,严禁抄袭、复制或搬运,一经发现,必追责。

上海,古属吴越,饮食渊源颇深。吴侬软语浸润下的餐桌,自有一番细腻韵致。古诗词有云:“鲈肥菰脆调羹美,荞熟油新作饼香。” 遥想当年,吴地水产丰饶,鲈鱼鲜嫩,佐以菰菜调羹,那鲜美的滋味,仿若穿越时空,令人垂涎。

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上海历经风云变幻,开埠通商成为东西交汇之要冲。四方移民纷至沓来,如百川归海,饮食文化亦迎来大融合。本帮菜扎根于吴越传统,在这浪潮中吸纳百川。

浓油赤酱,是其独特标识,红烧肉便是典型。

五花肉切块,经慢火炖煮,酱油上色,冰糖收汁,色泽红亮,入口软糯即化,甜咸交织,那醇厚滋味,既蕴含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又在烟火缭绕中融入了海纳百川的豪迈气魄。

逢年过节,阖家团圆饭桌上,定有八宝鸭镇场。鸭子腹中填满糯米、香菇、笋丁等八宝食材,精心烹制,寓意吉祥圆满。

清明时节,青团飘香,艾草的清新与糯米的软糯相融,咬上一口,满是春日气息,承载着对先人的追思。

日常弄堂生活里,阿婆们坐在门口包馄饨,邻里间唠着家常,薄皮大馅的馄饨,下锅煮熟,盛在碗中,撒上葱花、蛋皮丝,滴几滴香油,便是一份落胃的温暖。

街头巷尾,早餐摊热气腾腾,四大金刚 —— 大饼、油条、粢饭、豆浆,是匆忙上班族与悠闲老人共同的慰藉,开启沪上人家平凡又充实的一天,饮食串联起人与人、家与家的情感纽带。

除此之外,您知道来上海吃啥?除了生煎,排骨年糕,当地人还推荐这10种,地道沪味。

1:南翔小笼包。原名“南翔大肉馒头”,诞生于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由南翔镇日华轩点心店的黄明贤所创。

他别出心裁地将大肉馒头改为“重馅薄皮,以大改小”,选用了不发酵的精面粉制作皮,夹心腿肉剁成的馅料加上特制的肉皮冻,形成了这道独特的美食。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第二代传人吴翔升更是将南翔小笼带到了繁华的上海城隍庙,从此名声大噪。

南翔小笼包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鲜、形美著称。皮是用不发酵的精面粉制成,而馅料则是用夹心腿肉制成的肉酱,加入少许姜末、肉皮冻、盐、酱油、糖和水调制而成。

肉皮冻更是关键,它让小笼包充满了鲜美的汤汁。咬上一口,汤汁四溢,满口生津,滋味鲜美,令人回味无穷。

2:八宝鸭。起源于清朝宫廷,后流传至民间,成为上海本帮菜中的经典之作。据说,八宝鸭的制作灵感来源于古代的八宝饭,厨师们将多种食材融入鸭腹,既丰富了口感,又寓意着吉祥如意、富贵满堂。

这道菜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需选用肥嫩适中的鸭子,去骨后将糯米、火腿、香菇、莲子、银杏、虾仁等多种食材填入鸭腹,再以秘制酱料腌制,最后放入砂锅中慢火炖煮数小时,直至鸭肉酥烂、香气四溢。

品尝上海八宝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金黄诱人的色泽,随后是扑鼻而来的浓郁香气。轻轻咬上一口,鸭肉酥软而不腻,糯米吸收了鸭肉的鲜美和多种食材的精华,口感丰富而层次分明。

3:蟹壳黄。别看它名字里带着“蟹”,其实与蟹无关,而是因形似蟹壳,色泽金黄而得名。

蟹壳黄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上海城隍庙附近的一位点心师傅,为了吸引顾客,创新地将面团擀成圆形,包入甜或咸的馅料,再贴入炉壁烘烤至金黄酥脆。出炉后的点心,形如蟹壳,色泽诱人,口感层次分明,深受食客喜爱。从此,蟹壳黄在上海流传开来,成为了老上海人记忆中的一抹温暖。

品尝蟹壳黄,你会发现它的魅力远不止于此。甜馅的蟹壳黄,以豆沙、枣泥为主,甜而不腻,入口即化;咸馅的则包含了猪肉、葱花等,鲜香可口,回味无穷。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让人欲罢不能。

4:素菜包。又称菜馒头,是上海的传统小吃之一。它以面粉为主料,通过精湛的蒸制技艺,呈现出皮质松软、馅心清香爽口的独特风味。

馅心通常由青菜、面筋、冬菇、冬笋、五香豆腐干等食材剁碎后,再配以香油、糖等调味品制成。当热气腾腾的素菜包端上桌时,皮白松软,馅心绿中生翠,鲜艳悦目,一开笼就满室生香,让人忍不住食欲大开。

素菜包的诞生史与上海老城厢的春风松月楼紧密相连。这家始于清宣统年间的老字号素食馆,早已成为老上海人心中的素食圣地。春风松月楼的素菜包制作技艺精湛,被列为非遗保护项目。

每一颗素菜包都承载着百年匠心,皮与馅的比例近乎完美,一口咬下,满满的馅料充满口腔,清新的口感中带着一丝丝甜味,让人回味无穷。

5:水晶虾仁。据说,最早的水晶虾仁是由上海本帮菜大师精心研制而成,他们选用了优质的河虾仁,通过独特的烹饪手法,使得虾仁呈现出如水晶般透明的质感,口感鲜嫩爽滑,味道清甜。

这道菜一经推出,便迅速受到了食客们的喜爱,成为了上海本帮菜中的一道经典之作。

如今,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你都能找到这道美味的水晶虾仁。烹饪时,大师们用大火快炒,保留了虾仁的鲜嫩和原汁原味,再配以少许的调味料,使得整道菜口感层次丰富,鲜美无比。

6:酱鸭。酱鸭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时期,那时因交通不便,上海居民巧妙地用腌渍方式保存鸭肉,并加入酱油等调料提味,这一做法逐渐演变为了今天我们所见的酱鸭。

酱鸭的制作过程颇为讲究,需经过多道工序,其中腌制尤为关键。成品的酱鸭色泽油亮,酱香浓郁,肉质鲜嫩多汁,入口即化。

它集香、辣、麻、酥、嫩于一身,甜中带辣,辣中带麻,麻中带香,香味入骨,令人回味无穷。无论是作为年夜饭的压轴大菜,还是平日里的小酌佳肴,酱鸭总能以其独特的风味征服食客的味蕾。

7:鲜肉月饼。鲜肉月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上海的一些点心铺开始尝试将传统的月饼馅料改为鲜肉,这一创新迅速赢得了食客的喜爱。

鲜肉月饼的制作工艺独特,需要将精选的猪肉剁成细腻的肉馅,再包裹在酥软的面皮中,经过烘烤,外皮金黄酥脆,内馅鲜嫩多汁,每一口都是满满的幸福感。

在上海,鲜肉月饼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每年中秋前后,无论是老字号点心店还是街头巷尾的小摊,都会排起长队,等待购买鲜肉月饼的人们络绎不绝。

8:枫泾丁蹄。源自金山县枫泾镇的传统名菜,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诞生与丁义兴酒店紧密相连。公元1852年,丁氏兄弟在枫泾镇张家桥旁开设了这家小酒店,起初生意平平。

为了吸引顾客,丁氏兄弟精心烹制了以枫泾猪蹄为原料的红烧蹄膀,因其色泽红亮、肉质细嫩、酥而不烂而迅速走红,得名“丁蹄”。

这道美食不仅选料严格,坚持使用黑皮纯种枫泾猪的后腿,更在烹制过程中融入了嘉善酱油、绍兴黄酒、苏州冰糖以及丁香、桂皮等香料,经过文火缓煮慢烧,使得蹄膀的味道更加醇厚。

枫泾丁蹄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枫泾镇原名“白牛村”,因宋代进士陈某隐居于此而得名,后改为“枫泾”,与丁蹄的传奇故事相得益彰。

9:糖醋小排。相传这道菜最初并非出自名厨之手,而是一名乞丐误打误撞发明的。乞丐在一饭店门口讨肉吃,老板好心施舍,乞丐却觉得味道不佳。

最后,老板亲自下厨,随意将糖和醋倒入锅中,没想到这一乱炖竟创造出了令人惊艳的美味,糖醋小排由此诞生。

走进上海的餐馆,点上一盘糖醋小排,那酸甜适中的口感总能瞬间唤醒味蕾。猪肋排经过精心烹制,外酥里嫩,搭配上调制得恰到好处的糖醋汁,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糖醋小排不仅美味,更蕴含着上海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10:开洋葱油面。可追溯至民国时期,由上海城隍庙食摊点心师陈友志首创。他以精粉面条、洋葱为主料,加入开洋(即较大的虾米)与特制葱油,调制出这道色香味俱全的小吃。

这碗面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口感。面条筋道滑爽,充分吸收了葱油的香味,变得浓郁醇厚。葱油由香葱慢火熬制而成,香气扑鼻,与面条的鲜美相得益彰。再搭配上开洋的鲜香,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

好了,今天就这样,我是风烟食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要坚守信念与梦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与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标,为自己书写精彩人生故事。经过风雨洗礼,才能欣赏到彩虹的美丽。陌生人,加油呀……



3 阅读: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