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心好善善心渊,宿因旷作今复坚。与佛同生极乐天,观空利物来东边。——朱元璋《入如来禅》
在皇权时代,皇帝这个位置毫无疑问是天下英雄都争相追逐的对象。可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即便真的成为了九五之尊,也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反倒要时刻提心吊胆,担心自己的权势被有心之人觊觎。
在历史上的这些皇帝当中,朱元璋毫无疑问是其中疑心最重的一个,受出身影响,朱元璋本就对人性极为悲观。
对臣子更是敏感多疑,只要是他眼中对皇权有威胁的人,他都要想方设法铲除。
而也正是因为如此,他甚至对一些开国功臣都痛下杀手,丝毫不顾及自己被冠上了忘恩负义的名声。
可以说,朱元璋杀人并不需要理由,就比如说当时明朝权势极大的宰相胡惟庸,朱元璋就是在受其邀请去他家喝酒的路上,突然下令将其满门抄斩的。
但是胡惟庸可不是一般的大臣,朱元璋总要给出解释,那么,这个解释是什么呢?
01 独断专权的宰相胡惟庸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还要先了解一下胡惟庸这个人,以及他与朱元璋之间的君臣关系。
胡惟庸的仕途,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他在朝廷求贤若渴之际被举荐上来,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顺风顺水地一路高升,一直到官拜宰相。
可惜,他并不是一位好官,在享受到权力的滋味之后,胡惟庸便逐渐迷失了自己,独断专权,贪得无厌。
凡是大臣们的上奏的奏折,胡惟庸都要想过目一遍,将其中不利于自己的挑出来,并且狠狠记这些大臣们一笔,有机会的话便毫不犹豫地报复回去。
若是想要在朝堂上有所发展,只有用金银珠宝贿赂胡惟庸最有效。无论这个人有没有真才实干,只要钱到位,胡惟庸都会动用自己的力量为其安排。
可以说,当时的胡惟庸简直是一手遮天,面对揭发过他罪行的大将军,胡惟庸竟然直接买通他身边的侍卫暗杀他,幸好将军素来警惕,逃过了一劫。
可惜,其他大臣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了,有一位名叫刘基的大臣也曾弹劾过胡惟庸,被后者怀恨在心。
于是当刘基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去探望的时候,胡惟庸竟然直接胆大包天地给刘基下了毒,让刘基命丧于他手中。
这些事情朱元璋并非没有听说,他也对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极为愤怒,但是苦于没有证据,朱元璋一时半会儿对他无可奈何。
一直到后来,胡惟庸的野心越来越大,竟然开始结党营私,并且私下招兵买马,意图谋反,朱元璋才开始寻找机会,希望将其势力连根拔起。
02 下令将胡惟庸一家满门抄斩事情的契机,发生在胡惟庸的一次邀约上。
当时的胡惟庸正在为自己造势,于是便到处扬言说自己家中的水井里竟然打出了美酒,这一定是祥瑞之兆,暗示自己才是大明的未来。
为了加强这一传言的可信度,他甚至向朱元璋发出了邀请,请他来一同品尝这一美酒。
朱元璋不用想都知道其中必有猫腻,但是碍于宰相的面子,也为了避免过早打草惊蛇,引起胡惟庸的警惕,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前往。
然而,就当朱元璋的帝辇刚走到西华门的时候,一个小太监竟然直接冲了过来,不要命一般拦下了朱元璋。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惊扰圣驾是要杀头的重罪,护卫们问都没问,上来就将其打了一顿。
但是即使是这样小太监都没有离开,而是始终叫着要见皇帝,还拼命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
他的这一举动终于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朱元璋叫护卫们停手,将小太监叫到了跟前,准备听听他到底要说什么。
小太监只说了短短几句话,朱元璋脸色立马就变了,他先是不可置信,紧接着出了一身冷汗,看着远处的宰相府眉头紧皱。
气氛一时间凝滞到了极点,没人敢在这个时候发出声音,就在他们不知所措的时候。
朱元璋突然动了,他三步并作两步登上了城楼,果不其然,胡惟庸家的院子里重兵把守,全都是手握武器的士兵,根本不像是宴请的样子。
朱元璋心里冷笑了一声,心想小太监没说谎,胡惟庸果然是要造反。
这是朱元璋最避讳的事情,偏偏胡惟庸的不臣之心又如此明显,于是朱元璋半点都没有犹豫,立刻派兵抄了胡惟庸的宰相府,并且下令将其满门抄斩,一个不留。
而为了杜绝这种事情再次发生的可能,他甚至直接下令废除了宰相制度,将大权牢牢地把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03 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胡惟庸可不是一般的大臣,他在朝堂上的势力盘根错节,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朱元璋就这样将其满门抄斩,总要给出一个解释。
而显而易见,“造反”就是朱元璋给当时的文武百官,以及给史册的一个解释。但是事实的真相真的是如此吗?
如果胡惟庸真的要在那个时候造反,怎么可能不将士兵藏好,而是全部摆到院子里呢?
况且,朱元璋心中早已知晓胡惟庸在找机会造反,为什么他还会如此轻易地赴约,给胡惟庸杀他的机会,再等小太监这样一个告密者的出现才进行反击呢?
这么多的疑点,暗示着这件事可能并不是像表面上这样简单,可能朱元璋早就想杀胡惟庸。
这一次的“造反”只是朱元璋顺势给他安上的罪名,只是朱元璋给出的一个合理的理由罢了。
不过,不管真相如何,不可否认的是,胡惟庸的死为当时的朝堂带去了重大的影响。
他是朱元璋整顿朝堂的一个开关,在那之后的十余年间,朱元璋都在对贪污腐败等风气大力整顿。明朝的朝堂风气也因此得以清明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