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这是您点的外卖。"
当36岁的前程序员阿龙把黄焖鸡米饭递给门口的年轻人时,他清楚地看到了对方工位挡板上贴着"35岁以下优先"的红色醒目招聘广告。
对这一点,阿龙早就见怪不怪了,因为35岁以下已经是全国各地都在遵守的潜规则罢了,醒目的字样每天都在上演。
他只是不理解,在一个人均寿命78岁以上的国度,在一个研究生满地走,本科生多如狗的国度,为什么职场只愿意给劳动者35岁的保鲜期呢?
既然如此,35岁以下优先,65岁才能退休,那中间30年,应该去哪里?

一、历史魔咒与制度惯性
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出台,干部年轻化让35岁成了一道天堑,也因此,这个规定持续到现在,但是1994年的时候,人均寿命是72岁,2025年的今天是将近80岁啊,这中间有着8年以上的落差,却没有任何人提起。
经过三十年的演化,如今35岁似乎已经变成了职场的“天条”,公务员考试的指挥棒。
不仅事业单位和国企在争相效仿,各大互联网大厂也没有含糊,纷纷都玩起了"年龄消消乐"。
咱也不举远的例子,就前两个星期,广州白云区新市街道办事处招聘扫地的环卫工人,要求35岁以下,记者打电话过去采访,人家工作人员理直气壮地说,他们没有违反任何规定,最后还是舆论压力太大了,才把招聘年龄改成了18周岁到法定退休年纪之间。
然而,这还不是个例,比如,就在今天,河南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招聘外包的博物馆勤杂人员,学历要求硕士,这个已经不是年龄歧视了,而是标准的学历歧视。
只能说现在的招聘信息里面,只要应聘的年纪和35岁擦边了,那就像超市货架上的临期食品一样,除非你要价比应届生还低,并且还能加班,不然不会有人正眼看你的。
更吊诡的是,这套诞生于人口红利期的制度,在劳动力人口连续11年下降的今天却依然在大用特用。
二、企业迷思与认知偏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老板们都集体患上了“35岁恐惧症”,他们总是偏执的认为,刚出学校的年轻人就像预制菜,拆封即用,还耐操,用起来相当方便。
但35岁以上的人群,则像需要二次加工的食材一样,不但精贵,而且用起来不顺手。因此他们选择拒绝。
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
不不不,预制菜吃多了也会营养不良的,要知道35岁正是一个人思想和技能储备最巅峰的年纪,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最能打的年纪。
但老板们不这样认为,有什么办法?
三、破局之道与未来图景人大代表郑功成先生对于35岁就业歧视开出了药方,他说:““平等就业是建设公正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劳动者参与公平竞争的前提,应当成为衡量就业质量、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核心指标。”
郑功成代表建议,相关主管部门清理原有的带有年龄歧视的政策性文件,制定专项行动方案,营造不因年龄影响平等就业、公平就业的政策环境。国家应当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在纠正各类就业歧视现象特别是年龄歧视现象中发挥带头作用,并接受社会监督。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开通就业年龄歧视的申诉途径,建立相应处理机制。同时,建立就业歧视公益诉讼制度。
此外,要督促用人单位避免在招聘公告中随意设置年龄等限制性条件,对拒不纠正的单位,应在相关政策上予以惩戒。
郑功成还建议,修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相关法律,将反就业歧视纳入其中,对就业歧视现象给予明确、清晰的法律规制。
对于代表的建议,各位是怎么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