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海,应该联手接住这波“数字难民”

知识的小贩 2025-01-18 12:54:47

最近小红书涌入了大量来自美国的TikTok难民。

这是真的,这两天只要你点开小红书的“发现”选项,几乎都是外国人帐号,标题都是“中国你好,谢谢中国收留我”之类的。点赞动辄都是好几万。

这种场景,就好像2015年叙利亚难民刚刚在欧盟的海滩登陆,当时也有很多人欢迎和接待。

本周日(1月19日)tiktok在美国就将关停业务,很多创作者不得不寻找新平台,据说youtube,lemon8、rednote(小红书)是首选。

放在这个中美地缘政治局面下,用refugee来形容这批跑来小红书的数字游民,是非常恰当的。

这也是之前小红书完全没有想到的。小红书国际化不太顺利。

主动出海其实很难的,跟微信一样。但现在小红书已飙升到app store美国市场下载量第一。

这当然给小红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些难民到了小红书,他到底能做什么?在博取一波同情后,他能发什么内容?能怎么样的拓展市场?小红书有没有足够的容忍度?是不是只是昙花一现,很快账号都被禁言,或者压根做不起来。

那样会错失一波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小红书现在要两件事:一个是开发出创意的监管政策,既能够符合国家安全的要求,同时又能够有创新和包容,设法让这些refugee留在这里生根发芽;一个是招聘大量英文好的内容审核和运营人员。

中美两国之间的物理交流,其实是比较密切,货物、资金包括人员的往来都是很多的,但是两个国家,目前在互联网上其实是处在两个次元的世界。

所以现在小红书上出现的是现象。可以讲的是一种“两国在线上的次元的破壁”。

这件事有意思的地方在哪呢?

在于小红书就是个典型的上海互联网企业,他的总部就在新天地的马当路。

马当路是哪里?

就是前段时间韩国人都去打卡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所在的那条路。

随着240小时的过境免签政策持续实施,大量的外国人在涌入上海的街道,而线上,大量的外国数字游民又在涌入小红书。

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景象。

就有人吐槽说:“小红书上现在中国网民和外美国网民正在互相问对方一些问题,这样两国人民的颗粒度对齐了。”

我的观点是:

小红书这个app和上海这座城市,应该充分协作,联手接住这一波破天流量。同时塑造一个非常好的外宣模式和一个全新的商业故事,引领中国互联网的下半场。

众所周知,上海的互联网在10年前,那是岌岌可危。

现在哪儿形势发生变化,互联网衰落,但上海的一些新锐品种却在快速成长,从游戏的米哈游到二次元的哔哩哔哩,再到拼多多和得物,以及小红书,甚至喜马拉雅这两年也在逆势发展。

这些企业的共同基因,正如上海的城市基因:

关注城市生活的品质需求,而不仅仅是去满足一些粗糙的消费、娱乐和服务。这种社区基因,跟抖音的流量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他关注的是人群。

上海怎么抓住小红书的这一步“被国际化”,来推动城市服务理念和治理模式的开放?

同时,线下的开放,如何转化成为优质的内容、观点,搬运到小红书,打造一个展示线下中外人民交往成果的一个平台

这可能是接下来中国互联网企业想要走向国际化的一个新的思路。

就是原先中国企业都在谈出海,你不出海就出局,但是你出海了可能就是需要面对大量的文化方面、社会制度等的一些适应成本。

小红书现在这种模式不一样,就是他把中国的内容进行输出,特别是把中国的生活内容输出到国外,实际上是服务出口的一种线上体现。

0 阅读:1

知识的小贩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