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身为“导演”,这位艺术家痴迷编织“视觉陷阱”

99艺术 2024-08-19 10:14:53

艺术家 张钊瀛

现实、戏剧与演绎——观张钊瀛的绘画有感

文 | 李国华

午夜的街道,穿着华丽的男男女女,在灯红酒绿的城市夜晚,聚集在一个鲜亮的建筑门前。这个建筑是酒吧、剧院又或者是一座美术馆,艺术家在画面上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建筑外的街道上,汽车仍然不断地到达,一些人形的玩偶,也出现在街角,来自城市的未知之处汇聚在这个盛大的聚会。而在建筑物的顶部,一个个艳丽的色块,仿佛是霓虹灯,又或是抽象画。或许,这一切对于熟悉城市夜生活的人们,是再为日常不过的景象。只是,经过艺术家的重新编导与塑造后,这个普通的日常景象,却呈现出一种莫名的荒诞感……

这是艺术家张钊瀛完成于2021年至2022年之间的创作。彼时,疫情正在中国大地肆掠,由此导致的对人类自由流动的封禁时常发生。这幅名为《生活道具——奔赴一场华丽的色域绘画展》,艺术家虚构了一场集体奔赴美国艺术家波洛克绘画展览现场的情景。画面的热闹与现实的静默形成了反差式的对比。被封禁的人注定无缘这场异国派对,但在交通和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这本应是轻而易举的寻常之事,却因为疫情变得难上加难,几乎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不过有趣的是,在疫情解冻后,这件作品也和人类一样重新实现了国际化流动的自由,去到了意大利MART美术馆展出)。艺术家试图通过一种幽默、浪漫的想象,将内心的愿望变成现实;又似乎用这样的方式,强调静默现实与喧嚣聚会的对调,习以为常的生活,会在某个时刻、某种背景下,骤变为无法理解的荒诞剧现场。而作为这出图像式荒诞剧的“导演”——张钊瀛,从他开始接触绘画时,就对具有戏剧性场景的图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张钊瀛《生活道具-奔赴一场华丽的色域绘画展》220 × 200 cm,布面油画,2021-2022

作为一个在广州出生并成长的艺术家,对多元文化和混杂的生活,有着天生的敏感。这种源于出生地的文化基因,也影响着他此后的艺术创作。在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他又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留学。留学期间,所学专业便是舞台艺术与荒诞剧。以上生活与学习背景的叠加,逐渐促使他走向强烈剧场感的绘画。同时,紧贴时代的感知,也是其画面戏剧张力的重要来源。

全球化、消费主义、社交软件、小视频与AI技术,使得今天的世界显现得如此不同。由此产生的信息爆炸使我们看到从未有过的图景:来自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视觉体系的图像,海啸般地向我们的视网膜袭来。让我们的双眼感受到多元文化带来的视觉愉悦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特别是作为视觉工作者。因为,面对如此丰富以至于显得泛滥的图像资源,我们究竟应当以何种方式去面对?究竟哪些图像可以与创作发生联系?究竟哪些图像可以代表这个时代的心灵?哪些图像是真实的,而哪些又是虚假的?这并不是容易回答的问题,也不是轻松的选择。

张钊瀛《生活道具-万马奔腾图》150 × 400 cm,布面油画,2021-2022

于是,张钊瀛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他没有专注于去寻找那些社会缩影式和具有强代表性的图像,他采取了更为宽泛和戏谑的态度。他将自己化身为“导演”,面对众多的图像,他会根据自己的阶段性研究进行重新组合、编排,来表达自己的意图。有时候,他也会采取挪用的方式,将他收集到的图像,直接转换为画面。因此,纽约百老汇的舞台剧、马戏团表演、美术史中的艺术家、历史中的名人,都是观者可以在张钊瀛的画面中看到的形象。

张钊瀛《终身美丽——弗里达的爱情,友情与天长地久》120 × 180 cm × 3联,布面油画,2023-2024年

当然,艺术家并不是想以此去做集影式的整合者,或者成为图像百宝箱式的艺术家。他更多是想要借此去构造一个个场景化的世界或者事件,并用它们去回应外界的变化,去窥探当下的社会奥秘,去发现个体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所以,他在不同的系列作品中,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历史、宗教、经济、哲学、美术史……,并由此诞生了“终身学习”、“生活道具”、“工厂”、“乐园”、“神话”、“书信”等等系列。而当我们整体观看这些系列,这些图像也汇聚成了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貌似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仿佛是艺术家是在还原某个现场。

张钊瀛《生活道具-行万里路》200 × 200 cm,布面油画,2021-2022

但事实上,它们大部分不过是艺术家为观者构造的“戏剧”,精心编织的“视觉陷阱”罢了。艺术家的目的,就是希望观众能够进入到这些故事之中,去体验他的思考、所见与感受。而以此,虽然艺术家并没有在自己的创作中给予明确的观点展示与答案呈现,但他启发了观众,去重新审视、思考那些我们曾经自以为确认无误那些事物:无论是宗教、新闻还是我们笃定的历史图像,它们是否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他人为我们精心设计与编排的谎言世界!

张钊瀛《终身美丽——博伊斯的试衣间》100 × 150 cm,布面油画,2023-2024

通过这一切,我们也可以看出,张钊瀛的绘画也提出了如何在承认现有社会运行规则的条件下,运用绘画这一传统的方式去呈现个体在今天这个纷繁世界中的独立思考。并且,虽然他并不抗拒科技与新材料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事实上,他也有很多装置和影像方面的创作——但是他的绘画方式以及他对图像的运用,展现了绘画在当下仍然可以对抗AI等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毕竟,那些没有肉身重量,没有成长感受,不理解死亡、新生,没有生命脆弱体验的高科技,还无法取代艺术家们的大脑和双手,去直接呈现人类丰富、多变而又细腻的情感历史。

张钊瀛《终身美丽 — 寻找美丽人生》120 × 180 cm,布面油画,2023-2024

张钊瀛的绘画也向我们展现了,2000年后中国的当代绘画的一些重要特征。一方面,宏大视角和集体性叙事已经基本在80、90后出生的年轻艺术家创作中消失;风格主义或者区域性艺术现象,也被这群年轻人逐步放弃;他们在一个更为个性化的语言世界,以及全球化的知识视野里,去完成自己的创作。正如张钊瀛绘画中出现的那些教堂、娱乐场所、游戏、ktv、书信、肥皂剧、美术史,它们没有地缘限制,也不分国籍,玛丽莲·梦露、齐白石、达利,这些从时间、空间,毫不相干的人,也经常被艺术家并置于同一画面之中。

张钊瀛《终身美丽 — 幸福旅程》170 × 260 cm,布面油画,2023-2024

曾经困扰艺术界近一个世纪的东西方文化之争,在这批年轻人的眼中已经变得无足轻重。如何运用绘画,去回应这个丰富的世界,并展现真实的自我,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至于方式和文化体系的界线已经不再重要。当然,他们的绘画仍然面对着重重的问题,除了科技、新材料的不断冲击外,由金钱与权力构造的世俗,也是他们无法挣脱的现实。不过,正如张钊瀛在他绘画中不断出现的新想法和新故事,我们相信对现场和当下鲜活生命的感受,将帮助这些年轻人突破藩篱,去创造新的艺术历史!

张钊瀛《终身美丽 — 胜利的果实》90 × 180 cm,布面油画,2023-20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