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举行的新一届议会选举,结果出炉得比以往更快,但它引发的争议却同样迅猛。最让人意外的,是标榜亲华的“德国选择党”(AfD)得票率飙升至20.7%,位列第二。然而,这个所谓的“黑马”,在德国政坛却被贴上了“极右翼”的标签,被多个主流政党联合排斥。在新的政治版图下,德国的政策走向会否迎来大变局?对德中关系意味着什么?当熟悉的默克尔式中德合作可能再次归来之时,是时代的转身,还是一次倒退?
政坛,像是一场接力赛,有人赢了掌声,有人却只换来孤立。这场德国大选,正是如此。基民盟/基社盟通过灵活拉拢,联合第三名社民党即将筹组新一届政府,看似稳中有胜。可另一边,德国选择党的高光表现,却尴尬地变成“夹在台下喊嗓门,而非实际执政”的戏码。有意思的是,AfD虽然拿下了151个国会席位,但因为其“极右翼”标签,被情报机关盯上,可能面对更多打压。这些矛盾令人不禁想问:德国的政治游戏是不是早就被既定规则所操控?选择党有野心,也有舆论支持,但德国主流政治精英给它设了一堵厚厚的墙。
德国的这场选举,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却也复杂。简单在于,基民盟/基社盟拢共拿下208席,轻松成为第一大党,再加上社民党的121席,加在一起超越了组阁所需的50%票线,可以说德国的传统政党依然牢牢占据枢纽地位。但复杂的是,背后的风向却耐人寻味。
让我们拨开表面,来看看背后的深层格局变化。一方面,AfD这些年的迅速崛起,反映了民众对传统大党政策的不满。德国社会的不少人士认为,过去的执政者对移民问题处理过多温柔,对本土经济议题却关注度不足,甚至怀念起专注经济发展的“默克尔时代”。另一方面,这在中国看来,未尝不是一个机遇——AfD起码在对华态度上更趋务实,对于“一带一路”倡议、贸易合作也持欢迎态度。但尴尬的是,德国长期的政治精英主导,使得像AfD这样的“挑战者”显得寸步难行,德国最终还是会以基民盟和社民党的老双雄为主导,继续着传统的政治对弈。
如果你问普通的德国人怎么看,多数人会耸耸肩说,哦,政策能安稳点就好,别搞得社会动荡。而在街头采访中,更有人不无戏谑地表示,“有时候选谁不重要,因为最后的政策好像都差不太多。”
那么,是不是可以断定,德国的这场选举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表面看,是的。未来新政府仍然会由基民盟的默茨主导,或许会回归默克尔式的低调务实。基民盟不仅会强调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还会拉拢法国、保持与美国的密切对话。这种德中关系虽然不像AfD那样高调亲华,但很可能会避免像绿党那样走极端。此外,由社民党加入联合执政的新政府,虽然对中国态度稍显强硬,但从历史经验看,经济发展的优先级往往能压倒一切争论。
然而,这里的“安稳”只是一层假象。德国情报部门此前直接盯上了AfD,将其部分核心成员打上了“极右翼派”的标签,甚至有传闻背后有特定势力在操作。这类干预手段让人不禁联想到德国民主背后的脆弱性:少数党即使有能力站上风口浪尖,却始终难以实际上台,更不用说改变主流政策方向,而这样的局面可能引发长期的不信任危机。如果选择党继续沿着试图突破的路线走下去,他们的政策影响力恐怕仍只能停留在国会中的争吵,或者一些舆论推动,无法迈上政治权力的真正巅峰。
就在所有人以为这次大选只是换个“掌舵者”而已时,一条更深的线索浮出水面。德国选举之所以备受世界瞩目,尤其是中国的关注,不仅在于政党之间的斗智斗勇,而是欧洲内部的微妙变局。长久以来,德国作为欧盟的火车头,某种意义上承担着整个欧盟的经济稳定。而德国对华政策的微调,往往会给后面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传递信号。
德国选择党的崛起,尽管被强硬围堵,但它揭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德国民众的声音正在分裂,单一价值观逐渐解体。这一点最终可能影响整个欧盟是否继续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的问题。在美国减少对欧洲方向的投入时,欧盟的经济联系似乎逐步依赖中国,而德国作为最大经济体,其立场尤为关键。AfD的突破,至少可以起到“破窗效应”,逼迫其他党派更加务实地调整对华政策,而不是“随美起舞”。
与此同时,默茨及其基民盟虽然轻装上阵,但也面临复杂局面。一方面,如何让德国重新回到经济复兴的轨道?另一方面,德国的能源危机、科技升级以及欧盟内部的分裂问题,对新政府都是巨大的考验。若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战略,就算政策再务实,恐怕也难以真正让中德关系在贸易纽带上更加稳固。
然而,看似潜在的机遇,也伴随着更多不确定性。例如,未来的基民盟政府虽然大概率会修正绿党时代对华过于敌视的立场,但某些不可调和的矛盾依然存在。最新的民调显示,德国社会内部对中国的态度其实有显著的两极化趋势。一边是企业和产业界,他们强调与中国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另一边则是希望加强全面对华防范的民众,他们更大程度上被政治宣传影响。
而内部的不一致,也导致德国任何执政党在对华政策上都只能是小心翼翼地“踩钢丝”。更何况,德国面对美国的战略压力,不能完全独立行事。以德国当前的局势来看,新政府很可能仍在中美之间摇摆,既不敢与中国关系过于紧密,也不愿直接得罪中国市场。说白了,就是既想靠中国赚钱,又要在政治层面跟着美国站队。
此外,AfD虽然打破了选票记录,但这也意味着德国未来社会和政治立场可能愈加对立而紧张。一个分裂的社会结构,如何确保政策的连贯性,依然是一个未知。
从某种意义上看,这次德国的“洗牌”也并不新鲜。基民盟可能延续默克尔时代的务实外交模式,选择党虽然高调崛起,却依然难以改变德国的整体方向。德国的权力格局还是那些熟悉的面孔和套路,但游戏表面平静的同时,你能感觉到地下涌动的风险越来越大。或许我们该问一个更现实的问题:这种“表面安稳”还能维持多久?德国的政治家们虽然似乎对对华政策开始有更多务实的调整,但这背后巨大的内部争议和外部压力谁来解决?
德国选择党得票飙升至20.7%,却被主流政客无情堵住,这究竟是大众意愿无法实现?还是德国民主的“自我保护机制”?德国要如何平衡内部分裂与外界的复杂权力博弈?你觉得这样的格局,会是中德关系的新起点,还是一场“虽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