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搞懂什么是真正的“得道”,看完你也可以成为【得道高人】

道友李三川 2025-02-07 11:22:33

解读庄子到了这里,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一遍之前的所有内容。

因为我所有的内容,都是道家的视角去切入的。

在上一篇文章中,第一次正面提到了道家的视角。

什么是道家的视角?

三个月前,我刚开始在网上布道,曾提出一个能让所有人都能理解的道家视角,即在《一篇文章让你悟道开天眼,轻易洞穿世间所有真相》这篇文章中,提倡诸位将日月当做自己的眼睛,然后看着看着地球上五千年的变化。

这个视角,确确实实是道家的视角,更是为了更通俗、更形象、更容易让人理解的出发点去描述的视角。

通过这么一说,我相信就是没有任何基础的人都能理解、都能想象、都能开始接触道学,对大“道”有正确的知见。

现在,你一路关注过来,看到了这里,也是有一定的基础了。

那么,我们可以正面地、更准确地了解道家的视角。

道家的角度,就是“一”。

即:所有事物没有形成与毁灭的区别,都是相通而浑圆为“一”。

因此,在《道德经》第二章,老子介绍什么是“道”后,马上就开始阐述这个道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第二章》)

我先前也说过,读懂了《南华经》,再看《道德经》就容易多了。

现在诸位再看道德经的第二章,是不是觉得容易多了?

相信不用我解释,诸位都大概知道老子在说什么了。

没读《庄子》之前,我对对这段就非常不能理解:

为什么天下都知道美,反而不美?

为什么都知道善,反而不善?

现在诸位都知道为什么不美不善了吧?

道德经中,“天下皆知”,指的是“抱道之士皆知”,而不是寻常人皆知。

美,就是到了美到了靠近尽头的地步,人心里才会产生有“美”的感觉;

同理,善也一样,是“善能达道者”,才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即善恶一体,善是恶的对面,美也是如此!

还有《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样是这个视角。

以上这些,又岂是不达道者能理解的?

只有念头通达的人才能明白“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这个道理。】

而心灵闭塞者,则是会固执地对事物作出这样那样的解释,非要对外界分个是非对错,立个标准。

殊不知,当人在对外界立标准的同时,也是在给自己立是非标准,进而将自己装在一个四四方方无形箩筐里面,作茧自缚而不自知。

因此,之前在【修道之人,如何修出神通?(耐心看完,你也可以修出道行来)】说“信仰圣人、领袖、教派、教条、主义、国家,皆曾产生过残酷的事情发生。”

这里重申一遍:信仰一切有限之物,都有可能会导致狭隘的情绪冲动、偏见、迷信乃至仇恨。

那么应该怎么办?

前面庄子也说了: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

翻译过来就是:没有“我”的对立面,就没有我本身,没有我本身就没法呈现我的对应面。

这样的见地,也就接近于认识事物、认识自我的本质,进而避免了“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要这样”的发生。

所以,你现在知道,抱道之士为什么要“吾丧我”、要“忘我”、要“坐忘”、要“物我两忘”了吗?

这就是性功的关键法门见地,诸位不可不知。

那么,继续解经:

原文: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

这一段,在大多数庄子的版本中是被删除了的,以后关于这些被删减的,我会拿出来放在这里。

所以大意是说:只有心灵通达的人,才会知晓事物相通而浑一的道理,因此不用固执地对事物作出这样那样的解释,而应把自己的心灵寄托于平常的事情之中。

所谓平常的实物,就是无用而有用;认识事物有无用之用,就是心灵通达;心灵通达,就是入道;如此恰如其分地地了解事物,就是几乎得大道。

已经这样去做的(顺应事物相通而浑一的本来状态),却不在乎为什么这么去做,这就叫真正的“道”。

这就是对“得道”的正面的、准确的描述。

很直白,很形象,也很直接、准确。

但是不知道为何这么多《庄子》的版本将这一段都删改了。

关于这一点,没有解经之前,我还不知道原来《庄子》也被删改了很多处地方...

这就是真正的得道!

网上很多人,咬文嚼字、闪烁其词、搞得神神秘秘的,其实根本就还没有知道“道”是什么。

真正了解的人,就是可以说出来的。

另外,还有一些盲师瞎徒,将“道”理解成千奇百怪的,只能说入歧途很深,劝不回头的了。

得道,就是这么简单,这就是与老子齐名的南华真人——庄子、道家主要创始人的描述。

《南华真经》是道教的根本经典之一,难道那些人不读经吗?

若是不需要读经,为何皈依时又有“道、经、师”三宝呢?

又或者说:难道网上那些人比庄子的见解还要高吗?

诸位道友自行判断吧!

继续解经。

南华真人讲到了这里,怕人不懂,于是又开始用“朝三暮四”这个大名鼎鼎的寓言故事来讲解了。

朝三暮四,就是出自于这里。

原文: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何谓“朝三”?

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

众狙皆怒。

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这里的“一”,不是“复通为一”的“一”,不是“守一”的“一”,而是动词用作名字,是“标准”、“一致”的意思。

市面上大多数书籍还是翻译成“复通为一”的“一”,就造成了上下文逻辑混乱,很突兀。

那么这一段的大意就是:

耗费心神去追求一致、追求标准,却不知道万物本来就是相通的人,就叫做“朝三”。

什么叫做“朝三”?

养猴的人给猴子分板栗,说:“早上给你们吃三个,晚上吃四个”。

猴子们听了非常愤怒。

养猴人见状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吧。”

猴子们听了都高兴起来了。

名头上和实际上都没有区别,(猴子的)喜与怒却有了变化,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古圣人调和是非的观念而置身于自然天道,这叫物我各得其所、自然发展。

关于“朝三暮四”这个寓言,我曾经分析过很多次。

未得道之前,就是跟猴子没什么两样,每个人都是这样。

得到了就欢喜,失去了就悲伤。

别人赞同你就欢喜,别人反对你就愤怒。

观点也是如此:跟自己观点一致的你就喜欢,不一致的就会本能地厌恶。

这都是没有认识到“知通为一”的道理,都是“朝三”,都是猴子。

所以老子会说出“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依”这样的话。

这也是《道德经》中福祸相依的正确知见。

时间有限,先到这里,下期继续解经!

你也可以去我的公众号橱窗买一本《庄子》回去慢慢悟。

<完>

愿以道之视角

点破这片纷乱的时空

更多古科学研究、道学仙学作品或分享交流咨询请关注我的公众号“道友李三川”。

0 阅读:4
评论列表
  • 2025-02-07 23:57

    修道者应学老子而不应学庄子,因为庄子乱老子的法。 《史记》上是这样评价庄子的:“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也许正是因为老子《道德经》的“微妙难识”,无人能够真正知道老子《道德经》的真正内涵,使得庄周尝试运用寓言的形式来阐述老子那些使用语言都难以描述的洪大、无垠的“道”。因为他不能完全解释老子的“道”,他的行文“空语无事实”,多为虚构,遂将老子的“道”局限在他的理解之中,妨碍了人们去彻底参悟老子的《道德经》。这也就是司马迁在传赞中感叹的:“皆源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老子的《道德经》是用来指导修炼的,用它可以修炼成仙,可以治国兴邦。但是,庄周的《庄子》“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已,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如果说《道德经》是宇宙观,《庄子》则仅是人生观而已。晋人把庄子之论认为是老子的道,汉魏后把“老庄”并列而论,后人将《庄子》作为《道德经》的注疏,使得人们无从领略什么是真正的老子的道。说庄子乱老子的法,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