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调医疗》针灸-疏调法治疗胃痛(肝气犯胃证)

慕疏调学派养护说 2024-06-30 12:38:53

特别提醒:

患者情况各不相同,治疗应从实际出发,请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照搬。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胃痛其发生常与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和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胃气失和、胃络不通或胃失温养。

胃痛可见于西医学的胃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脱垂等疾病中。

一,病因病机。

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诊断依据:

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二,辨证。

1,实证。

主症上腹胃脘部暴痛,痛势较剧,痛处拒按,饥时痛减,纳后痛增。兼见脘腹得温痛减,遇寒痛增,恶寒喜暖,口不渴,喜热饮,或伴恶寒,苔薄白,脉弦紧,为寒邪犯胃;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嘈杂不舒,呕吐或矢气后痛减,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为饮食伤胃;胃脘胀满,脘痛连胁,嗳气频频,吞酸,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诱发,心烦易怒,喜太息,苔薄白,脉弦,为肝气犯胃;胃痛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或有呕血便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为气滞血瘀。

2,虚证。

主症上腹胃脘部疼痛隐隐,痛处喜按,空腹痛甚,纳后痛减。兼见泛吐清水,喜暖、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或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虚弱或迟缓,为脾胃虚寒;胃脘灼热隐痛,似饥而不欲食,咽干口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为胃阴不足。

三,治疗。

基础治疗:

治法:和胃止痛。以胃之下合穴、募穴为主。主穴足三里中脘内关。

配穴:肝气犯胃配期门、太冲。

方义:足三里乃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可疏调胃腑气机,和胃止痛;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健运中州,调理气机;内关宽胸解郁,行气止痛。期门为肝经募穴,健脾疏肝,理气活血,太冲平肝息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操作:疼痛发作时,远端穴持续行针1-3分钟,直到痛止或缓解。

四,按语。

1,针灸治疗急慢性胃炎所致的胃痛效果较好,尤其是胃痉挛引起的胃痛。胃痛应与其他疾病如肝胆疾病、胰腺炎、心肌梗死相鉴别,当胃痛出现胃穿孔、胃出血等重症时,要采取综合治疗。

2,胃痛患者平时宜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感受风寒,饮食宜有规律,避免暴饮暴食,严禁烟酒和刺激性食物。

3,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对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促进胃肠功能紊乱的恢复,缓解胃肠痉挛,调整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针刺还可以使胃肠黏膜细胞的抗损伤功能增强,促进胃肠黏膜细胞的代谢更新,从而使损伤部分修复。

五,预防调护。

本病发病,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有关,故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患者要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胃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粗糙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进食浓茶、咖啡和辛辣食物,进食宜细嚼慢咽,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关键。

0 阅读:6